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振玉

作品数:100 被引量:296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语言文字
  • 1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1篇金文
  • 32篇两周金文
  • 25篇动词
  • 19篇句法
  • 19篇汉语
  • 19篇副词
  • 15篇用法
  • 15篇句法功能
  • 11篇连词
  • 10篇殷周
  • 10篇殷周金文
  • 10篇介词
  • 10篇古汉语
  • 8篇代词
  • 8篇范围副词
  • 7篇上古
  • 7篇上古汉语
  • 7篇同义
  • 7篇词性
  • 7篇词义

机构

  • 100篇吉林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兴义民族师范...

作者

  • 100篇武振玉
  • 4篇周晓凤
  • 4篇梁浩
  • 3篇吴春生
  • 3篇张馨月
  • 2篇李铭娜
  • 2篇韩瑞芳
  • 2篇孙越
  • 1篇杨莉
  • 1篇郭维
  • 1篇沈文雪
  • 1篇王辰
  • 1篇易佳妮

传媒

  • 7篇吉林师范大学...
  • 7篇华夏文化论坛
  • 6篇古籍整理研究...
  • 5篇吉林大学社会...
  • 5篇西华大学学报...
  • 4篇长春大学学报
  • 3篇古汉语研究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北方论丛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延边大学学报...
  • 2篇长春师范学院...
  • 2篇吉林省教育学...
  • 2篇中国文字研究
  • 2篇古文字研究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学术交流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文中的连词“而”被引量:4
2005年
“而”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连词,不但出现频率高,延用时间长,且用法丰富。已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传世丈献中的连词“而”,对出土文献,如金文所反映的其早期应用情况尚缺少足够的了解。本文即对金文中的连词“而”予以相应的研究。佥文中“而”作为连词的出现频率虽不高,然却已经具备了后世其基本的用法,如可以分别见于具有并列、顺承、转折三种语义关系的复句中,起相应的连接作用。出现时间则限于东周时期。
武振玉
关键词:金文连词
上古汉语“进献”类动词配价及其发展演变
2018年
上古汉语中有"贡、献、羞、荐、纳(内)、进、享、奉、效、奏、致、媵、奠"13个"进献"类动词,其中"献"在上古三个时期均居核心地位。上古各时期的具体成员略有不同,成员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配价方面,上古三个时期均以三价双向动词为主,上古中期开始出现三价三向动词,上古后期始见三价单向动词。句式方面,上古时期"进献"类动词有18种句式,各时期的句式应用同中有异,但基本句式始终最多。"进献"类动词主要凸显的是"受事的转移途径",与受事的关系较为密切,而与事更多的是作为焦点出现。
武振玉闫斯文
关键词:上古汉语配价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被引量:3
2012年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乃、汝、爾(尔)、而、若"五个,。从出现频率看,"汝、乃"为高频词,后三词出现频率很低。句法功能方面,"乃"和"汝"截然有别,即"乃"几乎只充当定语,而"汝"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兼语,几乎不充当定语。出现时间上,"乃"集中于西周时期,且各个阶段差别不大;"汝"亦集中于西周时期,但西周晚期比例更高;"爾"(尔)东周时期比例更高,"而"则全部见于东周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更加完备,一方面新出现了"爾(尔)、而、若"三词,另一方面"汝、乃"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与《尚书》《诗经》相比,可以看出三者中代词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常见代词基本相同,"汝"的句法功能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乃",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与《尚书》接近而和《诗经》差别较大。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第二人称代词句法功能
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
<正>總,《说文解字系部》:"總,聚束也。"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玉篇系部》:"總,合也。"《广雅释诂》:"總,结也。" 可见,"总"的原义为动词,并且这一动词本身包含两层含义,
武振玉
文献传递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被引量:2
2010年
殷周金文因其特定内容的关系,表示赐予义的动词数量较多,计有赏、赐、贶、釐、饋、齎、贿、赠、畀、舍、授、稟、遗、降、绥、宾、令(命)、休、惠、、匄、↑诸词,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同义词系统。这些词在出现频率、出现时间、具体词义、用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对其进行全面调查探讨,对了解殷周金文乃至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应用情况将有所裨益。
武振玉
关键词:殷周金文同义词词义系统
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被引量:3
2009年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武振玉
关键词:先秦时期同义词
新世纪以来中古汉语动词研究综述
2022年
自本世纪初至今,中古汉语动词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专书动词研究与断代动词研究两类。专书研究中语料选取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在20世纪不太被重视的文献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断代研究的成果较少,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从研究角度看,有语义研究、语法研究或二者并重。从研究方法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等方法得到了更广泛、深入的运用。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运用方面,以语义场理论与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成果最为集中。
武振玉孙越
关键词:中古汉语动词
两周金文动词的研究价值
2020年
金文(特别是西周金文)是上古汉语研究的一宗重要语料,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出土文献,金文具有传世文献不可比拟的真实性优势;二是传世的上古汉语(特别是早期)语料非常有限,金文内容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弥补作用。就金文动词而言,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一些动词或动词的某个义项是传世先秦文献不见或少见的1.宾。
武振玉杨莉
关键词:古汉语研究上古汉语西周金文两周金文先秦文献传世文献
古汉语“书写记录”类动词的发展演变
2018年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书、写、录、钞(剿、抄)、誊(腾)、记、纪、载、志(誌、识)、著、编、撰(譔)、削、刊、删、刻、题、画"18个"书写记录"类动词,其中"书"和"著"始终居核心地位。不同时期的"书写记录"类动词成员略有差异,数量总体上呈增多趋势。词义方面,"书写记录"类动词各有侧重,分工明确,词义变化显著。构词方面,从两汉时期开始,复音词明显增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化趋势更加明显。词义引申是新词的主要来源,而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促成了"书写记录"类动词的发展演变。
闫斯文武振玉
关键词:动词复音词词义引申句法
“以卒待之”“卒”义辨
2017年
在"仓猝"义项上,"卒"可通过与"猝"音同、"猝"与"乍"义同以及"乍"与"诈"音同等关系辗转与"诈"建立了联系;在其他义项上,比如"诈"的"欺诈"义上,"卒"和"诈"毫无关联。因此《孙子兵法·势篇》"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句中的"卒"不当为"欺诈"之"诈",而当为"仓猝"之"猝"。俞樾正"卒"为"诈",似是而非。
吴春生武振玉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