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邦
-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鼻中隔穿孔手术前后鼻腔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鼻中隔穿孔(NSP)手术前后鼻腔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P患者60例。根据鼻内镜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小穿孔组(<1 cm,18例),中等穿孔组(1~2 cm,26例)和大穿孔组(>2 cm,16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三组患者鼻阻力、鼻腔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功能和嗅觉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VAS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三组患者VAS评分、鼻阻力、纤毛传输速率及嗅觉阈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等穿孔组和大穿孔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小穿孔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AS评分与鼻阻力、嗅觉阈值均呈正相关,而与纤毛传输速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NSP患者的鼻腔生理功能与穿孔大小密切相关,且穿孔越大,其生理功能越差,可给予手术治疗予以改善,小穿孔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 钱俊勇马敬郭金宝胡志邦
-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鼻阻力视觉模拟评分嗅觉功能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9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资料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SLIT)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另30例只用鼻用激素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症状评分(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鼻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2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鼻炎症状改善更显著(P<0.05),而单用激素组未再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较单用激素组无论6个月后还是12个月后症状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结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较单用激素更为有效。
- 谢晓红胡志邦宋盼盼戴艳红陈峰俞晨杰高下
- 关键词: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 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了解单纯变应性鼻炎(AR)患者接受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诊疗中心完成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全疗程的单纯A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SCIT疗程为156周,分为4个阶段,第1~14周为剂量递增阶段,每周注射1次,用药剂量由第1周5 TU逐渐递增至第14周5000 TU;第16~52、53~104和105~156周为剂量维持阶段,每5周注射1次,剂量均为5000 TU。按注射针次数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以及疗程不同阶段、注射不同剂量药物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分型(按发生时间≤30或>30 min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分级(1~5级)、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2例,男性175例,女性127例;年龄5~60岁,≤14岁者187例,>14岁者115例。302例患者共接受药物皮下注射13687针次,发生全身不良反应者46例120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按例数统计为15.23%,按针次数统计为0.88%。120针次不良反应中,速发型55针次(45.83%),迟发型65针次(54.17%);严重程度为1级者94针次(78.33%,主要表现为鼻痒、眼痒、咳嗽、瘙痒等),2级23针次(19.17%,主要表现为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有反应哮喘、腹泻等),3级3针次(2.50%,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无反应哮喘2针次,喉水肿1针次)。男性和女性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76/8091)比0.79%(44/5596),χ^(2)=0.89,P=0.35]。≤14岁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14岁患者[1.14%(97/8536)比0.45%(23/5151),χ^(2)=17.59,P<0.01])。疗程第16~52周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1.86%(40/2153)]高于第1~14周[0.99%(51/5169)]、第53~104周[0.72%(23/3194)]和第105~156周[0.19%(6/3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1;χ^(2)=14.30,P<0.01;χ^(2)=41.69,P<0.01)。注射剂量<5000 TU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剂量为5000 TU时[1.11%(51/4579)比0.76%(69/9
- 潘敏范正达薛建荣胡志邦马敬
- 关键词:变应原
- 孟鲁司特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对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1—9月于门诊就诊的腺样体肥大并伴有变应性鼻炎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接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晚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打鼾症状评分、鼻炎症状评分及腺样体大小。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单用激素组在治疗前的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78;P>0.05);在治疗2个月后,联合用药组,单用激素组的临床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睡眠=10.25,12.53;t鼻炎=20.04,18.29;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睡眠打鼾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5),联合用药组鼻炎症状评分优于单用激素组(t=5.61,P<0.05)。治疗前,联合用药组腺样体中度肥大患儿23例,重度肥大7例;单用激素组中度肥大24例,重度肥大6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腺样体肥大好转26例,好转率86.67%;单用激素组好转21例,好转率70.0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5,P>0.05)。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缩小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腺样体体积,降低变态反应程度,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及鼻炎状况。可作为非手术干预治疗腺样体肥大伴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 胡志邦
-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孟鲁司特
