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磊

作品数:23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血管
  • 8篇成像
  • 7篇造影
  • 6篇血管造影
  • 6篇血管造影术
  • 6篇造影术
  • 5篇动脉
  • 5篇血管成像
  • 5篇体层摄影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双能量
  • 4篇体层摄影技术
  • 3篇肿瘤
  • 3篇CT血管成像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压迫综合征
  • 2篇影像
  • 2篇术前

机构

  • 23篇福建省立医院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州市第二医...
  • 2篇西门子医疗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3篇殷磊
  • 16篇马明平
  • 6篇杜瑞宾
  • 3篇郑炜平
  • 3篇罗敏
  • 3篇郑天辉
  • 2篇沈衍富
  • 2篇张玮
  • 2篇卞力勇
  • 2篇苏家威
  • 2篇蔡仕平
  • 2篇林列兴
  • 2篇李添
  • 1篇范建忠
  • 1篇蔡瑞萍
  • 1篇吴晓兰
  • 1篇白桦
  • 1篇张戈军
  • 1篇蒋世良
  • 1篇韩磊

传媒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实施诊断的安全性以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检查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CT检查骶髂关节,实验组则采用MRI检查骶髂关节,分析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比CT检查的准确率高,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且两种检查的安全性并无区别。
翟红伟俞顺殷磊马明平
关键词:CTMRI病变诊断
双源CT术前定量分析肺动脉闭锁患者固有肺动脉及体肺侧支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术前定量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者肺动脉及体肺侧支发育的价值。方法 20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同期接受DSCT、心血管造影(C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3种检查对各种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着重对照同一患者肺动脉和体肺侧支相同位置的DSCT和CA测量值,并分别计算相应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和总体新生肺动脉指数(TNPAI)比值,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患者各种心脏畸形共55处,其中DSCT检出52处(94.55%),ECHO检出43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肺侧支DSCT检出14例(共37支),CA检出13例(32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肺动脉融合部DSCT检出16例,CA检出10例(P=0.047);DSCT和CA测量肺动脉、体肺侧支及膈水平胸主动脉直径的定量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5~0.98,P<0.01);相应McGoon比值(DSCT:1.18±0.60;CA:1.23±0.64)、PAI[DSCT:(130.96±99.38)mm2/m2;CA:(140.91±107.87)mm2/m2]和TNPAI[DSCT:(160.31±125.62)mm2/m2;CA:(169.14±122.81)mm2/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无需获取压力等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情况下,DSCT结合多普勒超声能够初步取代CA,成为肺动脉闭锁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方式。
殷磊吕滨韩磊白桦金敬琳徐仲英张戈军杜瑞宾蒋世良戴汝平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血管造影术
Force CT双能量与低kV扫描技术在头颈CTA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Force CT双能量扫描与低kV扫描技术在头颈CTA中的对比研究。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8月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180例,根据不同扫描模式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90例。两组均采用碘浓度为300mgI/ml的对比剂;A组管电压为80kV,B组管电压为80/sn150kV。在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右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测量并计算相应血管和肌肉的平均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A组(80kV)平均CT值高于B组(80/sn150k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NR与CNR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底动脉及主动脉弓处测得的S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部位的SD及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辐射剂量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与80/sn150kV组相比,80kV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且两组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郑宝聪滕彬彬殷磊吴梅仙马明平
关键词:管电压CT血管造影术双能量CT
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附11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头颈部动脉永存三叉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永存三叉动脉患者的资料。11例均行头颈部DE-CT血管造影检查,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3D血管图像。结果 11例永存三叉动脉均为单发,其中6例右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5例左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ltzmanⅠ型8例,SaltzmanⅡ型3例。结论 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永存三叉动脉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是诊断头颈部动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殷磊卞力勇马明平
关键词:永存三叉动脉X线计算机双能量
MRI黑血成像技术对比下肢CT静脉造影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比MRI黑血成像技术与下肢CT静脉造影(CTV)在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可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3例,在下肢CTV检查前后2 d内行MRI黑血成像T1 SPACE检查;运用5分法对比T1 SPACE序列及下肢CTV检查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对比2种检查方法所得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及狭窄率。结果:2种检查方法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图像质量评分均低于CTV(均P<0.001);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T1 SPACE及下肢CTV测量的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所测值均较CTV低(均P<0.001)。T1 SPACE及CTV所测髂总静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95.18%(79/83)的点在一致性区间内。结论:MRI黑血成像技术T1 SPACE序列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无需对比剂、无并发症的优势,可清晰显示髂静脉受压情况,在评估髂静脉狭窄程度上与下肢CTV一致性较好,可为临床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提供影像学参考。
