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娜

作品数:17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西太平洋
  • 5篇暖池
  • 5篇热通量
  • 5篇西太平洋暖池
  • 5篇ENSO
  • 4篇季风
  • 4篇赤道
  • 4篇赤道潜流
  • 3篇跃层
  • 3篇温跃层
  • 3篇夏季
  • 3篇夏季风
  • 3篇夏季风爆发
  • 3篇南海夏季风爆...
  • 3篇季风爆发
  • 3篇海气
  • 3篇海气热通量
  • 3篇NI
  • 3篇ENSO循环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气象局广...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王宏娜
  • 14篇陈锦年
  • 6篇左涛
  • 4篇吕心艳
  • 3篇汪洋
  • 2篇高川
  • 1篇何宜军
  • 1篇李安春
  • 1篇王东晓
  • 1篇刘钦燕
  • 1篇徐方建
  • 1篇刘建国
  • 1篇周菲凡
  • 1篇万世明
  • 1篇张荣华

传媒

  • 4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应用由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TAGA COARE3.0),计算出南海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200个月的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0.25°×0.25°),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发现,由卫星反演的海气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由多年南海海气热通量的分析表明,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周期分别是0.5a、1a、准3a和6~11a。其中准3a和6~11a周期与中国旱涝的周期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旱涝分布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关键词:卫星遥感资料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热通量变化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对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感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黑潮区域,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北赤道流区和黑潮区域。在气候平均场中,黑潮区域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暖池区域感热通量除了春季较小外,冬、夏和秋季基本相同,而潜热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最小值出现在春、夏季。另外,海-气热通量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存在16 a周期,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存在相同的周期。由相关分析可知,4月份暖池区域的海-气热通量与滞后3 a的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这种时滞相关性,可以用于进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预测,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结论,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了预测,预测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将偏晚1~2候左右。
左涛陈锦年王宏娜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
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化及其与ENSO循环的研究
随着全球变暖和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ENSO事件是年际尺度上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它的影响波及到世界各地,所以,对ENSO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王宏娜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温跃层赤道潜流
文献传递
2009/2010年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被引量:4
2011年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2009/2010年的El Nio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El Nio事件发生过程中,赤道东、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特别是对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主要存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海温沿温跃层东传,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局地增温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增温过程。二是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异常西风加强,使得在中太平洋产生强的风场辐合,导致表层较高海温下传(downwelling),使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再次升高,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出现第2次增温过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增温过程与以往的El Nio事件过程有所不同,此次事件不仅包括了经典的暖事件形成过程,同时也具备了中部型El Nio(Central Pacific Pattern ElNio,简称CPP El Nio)事件的特征。此次异常海温信号不仅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通道中的异常海温循环有关,还与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风场异常强迫引起的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增强过程存在密切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王东晓左涛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CPPEL
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海洋信号的传播和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SODA等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洋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在赤道外向西传播的路径与温跃层深度的分布有一定关系,10oN附近是气候平均温跃层深度的极小值区域,温跃层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的阻隔带,阻挡了来自赤道地区的ENSO信号继续向北传播,从而转向西传播;而南半球温跃层深度的气候分布不具备这一特征,不利于ENSO信号在南半球的向西传播。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ENSO信号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异常海温的主周期是变化的,特别是在沿10oN附近向西传播的过程中,ENSO信号的主周期变化较大。推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ENSO信号除了在循环过程中自东太平洋10oN传来的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局地的大气变化引起的海温异常,以及来自中高纬度的异常海温信号等因素。
王宏娜陈锦年刘钦燕
关键词:ENSO温跃层
IOCAS ICM及其ENSO实时预测试验和改进
2017年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是仅次于季节变化的最强年际气候变率信号,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准确、及时、有效地预报ENSO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冠名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气耦合模式(IOCAS ICM),每月定期进行ENSO实时预报试验。IOCAS ICM实时预报结果目前收录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研究所(IRI),以作进一步的集成分析和应用。该模式的大气部分是一个描述对海表温度(SST)年际异常响应的风应力异常经验模式,海洋部分包括了动力海洋模块、SST距平模块(嵌套于动力海洋模块中)和次表层上卷海温(T_e)距平模块三部分。IOCAS ICM的特点之一是开发了次表层海温反算优化这一创新技术,可有效改进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模拟和预报。IOCAS ICM和其他海气耦合模式的最新预报结果(以2017年9月为初条件)表明,2017年年末热带太平洋会处于一个SST冷异常态,最大变冷中心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但并不足以达到拉尼娜(La Ni?a)事件的水平,SST冷异常可能会在2018年春季逐渐减弱,转化为中性状态。此外,本文还对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4D-Var)以及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CNOP)在IOCAS ICM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高川王宏娜王宏娜张荣华
关键词:ICM资料同化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东传过程被引量:14
2009年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赤道潜流在异常海温东传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的海温变化具有相同变化趋势。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海温达到(超过)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出现在次表层海温变化超前热含量变化的12个月至次表层海温变化滞后热含量变化12个月,最佳相关出现在同期,相关系数r=0.92(样本n=552)。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SST达到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只出现在热含量滞后SST5个月至同期。这一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主要体现了次表层海温场的变化特征。由此认为,WPWP区域热含量变化(次表层海温场)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东向传播对ENSO的贡献上。由WPWP异常海温沿赤道东传过程和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知,温跃层变化滞后于WPWP区域东传的异常海温,在WPWP区域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赤道潜流起了重要作用。
陈锦年王宏娜
关键词:热含量温跃层赤道潜流
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确定被引量:2
2013年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标志着中国雨季的开始。准确预测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对中国的降水预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南海低层850 hPa高度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判断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这种判断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受台风(或热带低压系统)和副热带高压异常位置的影响,利用低层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似乎略显不足。综合大气环流方法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特征分析等方法,客观确定了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2012年我国汛期降水特点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简单回顾了采用印度洋海气热通量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可行性,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深入研究及其机理探讨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和方法。
陈锦年左涛汪洋王宏娜
关键词:海气热通量
2010/2011年中部型La Nia事件形成机理及其垂直环流异常被引量:3
2012年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的La Nia事件与传统事件不同,是一次明显的中部型La Nia事件(简称CPP La Nia),其爆发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不同机制的响应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冷海温通过赤道潜流的作用沿温跃层东传,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温度场出现异常降温:二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强的距平东风,通过上升流作用,导致冷海温上传影响中太平洋上层异常海温场。前者是导致La Nia事件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形成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的关键过程。由分析结果还表明,日界线以东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变化对中西太平洋上层海温场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此次中部型事件爆发的重要机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过程中热带垂直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向和纬向大气环流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陈锦年汪洋王宏娜左涛
关键词:垂直环流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1、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ENSO 循环过程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它对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ENSO 循环的研究倍受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们的重视。对 EN...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