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两盗、两抢犯罪规律分析
- 2004年
- 近年来,“两盗”(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犯罪和“两抢”(抢劫、抢夺)犯罪发案频繁,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造成很大冲击,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形式,对此,各地公安机关非常重视,均展开专项斗争予以治理。本文立足天津犯罪调查,对两盗、两抢的犯罪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 周路王志强
- 关键词:入室盗窃犯罪抢劫犯罪抢夺犯罪犯罪规律侵犯财产罪
-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 王志强
- 关键词: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犯罪预防犯罪特点
- 从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往往是其各种不良行为发生质变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未成年犯罪人的不良行为情况,及其向犯罪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王志强
-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人违法犯罪行为犯罪预防犯罪原因
- 预防重新犯罪的重点与难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工作是预防重新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择业主体的自主性决定了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工作应该以过渡性安王与帮助、引导、扶持相结合。但是从预防重新犯罪的角度着眼,使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并非唯一手段,还必须与帮教和重点控制相结合。
- 王志强李贺江
- 关键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预防重新犯罪
- 预防犯罪规律的博弈论分析被引量:10
- 2003年
- 伴随社会的发展 ,利益的有限与共享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从而根本上犯罪在现阶段是不能消灭的 ,而犯罪危害性的本质又决定了预防犯罪与犯罪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博弈成为一种必然。在预防犯罪博弈中 ,预防犯罪者和犯罪者都是理性的 ,收益最大化是博弈双方的追求。所以 ,预防犯罪的过程实质上应是一个从多角度不断扩大犯罪者犯罪机会成本的过程 ,也正由于此 ,预防犯罪的效益在整体上既受制约于经济总体水平 。
- 王志强
- 关键词:预防犯罪博弈
-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 王志强
- 关键词: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犯罪性质犯罪方式犯罪特点犯罪原因
- 浅析计算机网络犯罪及预防被引量:9
- 2006年
- 王志强
-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传播局域网络因特网
- 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的专项立法保护
- 2004年
-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表现在立法方面,则集中体现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方面,当然,在一些部门法和其他法律文件中也有相关规定,我们天津市也在1990年通过并实施了《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保护条例》。
- 王志强
-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保护
- 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的法律调整机制——预防重新犯罪法治化的再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在社会中的处遇状况如何,对于预防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中,法律在调整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过程中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但这种调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即既要符合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自身运动的客观性,同时还要符合法的价值。因此,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应该成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法律调整机制建立、完善与运行的主线。
- 王志强
- 关键词:刑满释放人员法律调整机制社会和谐
- 试析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的犯罪易感质
- 2005年
- 犯罪易感质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犯罪易感质的形成是决定一个常态的行为人衍变为反社会的犯罪人的关键。与普通未成年人相比,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而其特有的生活情境往往又促成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预防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的形成,不仅在于控制犯罪行为,更根本的是提高未成年人适应社会的健康能力,这是预防犯罪过程中以人为本位思想的体现。
- 王志强
- 关键词:预防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