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不断加重,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严重威胁到中国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具有强腐生性和广寄主范围的特性,利用传统方法至今尚未筛选到高抗的资源品种。为了找到与抗性相关的基因和为抗性研究及抗病育种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在苗期和成株期接种抗病性不同的4 个水稻品种,利用qPCR 方法研究了在2 个生育期接种纹枯病菌后24 h 和48 h 水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初步明确WARK71 和WARK53 是介导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关键基因,可作为抗性相关的标记基因。【结论】水稻与纹枯病菌的互作中可能存在受水稻发育时期调控的开关基因。进一步系统分析水稻对纹枯病菌的抗性组分可为抗性基因的合理利用、水稻抗病品种的培育和预防纹枯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生产的主要病害。抗稻瘟病基因的发掘和育种利用是控制稻瘟病经济、环保的有效措施。为了揭示云南地方水稻品种子预44广谱持久抗瘟机制,利用江南香糯和子预44杂交构建的F7重组自交群体,采用苗期稻瘟病菌自然诱发接种法,通过调查田间抗瘟性表型数据,结合基因型数据对子预44中的数量抗瘟性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系数(logarithm of odds,LOD)大于2.0的域值上,共检测出13个QTLs,分别位于第1、2、6、8、12号染色体上。不同位点表型贡献值差异较大,范围为5.8%–21.9%,其中8号染色体上标记RM72–RM404之间的QTLs可解释约61.9%的表型变异,很可能为一个主效抗瘟QTL位点。多个位点的主效和微效抗性相结合可能是子预44持久稻瘟病抗性的分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