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志强

作品数:241 被引量:1,876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6篇期刊文章
  • 68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4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9篇玉米
  • 49篇小麦
  • 36篇冬小麦
  • 32篇倒伏
  • 32篇抗倒
  • 28篇抗倒伏
  • 27篇夏玉米
  • 26篇春玉
  • 26篇春玉米
  • 21篇高产
  • 20篇化学调控
  • 19篇调节剂
  • 19篇合剂
  • 18篇灌溉
  • 17篇土壤
  • 17篇作物
  • 15篇氮素
  • 13篇生长调节剂
  • 12篇植物
  • 11篇穗粒

机构

  • 131篇中国农业科学...
  • 99篇河北省农林科...
  • 2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吉林省农业科...
  • 10篇沈阳农业大学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北京市农业技...
  • 4篇北京农业机械...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作者

  • 240篇董志强
  • 84篇贾秀领
  • 72篇吕丽华
  • 70篇张丽华
  • 57篇姚艳荣
  • 52篇张经廷
  • 44篇赵明
  • 37篇卢霖
  • 27篇梁双波
  • 23篇李谦
  • 20篇申海平
  • 19篇许艳丽
  • 16篇籍俊杰
  • 13篇张保明
  • 13篇崔永增
  • 11篇高娇
  • 10篇焦浏
  • 10篇解振兴
  • 10篇张峰
  • 9篇林永增

传媒

  • 25篇玉米科学
  • 23篇华北农学报
  • 22篇作物学报
  • 19篇作物杂志
  • 9篇河北农业科学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核农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棉花学报
  • 3篇现代农村科技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中国棉花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2010年作...
  • 2篇第十届全国玉...
  • 2篇2018中国...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年份