林圣美程章波殷磊张玮林列兴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输尿管囊肿合并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MSCT诊断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输尿管囊肿合并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或影像学证实的输尿管囊肿合并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5例均行B超、IVU、MSCT平扫(其中14例行三期增强),7例行MRU检查。结果:15例中,MSCT诊断14例,其中1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漏诊,诊断准确率93.3%;IVU诊断10例,诊断准确率66.7%;MRU诊断6例,1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漏诊,诊断准确率85.7%;B超诊断13例,2例上部肾发育不良误诊为肾囊肿,诊断正确率86.7%。结论:常见影像学方法各有优缺点,以B超结合MSCT三期扫描诊断最佳,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此病,提高诊断正确率。
罗敏马明平殷磊殷磊蔡瑞萍范建忠杜瑞宾
关键词:输尿管囊肿三期扫描
MDCT多平面重组技术诊断肠息肉与内镜对比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肠息肉的显示情况及良恶性诊断正确性。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3例(按解剖部位共54例)肠息肉患者均行内镜及MD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对不同部位肠息肉的检出情况和MDCT对肠息肉良恶性的诊断情况。结果 MDCT共检出肠息肉54例,其中小肠3例(均位于空肠),结肠38例(升结肠回盲部6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9例,乙状结肠19例),直肠13例。CT拟诊良性46例,恶性8例,病理证实5例恶变,恶性诊断正确率为62.5%(5/8)。内镜共检出48例,3例胃癌术后吻合口远端空肠小息肉均漏诊,1例回盲部小息肉、2例直肠远端小息肉均漏诊。结论 MDCT多平面重组图像结合双期增强薄层轴位图像能准确检出不同解剖部位的肠息肉,对肠息肉的检出优于内镜;对预测息肉有无恶变及随访复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罗敏殷磊马明平范建中杜瑞宾
关键词:息肉多平面重组
第三代双源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不同扫描模式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比较第三代双源CT的主动脉血管成像两种不同扫描方式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间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怀疑有主动脉病变的82例患者进行随机(抽签法)分组,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分别使用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A组)、非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行主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同时使用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调节功能以降低辐射剂量。两组的参考管电流均为174mAs,心电门控组参考管电压100kV,螺距3.2;非心电门控组参考管电压80kV,螺距1.9。对升主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并将两组的主观评分、扫描长度、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平均噪声、主动脉平均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_(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及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为(1.05±0.22)分,低于B组的(1.59±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A组的ED为(1.79±0.46)mSv低于B组的(2.12±0.6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1);A组的CTD_(Ivol)为(1.76±0.43)mGy,低于B组的(2.21±0.77)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5);A组的DLP为(119.16±30.90)mGy·cm,低于B组的(147.87±53.52)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两组的主动脉平均CT值、主动脉平均噪声、主动脉平均SNR、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代双源CT的两种主动脉血管成像扫描模式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更佳,同时辐射剂量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衍富李添郑天辉殷磊林生发
关键词:主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静脉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静脉造影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髂静脉CT静脉血管成像(CTV)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疑似IVCS患者,测量髂总静脉最狭窄处和髂总静脉远端分叉处前后径,并计算狭窄率。以侧枝血管和(或)髂内静脉显影作为侧枝血管显示的指标,以数字减影静脉造影(DSV)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狭窄率的Yuden指数,采用ROC曲线评估髂静脉狭窄率、Youden指数下狭窄率联合侧枝和(或)髂内静脉显影对IVCS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234例患者,髂静脉平均狭窄率为(48.13±21.34)%。以狭窄率作为CTV诊断IVCS的标准,ROC曲线面积为0.787,取狭窄率Yuden指数最大值45.8%作为诊断截点,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7.2%,诊断正确率为77.3%。以髂静脉狭窄率≥45.8%,联合侧枝和(或)髂内静脉显影作为诊断标准,ROC曲线面积为0.808,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65.6%,诊断正确率8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髂总静脉狭窄率对IVCS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狭窄率联合侧枝和(或)髂内静脉显影,能进一步提高CTV对IVCS的诊断。
殷磊卞力勇马明平李添郑炜平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管造影术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腹部、盆腔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检查12例、MRI检查4例。结果:CT平扫检查表现为等低密度,密度不均10例、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检查表现为4例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T1WI夹杂斑片状高信号出血;4例T2WI呈混杂信号,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为主,内散在夹杂条片、斑片状低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地图样强化,部分呈轻度渐进性均匀强化。动脉期12例肿瘤内见迂曲分枝状、蔓状明显强化血管影。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SFT 11例、恶性SFT 5例。结论:发生在腹部、盆腔的SFT较少见,但其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蔡仕平殷磊马明平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腹部肿瘤盆腔肿瘤多层螺旋CT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