蒲诺
-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人胰腺体尾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总结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位于胰腺体尾部,CT增强后其内分隔中度强化,并可见液-液平面,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文献复习结果示: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女性(14/19,占73.68%),发病年龄为23~79岁,平均49岁;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12/18,占66.67%),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胰头(8/19,占42.11%);通常为较大的囊性病灶,最大径从3~20cm不等。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的腹部X线平片发展到现在应用较多的MRJ及CT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仍然是CT检查(13/18,占72.22%)。结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囊性肿瘤,CT检查时动脉期并不一定会出现显著强化,并可因伴有囊内出血而出现液一液平面。
- 路涛蒲红杨诚蒲诺王娜
-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文献复习
- 脾脉管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脾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脉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5例脉管瘤中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血管瘤CT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轻度强化及延迟强化;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不强化病灶或轻度强化结节影;血管淋巴管瘤表现为多发周边轻度强化结节影或囊性不强化病灶。结论脾脉管瘤临床症状不典型,CT可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路涛蒲红杨诚蒲诺王娜
- 关键词:脉管瘤
- 16-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诊断血管病变的潜能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评价西门子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FlyThrough软件对血管病变的辅助诊断能力。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行1mm重建横断面图像。使用FlyThrough软件观察血管并采用MPR,MIP,SSD和VRT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结果具有FlyThrouhg软件的16层SCTA能清晰显示直径大于1mm的血管病变,诸如主动脉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真假腔,假性动脉瘤破口大小及位置,真性动脉瘤大小,管壁钙化。结论FlyThrough软件技术是CTA的一种无创、无痛、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结合其他三维重组方法可直观、立体地观察血管腔内及内表面的仿真内窥镜图像,对疾病诊断、治疗、手术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 黄红云蒲红陶客言傅凯蒲诺
- 关键词:血管病变血管造影术
- 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及CT检测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SPECT及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 ,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全身前后位加颅底左右侧位SPECT骨显像及鼻咽、颅底连续横断CT检查。采用双盲法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分别为 6 3.5 %、2 5 .4 % ;在头痛、颅神经损害及两者并存患者中分别为 87.9%、93.3%、92 .3%和 4 2 .4 %、4 6 .7%、4 6 .2 % ;在T1+T2 期及T3 +T4期患者中分别为 37.5 %、90 .3%和0 .0 %、5 1.6 % ;在N0 +N1期及N2 +N3 期患者中分别为 6 3.9%、6 3.0 %和 19.4 %、33.3%。经McNemar检验 ,P值均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SPECT与CT检测符合率为 6 1.9% ,不符合率为 38.1%。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头痛及T分期是SPE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 (OR头痛 =3.86 4 ,ORT分期 =6 .4 2 2 ) ,T分期及N分期是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 (ORT分期 =4 8.932 ,ORN分期 =2 .86 0 )。结论 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敏感性优于CT ,但特异性不如CT。SPECT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 ,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临床上 ,若结合患者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及T。
- 张莉王晋川蒲诺宋文忠陈明曦
- 关键词:鼻咽肿瘤颅底骨侵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
- 鼻咽癌颅底骨侵犯 SPECT 及 CT 检测对比研究
- 2002年
- 目的:探讨 SPECT 及 CT 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全身前后位加颅底左右侧位 SPECT 骨显像及鼻咽、颅底连续横断 CT 检查。采用双盲法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PECT、CT 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分别为63.5%、25.4%;在头痛、颅神经损害及两者并存患者中分别为87.9%、93.3%、92.3%和42.4%、46.7%、46.2%;在 T_1+T_2期及 T_3+T_4期患者中分别为37.5%、90.3%和0.0%、51.6%;在 N_0+N_1期及 N_2+N_3期患者中分别为63.9%、63.0%和19.4%、33.3%。经 Mc-Nemar 检验,P 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PECT 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 CT。SPECT 与 CT 检测符合率为61.9%,不符合率为38.1%。Binary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头痛及 T 分期是 SPECT 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_(头痛)=3.864,OR_(T 分期)-6.422,T 分期及 N 分期是 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_(T 分期)48.932,OR_(N 分期)-2.860)。结论:SPECT 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敏感性优于 CT,但特异性不如 CT。SPECT 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临床上,若结合患者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及 T、N 分期情况,综合分析SPECT 及 CT 结果,有可能提高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 张莉王晋川蒲诺宋文忠陈明曦
- 关键词:鼻咽肿瘤颅底骨侵犯SPEC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