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文申

作品数:48 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第四纪
  • 15篇古海洋
  • 14篇晚第四纪
  • 11篇古气候
  • 7篇同位素
  • 7篇南极半岛
  • 7篇沉积物
  • 6篇古海洋学
  • 6篇海洋学
  • 6篇冰川
  • 5篇气候
  • 5篇气候记录
  • 5篇古气候记录
  • 5篇海冰
  • 5篇海峡
  • 5篇北冰洋西部
  • 5篇表层沉积物
  • 5篇表层生产力
  • 5篇冰盖
  • 5篇楚科奇海

机构

  • 48篇同济大学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上海科技馆
  • 1篇Alfred...

作者

  • 48篇肖文申
  • 45篇王汝建
  • 7篇孙烨忱
  • 7篇陈志华
  • 7篇武力
  • 6篇陈建芳
  • 5篇陈荣华
  • 4篇高爱国
  • 4篇程振波
  • 3篇梅静
  • 3篇葛淑兰
  • 2篇黄元辉
  • 2篇李文宝
  • 2篇李秀珠
  • 2篇韩贻兵
  • 2篇周保春
  • 2篇李亮
  • 1篇成鑫荣
  • 1篇张海峰
  • 1篇李霞

传媒

  • 14篇海洋地质与第...
  • 6篇2014中国...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海洋学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更新世以来西北冰洋北风脊08P37柱状样有孔虫属种和同位素分析:大西洋中层水和海水结构变化
北冰洋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其水体结构的变化,包括表层洋流和次表层-中层大西洋水的输入。本文旨在通过底栖有孔虫群落和浮游、底栖有孔虫同位素的变化来反映西北冰洋中层水和表层洋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项研究分析了中国第三次北极...
段肖王汝建肖文申
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北极系统是全球系统的一部分,在新生代地球环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大面积消失,使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碳汇之一,同时北极对于调节全球热辐射平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冰洋西部是北极的重要区域,...
王汝建孙烨忱刘伟男肖文申
文献传递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晚第四纪以来陆源沉积物搬运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5期以来的沉积序列。该岩心的粒度端元分析结果显示,该岩心峰态中值2和9μm组分的端元分别代表由雾状层和底流搬运的沉积物;峰态中值为30以及110μm组分的端元代表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的沉积物。MIS 5以来的冰消期和间冰期,由于海冰和冰山融化以及海域开阔,沉积物主要由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粗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冰期由于海冰覆盖,冰盖的生长和阻挡,以及表层洋流减弱,底流和雾状层搬运相对增强,细颗粒沉积物增加。
黄晓璇王汝建肖文申章陶亮
西北冰洋门捷列夫12MA01孔晚第四纪古海洋学记录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门捷列夫脊的12MA01孔沉积物(5.4 m),重建北冰洋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古环境变化.通过沉积物岩性特征、颜色旋回、XRF扫描所得的Ca、Mn元素相对含量、古地磁、筏冰碎屑(IRD...
梅静王汝建肖文申Leonid Polyak汪卫国周保春
西北冰洋及白令海沉积物颜色旋回与成因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沉积岩芯重建高纬海区古环境变化的瓶颈在于微体生物化石的缺乏限制了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在北冰洋的应用.一些北冰洋岩芯中发现的富Mn褐色旋回沉积似可成为建立冰期尺度年代地层的新手段,但仍存争议.我国多次的北极科考在西北冰洋及白令海的不同海区采获了众多沉积岩芯.对代表性的14根岩芯的测试分析发现,采于西北冰洋陆坡至海盆内的岩芯均有颜色的旋回变化并基本可用颜色反射率参数a*/b*值来指示.a*/b*与Mn,Mn与Mo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变化,沿陆坡向洋盆中央方向,深褐色沉积层中的MnO含量逐渐降低;而采于白令海、北冰洋陆架及近岸深海的岩芯均未出现颜色及Mn含量的旋回变化,且a*/b*与Mn,Mn与Mo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同时,MnO含量总体很低.结合部分岩芯的地层年代框架推测,间冰期时,大量风化的陆源Mn元素经陆架被搬运至洋盆,并随洋流分布到氧化环境较强的海区沉积,形成了深褐色沉积层;冰期时,因陆架封冻、海冰覆盖率增高导致还原性沉积环境,造成北冰洋洋盆内形成土黄色或深灰色沉积.在排除成岩作用的影响后,颜色及Mn元素含量的旋回变化应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
谢昕王汝建肖文申李悦
关键词:MN
