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曾 作品数:33 被引量:205 H指数:9 供职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星云湖硅藻群落响应近现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过程 被引量:24 2016年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强烈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响应的过程,并甄别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压力及其强度。结果显示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硅藻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r=-0.63,P<0.001)。简约模型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近200年来(钻孔长度38cm),湖泊营养水平和水动力是驱动星云湖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8.8%和2.9%;而1951年以后,湖泊营养水平和温度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31.4%和26.8%。研究结果表明了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湖泊营养水平,而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可以通过改变湖泊水动力及湖水温度来驱动硅藻群落的演替,同时抚仙湖-星云湖的连通性也对硅藻群落的演替产生了一定影响。 刘园园 陈光杰 施海彬 陈小林 卢慧斌 段立曾 张虎才 张文翔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水动力 近7ka以来甘肃民勤青土湖沉积中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1 2013年 对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终端湖泊沉积的甘肃民勤志云村剖面研究,发现介形类7属11种,根据其地层分布特征划分出6个组合。通过分析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组合变化和沉积岩性,结合14 C测年数据,对研究剖面所在的青土湖地区6 626aBP(Cal.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6 626—6 137aBP时期,湖泊水位由浅变深、水体由咸水变为淡水的状况交替出现,环境由暖干向冷湿转变;6 137—5 817aBP阶段,湖泊水位变浅,处于相对冷干的气候环境控制之下;5 817—2 978aBP期间,湖泊水位很浅且为淡水,为冷干的气候环境,逐渐恶化不利于介形类生存,系5ka余中全新世降温事件至晚全新世开始的环境状况;2 978—1 610aBP,环境继续恶化,水体曾一度退出剖面所在高度,反映的是干旱的恶劣环境;1 610—1 110aBP,气候干旱程度有所缓解,处于相对暖干的气候控制之下;1 110aBP以来,湖泊完全干涸,为典型的暖干状态下的风沙堆积环境,彻底结束了研究区湖泊的存在历史。 蔡燕凤 张虎才 王强 常凤琴 陈光杰 王熊飞 李华勇 张自强 段立曾关键词:介形类 KA 洱海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4 2013年 近年来,随着洱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流域大面积快速开发,洱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洱海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对洱海环境(包括洱海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流域开发和植被状况)、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变化、生态系统特征变化)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所得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气象因素(气温、降水与风速)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指出洱海及流域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蓝藻爆发历史、对浮游动物和食物链的详细研究、区分多重压力对洱海富营养化的驱动强度)。以期对洱海生态、环境的情况有一个综合了解,为以后在洱海继续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认知基础,更好地为洱海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蔡燕凤 张虎才 张虎才 段立曾 陈光杰 王熊飞 段立曾关键词:洱海 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 2013年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一种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特殊地理景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周围地区有巨大差异,形成一种局部的干旱生境。由于特殊的干、热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特点、植被、水土及演化原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现阶段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干热河谷的界定不清;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不明;人地关系研究不足;整体、系统的研究较少。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重视干热河谷的界定研究;加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开展人地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深入干热河谷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开展整体、系统的研究。 张自强 明庆忠 张虎才 李华勇 段立曾关键词:干热河谷 金沙江 云南元谋盆地距今210—120ka间干热气候变化重建 2013年 元谋盆地西侧浪巴铺湖相沉积物(厚27 m)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浪巴铺古湖存在于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经历了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末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及末次间冰期初期。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数据,重建了元谋地区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距今216~185 ka期间,孢粉平均浓度为全剖面最高,出现了喜高温的苏铁科和栲属植物以及指示湿润环境的莎草科植被,表明这段时期气候相对湿热,对应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晚期;距今185~150 ka期间,孢粉浓度迅速降低,1050 cm深处(距今160 ka)孢粉浓度只有8.67粒/100 g,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盛冰期;距今150~122 ka期间出现数层砂砾石层,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气温回升,降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气候干热趋势显著。