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任昊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社会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法治
  • 4篇法治建设
  • 2篇道德
  • 2篇道德话语
  • 2篇政治
  • 2篇政治话语
  • 2篇秩序
  • 2篇卫生现代化
  • 2篇纠纷
  • 2篇纠纷解决
  • 2篇法律
  • 2篇法律话语
  • 2篇法社会学
  • 1篇地化
  • 1篇医患
  • 1篇医患纠纷
  • 1篇中国式现代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风气
  • 1篇社会管理

机构

  • 6篇华东政法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9篇石任昊
  • 3篇郭星华
  • 1篇刘青

传媒

  • 2篇中州学刊
  • 2篇社会发展研究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社会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社会规范:多元、冲突与互动被引量:14
2014年
在法社会学的视野中,社会规范可以统称为"法"。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我国法治的发展水平与立法体系的完备并不呈正比例关系,多元社会规范的冲突越发明显,从而造成了"越轨泛化"。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国家法"与"民间法"二元结构划分的偏颇,运用法律多元理论和位阶概念,我国现阶段社会规范的多元化可以界定为"国家法""团体法""民间法"的三元结构框架。这三种社会规范形成了四种互构关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互动、国家法与团体法的冲突与互动、民间法与团体法的冲突与互动,以及国家法、团体法、民间法三者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根植于社会内部的传统性与移植于社会外部的现代性之间的兼容关系十分脆弱,规范冲突的实质是社会权力的变异、法律权威的弱化。因此,建构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需要在"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寻求内在的平衡,进而强调多元社会规范之间的契合与交融。
郭星华石任昊
关键词:社会规范互动
当代中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基于CGSS2005的法社会学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利用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建立以"社会背景特征和社会群体特征"为自变量与以"非诉讼方式与司法诉讼"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证实了社会群体特征在感性选择机制作用下与行为选择发生因果关联,社会背景特征在合法性认同机制作用下与行为选择发生因果关联。研究表明,在民事纠纷中,教育程度越低、收入水平越低、社会交往因子值越低的人越有可能选择非诉讼方式;较之城市,农村居民更可能选择非诉讼方式;较之西北地区,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居民更可能选择非诉讼方式。"感性选择机制"更可能解释当代中国普通民众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转型期"非诉讼方式"与"司法诉讼"的关系结构在中国法律发展中的意义,并认为现代法治建设应当在本土话语的框架下谨慎行进。
刘青石任昊
关键词:非诉讼方式司法诉讼法治建设
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
2024年
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通过纵向梳理20世纪以来卫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见,从古代中医诊疗制度到近现代国家卫生治理体系建设,中国经历了技术性治理、统合性治理、差序性治理三次卫生治理模式的继替转变,而以人为本的内生驱动、嵌入国家发展战略、寻求发展与秩序之间的动态平衡、持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构成了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演进的逻辑链条。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发展理念,优化“行政—市场—社群”的制度供给侧结构,塑造新时代的医患心态秩序。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亦是一个动态探索的过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卫生安全复杂化的新情景下,当代公众应该在尊重历史规律和创新驱动引领的基础上,不断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善治之道”。
石任昊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卫生现代化
医疗实践演变与卫生现代化被引量:1
2023年
近代以来,中国的医疗实践经历了“在地化”(1912—1949)、“国家化”(1949—1978)、“市场化”(1978年至今)三个继替阶段,凸显了经由医疗而进行的国家整合社会的历史轨迹,即国家通过医疗制度的收束进而获致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卫生治理演进。医疗实践发展与深化的历程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解读,西式精神与本土禀赋之间的关系调适构成了中国卫生现代化的脉络。
石任昊
关键词:国家化市场化卫生现代化
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话语及实践探析被引量:3
2016年
引入"话语"概念,"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话语。"道德话语"是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以儒家伦理中的"礼"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强调实质正义的话语体系;"政治话语"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为了一定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标并经历了共产党建设到国家建设演变历程的话语体系;"法律话语"是以保障现代社会"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以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则体系为导向、强调程序正义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三种话语指代了三种不同的合法性生成系统,并呈现出"显性分化"与"隐性冲突"两种相貌。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探寻三种话语之间的关系协同与权威配置。只有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法治建设,才能持久运行,发挥作用。
石任昊
关键词:纠纷解决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法治建设
无赖生存的社会环境——关于社会风气的一种法社会学探究被引量:1
2013年
"无赖"不仅指向一种行为主体,更是一种社会风气,从主体的"耍无赖"到"无赖之风",需要一种适合"无赖生存"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混乱造成了文化控制的弱化、关系松散破坏了社会互动中的"人情法则"、规范真空使得越轨成本与越轨收益发生"异化",这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适合"无赖生存"的社会条件,进而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郭星华石任昊
关键词:无赖社会风气社会秩序
国家卫生建设与医患纠纷生产——民国时期与当代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近代以来,对应国家卫生建设从文化轴心向制度轴心、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两轮周期性转变,医患纠纷在民国时期与当代出现了两次从“隐而不彰”向“公共问题”的转化。在民国时期,国家卫生建设在“医学殖民”的危机环境下采取了激进效仿西方的形式理性路线,普通民众被置于“卫生行政规训”的客体位置,中西医之间不同的价值伦理与技术手段引发了医疗秩序失衡,医患纠纷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的西医领域;在当代,因应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市场化医改”,国家采取了财政支持弱化与卫生行政控制的辩证策略,缺乏制度保障的患者与缺乏职业自主性的医生不相适应使得“国家-医生-患者”的关系结构发生了系统性分离,医患纠纷集中于城市公立医院并呈现出风险演化趋势。在跨越时空情境的比较研究中,本文发现:民国时期与当代医患纠纷的共性在于医疗场域中社会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但中国卫生现代化的不可逆性亦决定了国家卫生建设需要在发展中寻求秩序。这要求我们对当前医疗场域中社会团结弱于社会连结的失衡现象保持警惕,在“厚民生”的治理主旨下打造“国家在场、社会有序”的卫生建设格局。
石任昊
关键词:医患纠纷民国时期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被引量:11
2014年
针对"法是怎么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命题,以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律革命"为时代背景,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予以回顾,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可归纳出"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拨乱反正"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制"模式,强调法治的价值启蒙,以"压制型法"为手段、追求政治领域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制度设计,以"自治型法"为手段、追求经济领域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实践关切、以"回应型法"为手段,追求社会领域的共建。中国经历35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仍没有完全实现现代法治建设所追求的"法治秩序","社会治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
郭星华石任昊
关键词: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法治建设
话语逆袭:当代中国的法律秩序
2016年
借用"话语"这一概念,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可定义为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主要话语。在社会转型期,以"缠讼"与"涉诉信访"的实证研究为例,三种话语在纠纷解决的"官方表达"与"日常实践"两种情境中表现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错位",政治话语、道德话语往往会"逆袭"至法律话语之上进行定纷止争,导致了大量"非法治现象"的出现。"话语逆袭",不仅是大众主义与精英主义两种对立的法治建设理念的产物,更是国家政权建设与现代法治建设之间不对等权力关系的表征。站在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政治发展的角度理性审视这种现象,突破"规范式的西方中心主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探寻"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之间的关系协同与权威配置,是探索"中国式法治"建设道路的关键所在。
石任昊
关键词:道德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法治建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