  • 12篇2024
  • 18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11篇2020
  • 17篇2019
  • 15篇2018
  • 14篇2017
  • 15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12篇2013
  • 10篇2012
  • 9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 15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2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被引量:36
2016年
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微喷灌模式灌水次数为2~6次,总灌水量为60~180 mm;畦灌模式灌水次数为1~3次,总灌水量为74~229 mm。2012—2013年度,微喷灌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较畦灌增加5.6%,灌水量低于或等于90 mm时,微喷灌的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微喷灌模式下,灌水量120 mm时获得最高产量,但灌水量超过150 mm时,微喷灌模式产量显著低于畦灌模式。2013—2014年度,微喷灌模式平均产量较畦灌模式增加0.8%,灌水量150 mm时微喷灌模式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为微喷灌模式高于畦灌模式,2012—2013年度分别增加5.1%和8.7%,2013—2014年度分别增加7.9%和10.7%。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冬小麦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建议微喷灌模式在平水年灌水量90~120 mm、耗水量325~355 mm,在枯水年灌水量105~150 mm、耗水量335~380 mm,单次灌水定额30~45 mm。微喷灌与畦灌相比,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平水年节水潜力为20~50 mm,枯水年为70~110 mm。
董志强张丽华李谦吕丽华申海平崔永增梁双波贾秀领
关键词:冬小麦畦灌水分利用效率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陈传永赵明董志强张宾朱平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
聚糠萘水剂对低温胁迫玉米幼苗氮代谢酶活的调控效应被引量:8
2013年
以郑单958和丰单3号的3展叶期幼苗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4℃低温胁迫至幼苗死亡过程中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的变化规律及聚糠萘水剂(PKN)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打破了氮素代谢平衡,致使氮素同化相关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活性(GOTA)于胁迫初期升高,之后迅速下降,且GSA和GOTA降低比NRA提前2 d。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玉米幼苗受害加重,蛋白酶、肽酶活性增加,叶片可溶性蛋白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PKN处理提高了NRA、GSA、GOTA,降低了蛋白酶、肽酶活性,维持氮素代谢稳定,促进单株干物重增加,提高了玉米幼苗抗冷性。
高娇董志强徐田军陈传晓焦浏卢霖董学瑞
关键词:玉米低温胁迫化学调控
一种荞麦抗逆抗倒伏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荞麦抗逆抗倒伏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领域,所述荞麦抗逆抗倒伏增产调节剂,以水为溶剂,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对氯苯氧乙酸钠7.5~10.5g/L,环丙嘧啶醇125~245g/L,...
董志强闫鹏卢霖杨崇庆
Bt棉氮素代谢特征与丰产性抗虫性协同表达的化学调控
本论文以高产、优质常规棉(中棉所12)为参照,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系统研究了转Bt 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新棉33B 氮素代谢特征与丰产性抗虫性表达的关系,以及促进其协同表达的化学调控机理。...
董志强
关键词:抗虫性丰产性系统化控
文献传递
叶面喷施5-氨基乙酰丙酸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中单909为材料,在玉米9展叶时期叶面喷施100mg/L ALA,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群体(45 000、75 000、105 000株/hm^2)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ALA处理下,玉米45 000和75 000株/hm^2密度群体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7%和4.9%,75 000株/hm^2密度群体千粒重和收获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7%和4.3%,花后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6.8%,SPAD值比对照分别平均增加2.5%,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对照高15.7%。综上所述,ALA处理改善了大田玉米的群体结构,延缓了叶片衰老进程,提高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因此可作为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
唐会会许艳丽王庆燕马正波李光彦董会董志强
关键词:5-氨基乙酰丙酸春玉米
美国玉米科研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启示被引量:6
2012年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张树权张世煌陈新平谢瑞芝董志强张文英王荣焕王永宏钱春荣李刚杨丽杨勤王群曲忠诚马宝新刘玉涛罗宝君李敏
关键词:玉米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喷施175 mg/kg多效唑(SP1)、300 mg/kg矮壮素(SP2)、350 mg/kg麦巨金(SP3)、333 mg/kg劲丰(SP4)、300 mg/kg缩节胺(SP5)、333 mg/kg碧护(SP6)和清水对照7个处理,对冬小麦株高、节间长、茎粗、茎干质量、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小麦株高,增强茎秆基部抗折力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能力:SP3>SP6>SP4>SP1>SP5>SP2>CK。不同处理对小麦基部节间长的效应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籽粒产量SP3>SP5>SP6>SP1>SP2>CK>SP4,其中SP3、SP5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较对照分别增加3.2%和2.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受到的影响较大,千粒质量较小。2013-2014年小麦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喷施多效唑、缩节胺的效果好于其他生长调节剂。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申海平姚艳荣张丽华贾秀领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冬小麦茎秆特性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A2E1(22.5g/hm25-ALA+450mL/hm2 ETH)处理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调控效果最佳,其中V7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CK)显著提高8.9%,V12期叶片RuBP羧化酶(RuBPCase)和PEP羧化酶(PEPCase)活性比CK分别显著提高65.2%和87.1%,V8和V12期叶片Pn比CK分别显著提高14.8%和24.5%。同时,该处理提高了叶片蔗糖的合成能力,其中V12期叶片蔗糖合酶(SS)活性比CK显著提高85.0%,V11期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比CK显著提高33.1%,V7、V9和V12期叶片蔗糖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69.2%、16.8%和78.6%。在玉米收获期,A2E1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了5.4%、6.2%和5.4%,玉米秃尖长显著缩短50.4%。综上所述,5-ALA(22.5g/hm2)和ETH(450mL/hm2)复配能够改善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收获穗粒数和产量,增强其抵抗冠层郁闭效应胁迫的能力。
李瑞杰闫鹏王庆燕许艳丽卢霖董志强张凤路
关键词:春玉米
微喷带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索适宜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模式,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在同一试验地重点分析了微灌方式下冬小麦研究对小麦植株成穗比例、穗部变异、产量及耗水特征影响,设置了5个微灌处理试验,“限水稳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1、T2处理);“节水高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3、T4处理)。T5处理为微灌模式下足水处理和1个畦灌对照处理T6。结果表明:微灌模式处理小麦成1穗组比例、2穗组比例高于传统畦灌,成3穗组、4穗组比例显著低于传统畦灌;微灌模式增加了小麦植株成1、2穗能力,单穗质量整齐度明显高于畦灌模式;2014-2015年,T3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T4处理,二者产量略高于畦灌对照和T5处理,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略高于T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畦灌模式增加23.0%。2015-2016年,小麦产量T6>T5>T3>T4>T2>T1,其中T6显著高于T1、T2处理,较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以T3处理最高,较畦灌增加40.3%,综合考虑节本增效、节水生态方面,微喷带灌溉模式下春灌2水的灌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为最佳灌水处理。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张经廷张丽华姚艳荣郑孟静贾秀领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模式穗部性状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