- 苏南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结膜炎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苏南地区1~14岁患儿同时出现变应性鼻炎(AR)和变应性结膜炎(AC)的特应性分布状态、临床特征,以及变应性鼻结膜炎与其他变应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114例1~14岁具有变应性鼻结膜炎症状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患儿病史资料,包括就诊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年龄、病史月数、个人过敏史、父母过敏史。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Allergy Screen)筛查共计19类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特异性lg E(specific IgE,s IgE)及血清总IgE水平。归纳该组患儿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致敏的分布状态,按变应原类别及湿疹(EC)、荨麻疹或哮喘(AT)任一阳性分组分析各临床特征因子的影响作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特征与变应原致敏的相互关系。结果变应原筛查总阳性率为89.47%(102∕114);吸入组变应原、食物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89.47%(102∕114)、57.9%(66∕114);排名前四的过敏原分别为户尘螨、混合真菌、牛奶、狗毛皮屑。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60.5%),其次为混合真菌(46.49%)、牛奶(27.19%)、狗毛皮屑(22.81%)。88.6%(101∕114)可确诊为变应性鼻结膜炎,其余可暂视为非变应性鼻结膜炎。变应原阳性102例,其中27例(26.5%)为单一阳性;75例(73.5%)伴发其他变应原阳性。114例中,仅7例(6.1%)表现为单一变应性疾病,107例(93.9%)伴有其他变应性疾病。联合变应性疾病排序情况为(AR+AC+AT+EC)>(AR+AC+EC)>(AR+AC)>(AR+AC+AT)。结论苏南地区1~14岁变应性鼻结膜炎患儿致敏变应原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真菌。变应性鼻结膜炎变应原致敏多为早发、复合致敏,联合发生多种变应性疾病的可能性大。
- 薛建荣马敬蒋星胡志邦
- 关键词:儿童变应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应用脑室引流管的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应用脑室引流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66眼),其中男性8例(9眼),女性52例(57眼);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7.33岁;病程3个月~40年,平均病程5.33年;侧别,左侧28例,右侧26例,双侧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4眼)和对照组30例(32眼)。治疗组泪囊鼻腔内依据泪囊大小留置10#或12#脑室引流管,对照组泪囊鼻腔内不放置脑室引流管。术后随访半年,评估各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局部疼痛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43±16.51)min vs(51.40±13.46)min、(44.00±18.50)mL vs(44.67±14.85)mL、29.41%vs 25.00%。P>0.05]。治疗组治愈28眼,好转5眼,复发1眼,有效率97.05%;对照组治愈19眼,好转6眼,复发7眼,有效率78.1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引流管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胡志邦包勇正姜磊王春晖马晓娟徐萍印秀文杨诗雨马敬邹文兰
- 关键词:脑室引流管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造口术鼻内镜
- 3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屋尘螨皮下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皮下免疫治疗(SCIT)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SRs)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探讨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专病门诊进行SCIT的362例尘螨过敏患者资料,男性209例,女性153例,年龄5~55岁。对出现SRs的记录按评定标准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根据分级标准将SRs分为4级(Ⅰ~Ⅳ级)。分析发生SRs的例数/次数、患者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治疗处理等,并探讨SRs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变应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AR患者中57例(15.75%)出现SRs。所有患者共接受12308针次皮下注射,111次(0.90%)发生SRs,其中速发性31次(27.93%),迟发性80次(72.07%);Ⅰ级83次(74.78%),Ⅱ级25次(22.52%),Ⅲ级3次(2.70%),无Ⅳ级反应。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14岁患者SR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35.14%比13.54%,2.34%比0.76%,χ^2值分别为11.679、28.162,P值均<0.05),而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66%比11.76%,5.98%比5.62%,χ^2值分别为3.166、0.095,P值均>0.05)。SRs发生于起始治疗时15次(13.51%),发生于维持治疗时96次(86.49%);在大多数剂量阶段均可发生SRs,常见于40000 SQ-U以上的高剂量阶段(85.59%,95/111)。合并多种变应性疾病患者的SRs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R及仅合并哮喘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30.67%比11.85%,χ^2=15.875,P<0.001),且单纯AR患者的SR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的患者(5.26%比20.56%,χ^2=13.783,P<0.001)。结论尘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按注射针次统计SRs的发生率不到1%,严重程度多为轻微,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迟发性SRs较多见。SRs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变应�
- 薛建荣马敬邱昌余胡志邦蒋星潘敏陆美萍程雷
- 关键词:皮下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
- 29例鼓膜大穿孔患者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治疗鼓膜大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收治的2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行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鼓膜1期愈合率、术后干耳时间和平均气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结果29例患者术后鼓膜1期愈合率为93.10%,术后平均干耳时间为(1.60±0.66)个月,干耳后平均PTA和平均ABG分别为(35.89±18.02)、(13.84±7.72)dB,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治疗鼓膜大穿孔患者疗效可靠,可改善患者术后听力状况,缩短术后干耳时间,且创伤较小。
- 包勇正邹文兰胡志邦马敬
-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大穿孔鼓膜成形术纯音听阈
- 变应性鼻炎患儿皮下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2)=0.03,P=0.86;66比49针次,χ^(2)=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342)比0.64%(43/6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4;χ^(2)=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P<0.01;χ^(2)=6.43,P=0.01;χ^(2)=12.14,P<0.01;χ^(2)=13.74,P<0.01)。(3)在100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440)比0.65%(30/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4)。结论螨虫�
- 潘敏薛建荣胡志邦范正达马敬
- 关键词:过敏反应全身不良反应
- 间充质干细胞在鼻部炎症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M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等特点,在免疫调节、减轻炎症反应、损伤修复方面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关其应用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MSCs在鼻部炎症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 胡志邦高下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鼻炎变应性慢性鼻-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