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丽娟

作品数:2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女性
  • 4篇文学
  • 3篇女性主义
  • 3篇浪漫主义
  • 2篇英国浪漫主义
  • 2篇语言哲学
  • 2篇哲学
  • 2篇诗歌
  • 2篇诗学
  • 2篇乔治·艾略特
  • 2篇写作
  • 2篇浪漫
  • 2篇艾略特
  • 1篇迪斯
  • 1篇性别
  • 1篇性命
  • 1篇性文学
  • 1篇性意识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特征

机构

  • 16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6篇范丽娟
  • 1篇于文秀
  • 1篇王朝辉
  • 1篇孟繁婷
  • 1篇佟晓庆
  • 1篇刘杰
  • 1篇孟祥飞
  • 1篇张卉
  • 1篇于航
  • 1篇毛丹丹

传媒

  • 4篇边疆经济与文...
  • 3篇外语学刊
  • 2篇北方论丛
  • 2篇才智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哈尔滨职业技...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佳木斯职业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岛》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命运之比较
2016年
英国著名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一经问世,便在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这个浮华的年代,这个哀婉悲伤又充满希望的作品,感动了整个世界。本文就《岛》中安娜与玛丽娅与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与孟烟鹂的女性命运做比较阅读,帮助读者更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与情感。
施雪娇范丽娟
关键词:《红玫瑰与白玫瑰》《岛》情感纠葛
威尔士诗人托马斯和刘易斯的民族情怀写作
2015年
R.S托马斯和格温妮丝·刘易斯作为威尔士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中透露出对威尔士语及威尔士文化消逝的关注,而二者的创作风格,意象又截然不同,本文意在通过对R.S托马斯早期田园诗歌和刘易斯几部诗集的分析来探究各自的创作特点及其对民族性的理解,为更好地展现威尔士文化提供有力的基石,引导我们思考民族性写作这一世界文化主题。
于航范丽娟
关键词:民族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女性写作的多元主题建构
2015年
二战对英国的重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人们信仰的颠覆,对精神生活的打击,并催生出人类生存状况的意义感与价值感的消亡。英国女性文学在经历了二战后短暂的静寂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复苏,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文学繁盛奠定了基础。以多丽丝·莱辛、伊丽莎白·鲍温、珍·里斯、艾里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莱布尔等女性作家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为例,阐释女性文学在作品主题方面所呈现的丰富多元风貌;探讨英国女性文学走出私人空间,步入社会生活,超越狭窄的个人经验,进入广阔历史时空的发展特征。
范丽娟
关键词:多元主题女性文学
走向现代的五四浪漫主义诗学被引量:1
2009年
英国浪漫主义和其他西方话语,始终是中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学视野中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学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在规模上不及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在诗学理论上,它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影响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在文学创作上,中国浪漫主义诗学是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品的译介并与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同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诸多共同或相似的特质和样态,包含着本国传统文化典范的"潜在倾向",事实上制约着对外来文明的解读,进而规定了接受外来文化的重点、范围,也规定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
范丽娟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学
乔治·艾略特作品的互文性研究
2013年
互文性写作手法作为传统文学和新式文学技巧的交叉点,是乔治·艾略特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互文性的巧妙运用,不仅凸显了艾略特作品的魅力,构成了其小说文本的存在和表征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本文从情节、人物和主题角度切入对作品进行互文性分析,解读不同文本间的对话。
孟繁婷范丽娟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互文性
女性的崛起与中英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构建
2016年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梳理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崛起的历史背景,对比阐释两国女性创作的书写形式与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渗透和民主思想关爱为女性大众的崛起营造了必要的精神空间。书信体日记体以及第一人称表达成为两国女性作家的偏爱和首选,女性主体意识和感性抒怀成为两国女性作家浪漫言说的共鸣。但英国女性作家的哥特氛围不同于中国女性作家的忧郁和感伤情调。两国女性在这期间丰富发展了整个人类文化诗学的层面和深度,在体现女性主体的独立精神和筑造自我生命轨迹的同时,也构建起女性诗学的独特和亮丽。
范丽娟
关键词:浪漫主义女性诗学女性主义
《莫罗博士的岛》的生态批评解读
2016年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莫罗博士的岛》发表于1896年。小说以荒诞、刺激的笔触描写了莫罗博士在一座荒岛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
张卉范丽娟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3
2006年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文本召唤结构批评方法为高校文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文章探讨了读者接受教学模式———Seminar(讨论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等。阐释了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能动阅读和讨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最佳理解和诠释的观点。
范丽娟
关键词:接受美学讨论式
浅析《白衣女人》的陌生化特征
2017年
威廉·威尔金·柯林斯是感伤小说的创始人,《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是柯林斯最著名的作品,同时也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白衣女人》进行解读,分别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两个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白衣女人》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毛丹丹范丽娟
关键词:《白衣女人》故事情节
女性哥特小说性别叙事特征及文化意义阐释
2014年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不仅是以6位男性作家为代表的伟大诗歌时代,而且小说体裁也有长足发展。其中,哥特小说成为广受读者欢迎,广为作家采用的风格。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视角分析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哥特小说的性别叙事特征,解析叙事背后的文化意义。
王朝辉范丽娟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女性主义叙事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