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舶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苏联对匈牙利事件“政治干预”的个案研究
- 2012年
-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就曾表示"决定使用一切手段来粉碎匈牙利的危机,苏联决不允许阵营的‘阵线被攻破’"。在匈牙利事件过程中,苏联从一开始就想通过"政治干预"来解决匈牙利危机,即用政治手段扶植那些与苏联友好的、忠于苏联的、能稳定大局的匈牙利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消除政治危机。苏联在尽可能支持拉科西无果的情况下扶持格罗上台,但格罗的优柔寡断已很难挽回日益复杂的局势。此后,苏共又默许纳吉出山主政,其目的是要利用纳吉的影响力来控制日益恶化的局势。最后见纳吉摇摆不定,又启用卡达尔和明尼赫重组新政府,以达到挽救匈牙利社会主义的目的。
- 胡舶
- 关键词:政治干预
- 苏联与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被引量:3
- 2005年
-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虽然有限地调整了对东欧的政策,相对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但并未放弃它在东欧的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开始就决定干涉,后在武力干涉的图谋受挫后,又不得不暂时“妥协”退让,但并未放弃军事干涉的念头,而且赫鲁晓夫一直对波兰问题存有一种欲阻不能、欲罢不休的复杂矛盾心态。只是后来由于匈牙利事发,苏联对外视线的重心转移,才迫使其忙于应付匈牙利危机,并最终放弃武力干涉波兰的想法。
- 胡舶
- 关键词:赫鲁晓夫
- 苏美英三国在援助华沙起义问题上的分歧、斗争及其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1944年波兰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起义虽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但起义的命运却掌握在苏美英三大盟国手中,同盟国在中东欧的不同利益决定了其对华沙起义的不同态度和对策。起义牵动了三大盟国的神经,使得同盟国在援助华沙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并引发了激烈的斗争,盟国间的关系走向了紧张甚至对抗。尽管在起义的尾声阶段,英美苏三大盟国最终保持了团结,出现了同盟国共同援助华沙的局面;但是,起义期间盟国关系出现的裂痕为其继续合作蒙上了阴影,为盟国未来关系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也为战后初期盟国间关系走向完全对抗埋下了伏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 胡舶
- 关键词:同盟国
- 1956年苏联对匈牙利政治干预的最初尝试被引量:1
- 2007年
- 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为了加强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巩固这些国家的稳定,用政治手段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扶持那些既能控制动荡局势、又能忠于苏联的东欧国家领导人上台执政。“匈牙利事件”爆发前,为缓和匈牙利的国内局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苏联从开始支持拉科西到后来以格罗取代之,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苏联对匈牙利的早期政治干预,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的党内矛盾,刺激了匈牙利国内强烈的仇俄与反苏情绪,强化了匈牙利业已存在的紧张的国内气氛,为后来发生的“匈牙利事件”埋下了伏笔,也为“匈牙利事件”的悲剧结局拉开了帷幕。
- 胡舶
- 关键词:政治干预
- 苏共党内权力斗争与匈牙利的“新方针”改革(1953—1955)
- 2007年
- 新近公布的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东德和匈牙利)的档案表明,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的最初几个月,贝利亚在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苏联国内改革的同时,积极强力地授意并推动东欧国家进行了局部的经济改革,匈牙利便是早期推行"新方针"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与在苏联授意和推动下的东欧国家的早期改革进程紧密相连,因而匈牙利的改革势必受到来自于苏共党内权力斗争势力消长的不断影响。由于贝利亚的垮台和马林科夫的失败而造成的匈牙利国内改革派在国内斗争中的失利直接影响到了匈牙利国家早期的改革进程。
- 胡舶
- 关键词:权力斗争
- 中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策及其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共领导人在匈牙利事件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反复性。一方面,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发要求苏联对匈牙利在政治、经济上放手,在军事上也放手,并促使苏联发表《宣言》。但后来的迹象表明,《宣言》只不过是一障眼法,旨在掩盖苏军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基于整个华沙条约考虑,中共领导人后来又坚决要求苏军不撤兵,要保住匈牙利的社会主义。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中国对苏联的第二次出兵决策起了主要作用,或者说对苏决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对苏联决策的改变起加速和促进作用的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国际风云突变,即英法侵略埃及。苏联正是从两大阵营对抗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苏伊士危机的机会,才最终做出了武力解决匈牙利事件的决定。
- 胡舶
- 波兰1944年华沙起义评析——兼论苏联在华沙起义中的影响力被引量:3
- 2015年
- 1944年华沙起义是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一场反法西斯斗争。起义的发生除了国际方面的有利因素外,还有波兰自身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起义既是波兰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也是波兰流亡政府长期战略准备的结果。起义由地下政府发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贯彻波兰传统的"两个敌人"原则,导致了起义有双重的政治目标,即"在军事上反希特勒,在政治上反对苏联"。由于战时特殊的环境以及流亡政府内部的纷争,使得起义计划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忽视了在地缘政治下苏联对波兰的影响力,最终导致起义走向失败。
- 胡舶
- 美国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态度与政策被引量:6
- 2001年
- 美国对匈牙利事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这种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最后确立的一个过程。美国政府实行严格“不干涉”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美国担心苏联会因其在东欧地位的严重恶化陷于绝望 ,进而诉诸于极端措施 ,从而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乃至于爆发世界大战 ,因此 ,美国不愿冒战争的危险去拯救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 ,且处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中欧小国 ,这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现实主义原则的充分体现。
- 胡舶
- 关键词:外交政策艾森豪威尔现实主义
- 罗马尼亚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
- 2012年
- 二战中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是其发动欧洲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纳粹德国为首的反犹主义罪恶势力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推向顶峰。罗马尼亚在二战中作为纳粹德国“忠实”的仆从国,贯彻和执行希特勒政府所下达的种族政策,将罗马尼亚所固有的反犹主义浪潮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宗教、经济、种族等反犹太主义因素是大屠杀前罗马尼亚反犹太主义得以兴起的基本根源。安东尼斯库时期罗马尼亚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历史最高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几种反犹太主义因素集成蔓延的结果。
- 胡舶任霞
- 关键词:反犹主义历史根源
- 马赫诺运动与俄国无政府主义
- 2013年
- 马赫诺运动是1918—1921年俄国内战期间乌克兰南部最贫穷最革命的工农发起的游击运动,它为农民的利益而战,因其由马赫诺等无政府主义者领导,所以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运动。马赫诺运动尝试进行社会革命,组织城乡进行商品直接交换,召开地区自治代表大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自由劳工苏维埃和自由公社,进行诸如建立无政府学校等文化活动,成功地将无政府主义理念运用于实践,从而使马赫诺运动地区形成了“无政府王国”。然而这种“无政府王国”存在短暂。无政府主义者在马赫诺运动中从希望、崛起、抗争最后到失望。马赫诺的失败标志着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终结的开始。
- 胡舶李珍珍
-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