西北冰洋中更新世以来黏土矿物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洋流和冰盖演化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阿尔法脊南部钻取的ARC7-LIC岩芯沉积物的XRF Ca/Al比值、冰筏碎屑和黏土矿物等研究,重建了中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源和周边冰盖的演化历史。ARC7-LIC岩芯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变化显示:深海氧同位素(MIS)29~13期黏土矿物组合主要以西伯利亚物源区为主,而MIS 12期以来以北美物源为主。黏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中布容期前后洋流模式的改变。同时,MIS 12期高含量的蒙脱石可能来自北美物源。物源指标对比显示,劳伦冰盖在MIS 16期首次向西北冰洋大规模排泄冰山,并且从MIS 12期开始,西北冰洋周围冰盖的进退幅度增大。在MIS 6期、4期和3期,Ca/Al和高岭石含量的不协同变化指示北美冰盖的发育具有区域差异性,位于阿拉斯加北部和麦肯齐河流域的冰盖较班克斯岛−维多利亚岛一侧更发育,崩解的冰山能将高岭石带到研究区沉积下来。
徐仁辉王汝建肖文申董林森刘焱光
关键词:黏土矿物北极冰盖
晚第四纪东南极普里兹湾外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23年
【目的】研究东南极普里兹湾外深海区晚第四纪沉积物序列磁化率特征,提取磁化率所蕴含的古环境信息。【方法】使用岩芯多参数扫描仪测试研究区四个沉积物岩芯的磁化率,计算磁化率合成曲线,校正磁化率稀释效应和粒度效应。【结果】四个岩芯的磁化率具有相似而不相同的旋回性变化特征。磁化率合成曲线在约130、225、250、340、410和470ka等处存在低值,这些低值区对应着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时期(包含冰消期)。【结论】来自普里兹湾陆架的陆源碎屑磁铁矿是岩芯磁化率的主要携带者,它们随洋流/浊流搬运至深海沉积。沉积物磁化率信号受到低磁化率组分的稀释和粒度效应的显著影响。扣除稀释效应和粒度效应后,合成磁化率信号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变化特征。这种变化模式与普里兹湾陆架老沉积物的移动和再沉积过程有关,反映兰伯特冰川体系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消长。东南极冰川体系在晚第四纪呈动态变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潜在贡献。
武力李隆威王汝建肖文申陈志华葛淑兰黄鑫
关键词:磁化率晚第四纪冰川
普里兹湾季节性海冰区基于相对生物钡通量的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框架
南大洋是沟通全球大洋水循环的重要枢纽,也是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02的重要源和汇.南大洋的古海洋学研究,特别是基于高时间分辨率的古海洋学研究对于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区碳酸钙的...
武力王汝建肖文申陈志华葛淑兰
热带东太平洋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及古气候记录被引量:1
2006年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tuberosa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初现面(FAD)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北赤道洋流加强,导致上升流增强,表层水生产力提高,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北赤道洋流减弱,导致上升流消失,表层水生产力降低,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肖文申王汝建叶瑛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
南极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2022年
罗斯海陆架是南极边缘海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研究冰–海–气相互作用和碳循环的热点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1–35次南极科考在罗斯海陆架区域采集的4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生物硅(Opal)、碳酸钙、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和有机碳δ^(13)C(δ^(13)Corg)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并与环境参数对比,研究了罗斯海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在罗斯海陆架区域内,TOC、TN、Opal是因子1的主要变量,代表水体生产力。其含量在西南陆架冰间湖和东南陆架地区显示高值,在阿代尔角外陆架地区显示低值,推测主要受溶解铁浓度的影响。δ^(13)Corg是因子2的主要变量,其含量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以及东北外陆架地区较高,在盆地海槽地区较低。δ^(13)Corg的重值分布与生产力勃发有关,轻值分布与陆源有机碳的输入有关。碳酸钙是因子3的主要变量,含量在阿代尔角以及罗斯海冰间湖较高,在盆地海槽以及东部陆架地区较低,其含量主要受到保存效率的影响。
周郑鹏肖文申王汝建滕聿央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罗斯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