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柯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磁共振
  • 3篇双能量
  • 3篇双能量CT
  • 3篇核磁共振
  • 2篇信息化
  • 2篇信息化管理
  • 2篇视频
  • 2篇痛风
  • 2篇尿酸
  • 2篇尿酸盐
  • 2篇尿酸盐结晶
  • 2篇排队叫号系统
  • 2篇膝关节
  • 2篇历史分析
  • 2篇焦虑
  • 2篇焦虑状态
  • 2篇关节
  • 2篇核磁共振检查
  • 2篇百分比
  • 2篇PACS系统

机构

  • 12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段柯
  • 7篇吕涵青
  • 7篇陈健湘
  • 4篇王建军
  • 4篇胡元明
  • 3篇刘杨
  • 3篇杨晓燕
  • 3篇高进云
  • 2篇魏玮
  • 2篇徐明珍
  • 1篇廖炯

传媒

  • 3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120 kVp)、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40keV、70keV、100keV、130keV、160keV和190keV)共7组。结果:重建图像能量130keV图像主观评分较120 kVp、40keV、70keV、100keV、160keV和190keV图像主观评分高(p<0.05);图像重建能量120 kVp、40keV、70keV、100keV、160keV和190keV伪影最重层面腰大肌CT值较无伪影层面高(P<0.05),而重建能量130keV时伪影最重层面和无伪影层面腰大肌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显著,130 keV单能量重建为最佳成像条件。
段柯陈健湘蒲学佳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伪影
双能量CT对痛风性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痛风性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临床拟诊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162个膝关节的DECT图像。将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分为韧带组、肌腱组、半月板/软骨组、关节囊/髌上囊组,对尿酸盐结晶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162个膝关节均完成了DECT检查。其中109例病人147个膝关节DECT检查有尿酸盐沉积,13例病人15个膝关节DECT检查未见尿酸盐沉积。DECT显示膝关节的韧带、肌腱、半月板、软骨、关节囊、髌上囊可见尿酸盐结晶沉积。共有299条韧带、215条肌腱、137处半月板或软骨、84处膝关节囊或髌上囊可见尿酸盐结晶沉积。尿酸盐结晶在韧带组中常见沉积部位是后交叉韧带(51.27%)和前交叉韧带(35.21%),肌腱组中常见沉积部位是腘肌腱(61.07%)和股四头肌腱(31.49%),半月板及软骨组中常见沉积部位是外侧半月板(35.84%)和内侧半月板(29.67%),关节囊及髌上囊组沉积情况是膝关节囊(29.04%)和髌上囊(22.87%)。结论:DECT能够清晰的显示痛风性膝关节炎尿酸盐结晶的分布特点,能为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蒲学佳胡元明吕涵青廖炯段柯林建真
关键词:双能量CT膝关节痛风尿酸盐结晶
一种核磁共振用患者排队提醒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核磁共振用患者排队提醒方法及系统,在患者进行取号后,系统自动获取患者的就诊信息,并在就诊信息中识别核磁共振检查的部位类型,并依据部位类型结合大数据的历史分析结果进行预测,获得核磁共振检查总时间;在患者进入检查阶...
吕涵青王建军陈健湘陈丽铃胡熙灵李欣蓓李青青杨晓燕蒲学佳刘杨高进云段柯
一种核磁共振患者头部移动监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核磁共振患者头部移动监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检测床,检测床上设置有定位槽体,定位槽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三个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导向套、推杆、油压组件以及张紧弹簧;油压组件包括油压管、推动活塞件和调节活塞件;调节活塞件...
吕涵青王建军陈健湘胡熙灵陈丽铃李欣蓓杨晓燕蒲学佳刘杨石婷玉高进云段柯
西门子Force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痛风患者盐酸结晶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疑似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检查,并记录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尿酸盐结晶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并统计研究对象病变的发生部位。结果:研究对象的尿酸盐结晶主要沉积于双足、双膝、双手和双肘,且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尿酸盐结晶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5.83%、92.00%、96.0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7.69%、4.17%。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尿酸盐结晶诊断阳性率,能准确检测出尿酸盐结晶部位,是临床诊断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的重要检查措施。
段柯
关键词:痛风尿酸盐结晶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向肝性侧支静脉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向肝性侧支静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CT诊断为CTPV的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均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进行血管成像,以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向肝性侧支静脉情况。结果40例CTPV患者中,37例能清楚地显示CTPV向肝侧支静脉起源部位、走行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从而判断侧支静脉来源,占92.5%。主要表现为以下3支向肝性侧支静脉:(1)胆囊周围侧支开放者28例,占75.6%;(2)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16例,占43.2%;(3)胰十二指肠周围侧支开放者11例,占29.7%。另外3例只能显示门静脉周围蜂窝状侧支血管网,无法识别侧支静脉的起源及走形途径,占7.5%。结论 MSCT检查能优化CTPV侧支静脉的显示,能准确地识别向肝性侧支血管的起止和走行路线,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是诊断CTPV的重要检查方法。
陈健湘杨欣欣吕涵青胡元明段柯蒲学佳
关键词:门脉海绵样变性多层螺旋CT门静脉高压
