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立群

作品数:44 被引量:497H指数:15
供职机构:青海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盆地
  • 28篇柴达木盆地
  • 19篇北缘
  • 18篇油气
  • 16篇成藏
  • 10篇油气成藏
  • 10篇勘探
  • 10篇柴达木盆地北...
  • 9篇柴北缘
  • 8篇源岩
  • 8篇烃源
  • 8篇烃源岩
  • 7篇气藏
  • 6篇地质
  • 6篇主控因素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油源
  • 5篇侏罗系
  • 4篇油气藏

机构

  • 24篇中国石油青海...
  • 11篇青海油田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长江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44篇汪立群
  • 13篇陈琰
  • 11篇马立协
  • 11篇马达德
  • 8篇杨少勇
  • 8篇刘云田
  • 7篇党玉琪
  • 6篇胡凯
  • 6篇曹剑
  • 5篇包建平
  • 5篇边立曾
  • 5篇付锁堂
  • 4篇薛建勤
  • 4篇张晓宝
  • 4篇朱翠山
  • 3篇庞雄奇
  • 3篇陈宣华
  • 3篇宋成鹏
  • 3篇周苏平
  • 3篇高先志

传媒

  • 6篇石油学报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沉积学报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青海石油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
陈宣华党玉琪尹安汪立群蒋武明蒋荣宝周苏平刘明德陈正乐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柴北缘逆冲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发现了以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冷湖、南八仙及马北等油气田,通过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烃源岩的分布、成烃演化及生烃中心的位置控制着油气相态的分布格局;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中期是柴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关键时刻,燕山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早第三纪发育的构造带是控制油气运聚的重要构造因素;中、新生界之间发育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第三系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渗透性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晚喜马拉雅期盆内主控断裂及其派生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立协陈新领张敏汪立群周苏平高雪峰
关键词:侏罗系主控因素
碱山构造新近系气藏特征及天然气聚集主控因素被引量:4
2009年
碱山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坳陷西端,其天然气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和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具有含气井段长、储层物性差、气层产能低且气水同出的特点。综合利用地震、岩心观察及室内镜下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测井解释等方法,对控制碱山构造新近系天然气聚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是碱山构造新近系天然气不能形成规模聚集的根本原因,但存在溶解气以及低产气层;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断层、裂缝对碱山气藏的破坏以及新近系储集层条件较差,是碱山构造新近系天然气不能形成规模聚集的直接原因。
任丽华林承焰汪立群梁昌国
关键词:储集层气藏
扎哈泉地区致密油成藏条件及勘探成效
付锁堂刘云田马达德贾锁刚汪立群薛建勤杨少勇吴颜雄王国民郭子仪
《扎哈泉地区致密油成藏条件及勘探成效》项目是首次对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开展相关研究,其以扎哈泉致密油七性关系研究为主,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对烃源岩、沉积储层、测井七性、甜点预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客观地对油气成藏规律和有利勘...
关键词:
关键词: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6
2006年
运用多孔介质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主要规律:①一级构造压力低值区主要受区域北西西向一级构造带的控制,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多位于北东向、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带的交叉复合部位;②由浅层向深层,北东向、东西向构造压力低值区范围有逐渐扩大趋势;③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是构造压力低值区,因此,流矢量指向区应该就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王连庆张西娟陈宣华田晓娟李会军彭德华汪立群尹成明刘云田高荐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两类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杨少勇曹剑刘云田胡凯边立曾汪立群陈琰
关键词:烃源岩油源对比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被引量:11
2009年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陈艳鹏刘震马达德汪立群张道伟王中凡杨乾政冯旭军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烃源岩成藏期次成藏过程
柴北缘深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被引量:20
2009年
柴北缘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柴北缘广泛存在埋深>4 500 m,RO>1.3%的中下侏罗统气源岩。发育中下侏罗统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滨湖相砂体和第三系冲积扇、河泛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砂体。存在路乐河组(E1+2)和下干柴沟组上段(E23)2套区域性盖层。深层存在潜伏构造、大型背斜和背斜两翼或古隆起周缘构造岩性圈闭,其中对潜伏构造和大型背斜构造比较落实。柴北缘生气期较晚,与圈闭形成史、储盖层发育史和断层发育史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深层气成藏和保存。柴北缘深层气藏勘探的风险主要包括气源岩的生气潜力和分布范围难以落实,深部储层的储集能力难以预测。深层潜伏构造带、冷湖构造带和鄂博梁—伊克雅吾汝构造带可作为近期深层气藏勘探优先考虑的目标,而冷湖构造带两翼和南八仙古隆起周边的构造岩性圈闭可列入深层气藏中长期勘探规划。
付锁堂汪立群徐子远马立协张晓宝
关键词:深层气藏有利勘探区带柴北缘
倍半萜类分布和组成与低熟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通过对低成熟烃源岩中8α(H)-升补身烷和8β(H)-升补身烷以及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分布和组成特征的剖析,研究了8α(H)-升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比值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比值与镜质组反射率Ro之间的关系,发现在Ro<0.60%时,这两个比值变化幅度很大,表明这两个比值在低成熟阶段是衡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汪立群包建平马达德党玉琪朱翠山朱俊章陈琰
关键词:镜质组反射率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成因与成藏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指出昆北原油和沥青成因不同,原油为扎哈泉凹陷渐新统上部(E32)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沥青来自渐新统下部(E31)源岩,属于低演化阶段并遭破坏稠化的产物。通过原油性质、储层显微荧光、储层包裹体分析,结合源岩和构造演化特征,确定昆北地区存在2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晚期以后,目前储层中的油主要是第2期原油。第1期油主要沿基岩和上覆沉积岩层之间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成藏,因切6和切12井区古构造位置较高,成藏规模较大,受破坏形成的沥青规模也较大;第2期油先沿昆北断裂运移到上盘,然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后再沿主要次级断裂运移到目前圈闭中成藏,主要次级断裂对油的运移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远离切16井东断层、E1+2储层与切163井区不连通是导致目前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陈世加路俊刚马达德汪立群赵明君薛建勤张纪智刘超威张静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生物标志化合物成藏期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