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备新

作品数:84 被引量:1,227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7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0篇底栖动物
  • 32篇底栖无脊椎动...
  • 31篇大型底栖无脊...
  • 22篇群落
  • 14篇溪流
  • 13篇水生
  • 12篇生物评价
  • 12篇水质
  • 12篇群落结构
  • 10篇底栖动物群落
  • 10篇动物群
  • 10篇动物群落
  • 9篇生态系统
  • 8篇太湖
  • 7篇水生态
  • 7篇水质生物
  • 7篇流域
  • 7篇昆虫
  • 6篇生物多样性
  • 6篇湖泊

机构

  • 8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浙江省环境监...
  • 8篇广西大学
  • 8篇江苏省环境监...
  • 7篇三峡大学
  • 6篇中国环境监测...
  • 5篇暨南大学
  • 5篇徐州工程学院
  • 4篇南京水利科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仲恺农业工程...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广西水利电力...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市环境保...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84篇王备新
  • 19篇杨莲芳
  • 11篇于海燕
  • 8篇陈凯
  • 8篇张勇
  • 8篇蔡德所
  • 7篇刘朔孺
  • 7篇刘正文
  • 6篇兰策介
  • 6篇金小伟
  • 6篇张杰
  • 6篇吴东浩
  • 5篇刘东晓
  • 5篇赵湘桂
  • 5篇张咏
  • 5篇雷泽湘
  • 5篇徐德兰
  • 4篇姜丽红
  • 4篇孙长海
  • 4篇陈爱卿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湖泊科学
  • 6篇中国环境监测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环境监测管理...
  • 3篇环境监控与预...
  • 2篇昆虫知识
  • 2篇植物保护
  • 2篇环境科学
  • 2篇Entomo...
  • 2篇湿地科学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修复对湖北洋澜湖富营养化与生态状况的影响:基于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评价被引量:11
2019年
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比较了洋澜湖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水域(修复区)和未实施水域(未修复区)水质和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差异,并对湖泊生态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修复区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低于未修复区,修复区透明度显著高于未修复区.共发现底栖动物30种,隶属于3门4纲12科,其中修复区29种,未修复区19种.修复区与未修复区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69.3和34.7 ind./m^2,平均生物量(湿重)分别为102.9和37.2 g/m^2.耐污值指数和多度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修复区生态系统状态优于未修复区.结果表明,结合透明度改善、鱼类控制与沉水植物重建等手段为主的湖泊修复能改善水质和生态状态.
吴家乐甘磊刘素霞钟萍莫家勇何小林王备新何虎于谨磊杜瑛珣关保华陈非洲刘正文
关键词:富营养化
用河流生物指数评价秦淮河上游水质的研究被引量:55
2003年
1 999~ 2 0 0 1年用 D-形网半定量法采集了南京秦淮河上游 2 1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 2个底栖生物指数值的频数分布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敏感性检测表明 ,总分类单元数、ET分类单元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水生昆虫分类单元数和优势分类单元 %最适合于秦淮河上游水质生物评价。采用 5、3、1生物指数记分法统一量纲。提出了河流生物指数 (RBI)概念 ,其值即为累加上述 5个指数后的总分值 ,建立了河流生物指数评价秦淮河水质的标准 ,并对 2 1个样点的水质进行重新评价 。
王备新杨莲芳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评价
介绍一种识别地方特有种共布区的新方法被引量:1
1998年
杨莲芳王备新
关键词:识别法
不同土地利用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2010年4月调查了钱塘江中游区域29个样点的水环境特征和底栖动物。聚类排序将样点分为参照、农业和城镇3组,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组间底栖动物群落有显著差异(r=0.863,P=0.001)。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的环境胁迫是农业和城镇用地及其引起的水质变化,并能较好解释组间物种差异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为农业用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溶解氧、总氮和平均底质得分(Rho=0.568,P=0.001)。底栖动物参数(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BI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和k-优势度曲线显示农业和城镇组的生物完整性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且农业组较城镇组严重。
邵卫伟张勇于海燕韩明春王备新
关键词:土地利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溪流
《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
2023年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执行和评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简称《昆蒙框架》)长期目标和行动指标所需要的关键数据的主要来源。简要介绍了《昆蒙框架》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The glob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GEO BON)概况、中国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A glob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system,GBiOS)的目的和核心监测指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的一般步骤和GEO BON建议的4种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方法。提出,地理空间单元与生物类群的全覆盖监测是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主要目标,传统监测方法和新监测技术的互补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点工作内容。
王备新王萌彭智奇吴淑鸿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高光谱成像仪
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生态系统作用的研究
为探讨水生高等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太湖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及其湖泊水质和沉积物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生高等植物的存在对太湖水质,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有机质含量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
徐德兰雷泽湘王备新韩宝平刘正文
关键词:浅水湖泊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营养盐太湖
文献传递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研究
该文研究了中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科、属、种)的耐污值,初步确定了中国BI指数评价溪流和湖泊水质的标准.在天目山-大别山阔叶林生态区,建立了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并对溪流定...
王备新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评价
金鱼藻、环棱螺及其组合处理对水生附着生物含量和氮、磷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及其组合3种处理对水生附着生物干质量(附着生物干质量与底栖藻类Chl-a)、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鱼藻对水生附着生物干重和Chl-a含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95.62%(P<0.01)和32.31%(P<0.05),环棱螺对二者的去除率为65.69%(P<0.05)和46.19%(P<0.01),组合对二者的去除率为70.07%(P<0.05)和70.16%(P<0.01);(2)金鱼藻、环棱螺及其组合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18%、15.27%和20.48%,对NO3--N为22.34%、18.33%和10.66%,对NH4+-N为37.88%、13.98%和25.72%,对TP为53.12%、8.38%和41.97%;(3)金鱼藻与环棱螺在脱氮除磷时表现出正、负相互作用,负交互作用一定程度地促进了N、P浓度的升高。鉴于水体景观质量的提高和富营养化控制,同时使用沉水植物和螺类有利于水体的生态修复。
兰策介王备新陈开宁陈爱卿姜丽红
关键词:金鱼藻
一种用于底栖动物eDNA的自动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底栖动物eDNA的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养殖箱、抽水组件、收集箱、底层滤棉组件和顶层滤膜组件;抽水组件安装在养殖箱内;收集箱安装在养殖箱内,并且收集箱的顶部敞口;收集箱的侧壁底部与抽水组件的输出端连通;...
陈锦贤王备新吕佳林臧昊明
4种新型杀虫剂对黄色羽摇蚊(Cihronomu fslaviplumus)老熟幼虫的急性毒性被引量:1
2008年
测定了峰升(15%杀单.唑磷乳油)、稻卫(20.2%阿维.唑磷乳油)、蚜螨克星(1.8%阿维.吡乳油)和蔬卫(2.4%高氯.阿维乳油)4种新型杀虫剂对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老熟幼虫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峰升处理黄色羽摇蚊幼虫后24 h,不同浓度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他时间段(48、72、96 h),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他3种杀虫剂处理黄色羽摇蚊幼虫4 d,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每天的存活率也呈下降趋势。峰升、稻卫、蚜螨克星和蔬卫对黄色羽摇蚊幼虫48 h的LC50分别为0.173 5、0.024 9、0.001 5和0.004 6 mg.L-1。蚜螨克星毒性最高,毒性在同一数量级的还有蔬卫,其次为稻卫。峰升毒性最低,但仍属高毒杀虫剂。
常晓丽翟保平王备新周宇
关键词:杀虫剂急性毒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