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兵

作品数:10 被引量:16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政治法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玉米
  • 6篇夏玉米
  • 3篇根系
  • 2篇冬小麦
  • 2篇冬小麦-夏玉...
  • 2篇玉米产量
  • 2篇生态
  • 2篇水分
  • 2篇种植密度
  • 2篇籽粒
  • 2篇夏玉米产量
  • 2篇小麦
  • 2篇花后
  • 1篇氮代谢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积累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调控植物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农学院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作者

  • 10篇王新兵
  • 9篇周宝元
  • 8篇马玮
  • 8篇赵明
  • 5篇丁在松
  • 4篇李从锋
  • 2篇孙雪芳
  • 2篇侯海鹏
  • 2篇黄素华
  • 1篇王志敏
  • 1篇陈传永
  • 1篇郭志江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被引量:64
2014年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高密:9.00万株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nolith"根系空间取样方法,比较研究玉米个体与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对种植密度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株根长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在0-50 cm土层中(每10 cm为一土层),高密种植的单株根长较低密种植减少110.31、43.18、15.73、10.49和17.45 m;在高密种植条件下,与土壤免耕比,条带深松耕作增加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的单株根长13.32%、19.80%、47.20%;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长的变化一致。种植密度对群体总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与低密种植比,高密种植的植株中心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3.82 cm cm^–3、0.62 cm cm^–3,但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1.13、0.18、0.06和0.05 cm cm^–3;在高密种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条带深松耕作,与土壤免耕比,植株中心的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中降低16.10%,在10-20 cm、20-30 cm土层中却分别增加47.45%和13.37%,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50.26%、30.72%和106.15%;条带深松耕作显著提高密植玉米群体下层根系的容纳量。高密条件下条带深松耕作增加了群体根干重、深层根系量、植株间根系分布及根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地上部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重,最终促进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密植群体通过条带深松耕作改善了群体的根系空间分布,减弱了上层根系的拥挤,通过增加深层土壤根系量及植株之间根系量增加了群体根系容纳量,发挥了密植群体根系功能,实现了密植群体的高产。
王新兵侯海鹏周宝元孙雪芳马玮赵明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密度
增施氮肥对夏玉米花后高温胁迫下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花后高温是影响黄淮海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主要逆境胁迫之一。目前关于增施氮肥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作物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已得到证实,但相关调控途径及其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郑单958(Zhengdan 958,ZD958)和先玉335(Xianyu 335,XY335)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设置2个温度处理,分别为自然环境温度(ambient temperature,CK)和温室增温处理(heat stress,HS);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低施氮量(low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LN):120 kg hm–2,中施氮量(middl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MN):240 kg hm–2和高施氮量(hig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HN):360 kg hm–2,研究增施氮肥对花后初期高温胁迫下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温度比,花后增温(35℃)处理20 d导致ZD958和XY335两个品种的成熟期粒重降低10.6%~19.3%,但粒重降幅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中施氮量(MN)和高施氮量(HN)下粒重降幅(10.6%~11.2%)小于低施氮量(LN)下粒重降幅(16.2%~19.3%),说明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花后高温胁迫下的玉米粒重。这主要是因为增施氮肥有效缓解了花后初期高温胁迫对玉米籽粒氮代谢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了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同时维持了碳代谢关键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促进了籽粒可溶性糖合成增加,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籽粒灌浆物质基础。综上所述,增施氮肥可以缓解玉米花后初期高温胁迫对籽粒碳、氮代谢的抑制,促进籽粒中同化物积累而增加粒重,为黄淮海区夏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提供了思路。
王瑞李向岭郭栋王新兵马玮李从锋赵明周宝元
关键词:夏玉米高温胁迫增施氮肥碳氮代谢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0
2016年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米缓/控释肥的合理应用和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于2013年至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R)、免耕(N)和条带深松(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不施氮(CK)、缓释肥(SRF)和常规施肥(CCF)3个处理。【结果】相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相同肥料处理,其条带深松耕作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处理。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下的缓释肥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两年产量平均增幅为13.4%~59.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EN)增幅为27.9%~72.7%,氮素表观利用率(REN)增长15.1~55.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N、R和S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3.0%、12.7%和18.7%;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4.4%、16.8%和17.8%,其中条带深松耕作的增幅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条带深松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与传统耕作方式和施肥方式相比,条带深松耕作和缓释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最高,因此,条带深松深施缓释肥可作为黄淮海区一项有效的合理耕作与施肥措施。
周宝元王新兵王志敏马玮赵明
关键词:夏玉米缓释肥耕作方式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
深松对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及其花后物质生产的调控机制
[研究背景]玉米作为增产潜力的大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土壤有效耕层变浅,犁底层不断加厚,"浅、实、少"的问题日益严重,耕层障碍问...