PACS系统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优势
本研究首先在放射科安装PACS系统至2009年3月,共检查患者约36400人次。现比较使用PACS前后多方面的工作情况,分析其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优势。
徐明珍魏玮段柯
关键词:PACS系统信息化管理放射科
文献传递
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杏仁核亚区的功能连接降低
2022年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杏仁核亚区的功能连接(FC)变化及其与手机依赖程度的关系。方法16名手机依赖症者与16名健康对照者参加本研究,研究对象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创新班的在校大学生。在西门子3.0 T Trio MRI扫描仪上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数据采集。使用脑网络组图谱提取双侧杏仁核亚区,分别计算每一个杏仁核子区的功能连接值,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来分析手机依赖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组间差异;人口学统计比较应用SPSS 19软件中的两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手机依赖组的手机依赖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手机依赖组左内侧杏仁核与左侧前扣带,右内侧杏仁核与左侧前扣带,右外侧杏仁核与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手机依赖者的右外侧杏仁核和右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值与手机依赖评分显著负相关。结论手机依赖者杏仁核亚区的功能连接降低,以右侧功能连接异常为主,右侧杏仁核可能更容易受到手机依赖的影响。
陈健湘胡元明吕涵青徐锦萍段柯王建军
关键词:手机依赖杏仁核功能磁共振成像大学生
Force CT双能量CT模式扫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Force CT双能量CT模式扫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深圳市中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20例。A组选择常规模式扫描,B组选择双能量模式扫描。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CT值,比较三组患者颈内动脉中段的信噪比(SNR)值、颈内动脉中段的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CNR)、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及对比剂滞留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CT值分别为(385.37±51.56)Hu、(390.12±49.85)Hu、(437.42±56.15)Hu、(417.81±58.59)Hu,明显高于B组的(312.05±49.58)Hu、(316.02±41.13)Hu、(345.17±46.56)Hu、(337.31±61.83)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CNR值与SNR值分别为39.92±12.65、34.41±11.71,明显高于B组的22.31±6.29、24.73±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为(8.44±1.58)mGy,明显高于B组的(5.16±0.60)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明显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对比剂滞留情况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 CT双能量低管电压大螺距模式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较为理想,且对比剂用量与辐射剂量均较低,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段柯陈健湘蒲学佳
关键词:头颈部双能量CT对比剂辐射量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5
2020年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有明确外伤史及膝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例40例,同一天行膝关节DECT和MRI平扫检查。将每个膝关节分成12个区域(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分别被分成6个区域),由两名独立的放射科医师评估膝关节VNCa图像是否存在骨髓损伤,在冠状位图像上测量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VNCa图的CT值,并计算出两种CT值的差值。以MR图像作为“金标准”,评估主观评价和CT差值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测能力。通过ROC曲线观察两种方法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评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使用Kappa值来检验两位放射医师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40个膝关节共480个区域,MRI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4个和166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虚拟去钙图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7和171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CT差值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6和174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对膝关节骨髓损伤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客观评价分别与MRI成像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29和0.867)。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评价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76和0.885、92.0%和95.6%、92.2%和95.2%、84.2%和90.8%。结论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与MRI有较高的一致性,为临床诊断隐匿性骨折提供了参考依据。
蒲学佳胡元明吕涵青段柯林建真
关键词: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双能量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