考虑到浪巴铺古湖沉积物样品平均孢粉浓度只有34.35粒/100g,认为至少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前,元谋盆地气候的干旱特征已经十分显著,植被稀疏,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的干热特征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李华勇 明庆忠 张虎才 苏怀 张自强 段立曾关键词:元谋盆地 倒数第二次冰期 孢粉 粒度 气候变化 近70年来云南杞麓湖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7 2016年 选择位于滇中地区的杞麓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湖泊沉积岩芯粒度、总有机碳和碳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210Pb、137 Cs年代数据,并与气测资料及人类活动历史资料对比,探讨杞麓湖地区近七十年来气候变化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的粗细以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有机质含量指示了人类活动的强弱,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加强.综合分析杞麓湖钻孔岩芯粒度指标,同时结合碳酸盐和有机质指标得出,近70年来杞麓湖地区气候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历史经历了3个阶段:阶段I(53.5-29.5cm,约1945-1970A.D.)温度较低,降水量较高,气候较为冷湿,人类活动对湖泊影响较弱;阶段II(29.5-11cm,约1970-1986A.D.)温度相对较高,降水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气候整体呈现出暖干特点,而此时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阶段III(11-0cm,约1986-2013A.D.)为高温多雨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 李楠 常凤琴 张虎才 刘亚生 吴汉 段立曾 刘培 路志明 毕荣鑫关键词:粒度 碳酸盐 气候变化 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3年 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坝(湖)→堰塞坝(湖)解体消亡→河谷地貌及环境变化→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的形成。同时,堵江堰塞现象有在地质构造破碎带、河谷纵比降变化、构造运动活跃和异常气候事件高发期高频发育之规律和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显著特点;堵江堰塞造成区域沉积过程和河流下切动力过程的快速改变以及水文、局域气候、地质稳定性、河谷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堵江堰塞事件在各河段的发生形式、发育年代和机制、期次及次生地貌环境效应表现各异,加上后期侵蚀及堵江过程对于前期遗迹的破坏作用使得其研究变得十分复杂而困难。因此,在其系统研究、年代的确定、堰塞坝(湖)的识别、堰塞湖钻探采样及其沉积物信息提取研究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深入探讨和提升空间。 段立曾 明庆忠 明庆忠 李华勇 张虎才关键词:金沙江 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5 2017年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00 cal a BP里,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沉积物有机质输入由内源水生生物和陆生C_3植物共同输入(5000-2300 cal a BP阶段)转变为以内源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等输入为主(2000 cal a BP至今阶段);有机质来源发生变化是造成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 cal 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输入的锐减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的快速变化可能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古环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 刘颖 孙惠玲 周晓娟 段立曾 李华勇 张虎才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 古环境 中国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变化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湖泊沉积物恢复区域内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中,粒度的指示意义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总结我匡近50个湖泊的粒度研究成果,结合柴达木盆地永海湖和元谋盆地浪巴铺古湖的研究数据,探讨粒度具有多解性的原因,以发现粒度在不同类型湖泊中的变化规律。无论是在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还是在长时间尺度、低分辨率研究中,粒度对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的解释都具有多解性,但前者粒度的变粗主要指示了降水增多的湿润气候,后者粒度参数的解读要综合考虑湖泊类型与特点、采样点位置、沉积物来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积和水深均较大的湖泊,如采样点位于湖心深水区,其沉积物粒径变大应首先考虑流域地表侵蚀增强或者“尘暴”爆发导致沉积物来源的变粗,而非干旱气候下的湖泊萎缩事件;面积小而且水深较浅的湖泊,粒度分布的环带状模式影响可延至湖心,但同时必须注意到,降水增多时,地表侵蚀加剧,同样能够把更多粗颗粒带入湖泊甚至湖心,因此这类湖泊粒度的解释存在不确定性,一般可理解为较长时间跨度的粒度变粗和变细分别对应湖泊收缩和扩张,而粒度的突然变粗则指示短时间内的降水增多;采样点的选择对粒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相比来说,湖心水动力和沉积物来源单一,解释也相应单一,而湖滨沉积物则可能受到入湖径流、风成等多重因素影响,解释起来更加复杂。 李华勇 明庆忠 张虎才 段立曾 张自强关键词:粒度 湖泊 古气候 古环境 腾冲青海酸性湖水质特征及季节性变化 2017年 为认识和理解酸性湖泊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原因,本文通过对云南腾冲火山口湖青海不同部位水体温度(Temp)、pH、叶绿素(Chl-a)、溶解氧(DO)以及浊度(NTU)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湖水质参数季节性(11月、次年4~6月、9~10月)变化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我国现有报道的唯一酸性高原湖泊,青海湖水质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冷暖季分明,呈现明显空间异质性,暖季出现热力分层现象,且水深和水温是影响变化的主因(6月水温梯度达到1.98℃/m);与其他高原湖泊相比具有独特特征:pH值在湖泊不同部位存在变化复杂性,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有从酸性变弱碱性的过程,持续监测和水样化学分析是搞清这个变化过程和机理的关键。溶解氧梯度效应与其他碱性湖泊先增后减不同,呈现上层较高(11月北部测定为8.44 mg/L),中层强烈变化且逐渐减少(5月南部2~2.5 m处DO从6.01下降到0.83 mg/L),深层较低(6月南部5.5 m处为0.31 mg/L)的特点;酸性湖泊与其它湖泊一样,温跃层的存在阻止上层水体溶解氧向下层传递,使上、下层水体形成明显的溶解氧梯度。 付磊 张虎才 李华勇 常凤琴 朱梦姝 毕荣鑫 路志明 段立曾关键词:水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