孙雪芳丁在松王新兵周宝元马玮赵明
关键词:玉米深松光合性能根系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
本发明属于作物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种植方法。本发明通过羧基化纳米碳点调节玉米根系发育,意图构建密植玉米的“理想根型”,协调优化根层与冠层结构、平衡根层与土壤水分养分供给,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丁在松周宝元李从锋王新兵黄素华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周年水分高效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3年
在保证周年较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促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国内学者便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灌溉制度优化、替代节水种植制度构建和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体系为核心的周年水分高效利用途径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水分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通过耕作或播/收期调控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降水与地下水平衡利用,促进周年水分(灌溉水和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以充分挖掘华北平原水分生产潜力,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节水高产栽培及节水种植制度建立提供思路和依据。
张金鑫葛均筑马玮丁在松王新兵李从锋周宝元赵明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灌溉节水种植
一种调控植物生长和防御平衡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控植物生长和防御平衡的方法,将能够被植物识别并触发细胞外ROS爆发的外源物质与植物接触,通过触发植物胞外的ROS爆发及其信号转导,进而诱导植物的转录重编程过程,使得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适应和系统获得性抗性,...
丁在松郭志江周宝元金攻涂江平黄素华王新兵李从锋
生态条件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
玉米高产获得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探明玉米生长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合理配置气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进一步挖掘玉米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播期是调节玉米生育期内气象因子的重要手段。为此,本研究于201...
周宝元王新兵马玮赵明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生态环境
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23
2013年
为探索大豆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以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态区与种植密度两种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生态区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公主岭地区、廊坊地区和新乡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达到188 750株/hm2、200 000株/hm2和177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河北廊坊地区因具有较高的日均气温和充足的降雨量,是大豆中黄35高产的适宜生态区.筛选出了不同生态区大豆中黄35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对产量构成的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得出,生育期内活动积温高、日均气温在20~26℃范围内的天数多、鼓粒期降雨量充足和种植密度合理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
王新兵侯海鹏马玮赵明
关键词:大豆生态区种植密度
冬小麦-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周年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被引量:4
2022年
在保证周年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实现冬小麦与夏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简称“双粒收”)以及冬小麦节水的种植模式,对提高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山东胶州、河北大名和河南新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CK)和实现双季籽粒机收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TR),研究其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TR模式通过小麦极晚播(11月中旬)和玉米极晚收(11月上旬)对周年气候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变化。与CK比,TR处理冬小麦由于其生物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平均减产9.2%;但夏玉米中晚熟品种由于其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提高而平均增产8.1%,且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为14.1%~16.8%。另外,TR处理冬小麦季耗水量和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15.3%和6.0%,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2%和8.4%;冬小麦季产值和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但夏玉米季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8.7%和16.2%,周年经济效益增加5.6%。极晚播冬小麦+极晚收中晚熟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的建立,可同时实现冬小麦节水和夏玉米籽粒低水分机械收获,同时保证了较高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为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思路。
周宝元陈传永孙雪芳葛均筑丁在松马玮王新兵赵明
关键词:水分生产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