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宗保

作品数:84 被引量:65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哲学宗教
  • 15篇医药卫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1篇儿童
  • 23篇社会
  • 21篇学前儿童
  • 20篇社会适应
  • 14篇情绪
  • 12篇父母
  • 10篇养育方式
  • 10篇中介
  • 9篇养育
  • 9篇中介作用
  • 9篇气质
  • 7篇自我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学步
  • 6篇抑郁
  • 6篇少年
  • 6篇青少年
  • 5篇情绪性
  • 5篇自我控制

机构

  • 67篇东南大学
  • 20篇北京师范大学
  • 11篇教育部
  • 6篇复旦大学
  • 4篇宾夕法尼亚大...
  • 4篇苏州市立医院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鲁东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西安大略大学
  • 1篇高等教育出版...
  • 1篇中国科协

作者

  • 84篇梁宗保
  • 64篇张光珍
  • 50篇邓慧华
  • 20篇陆祖宏
  • 17篇陈会昌
  • 10篇刘亚鹏
  • 7篇张萍
  • 6篇钟萍
  • 5篇陈欣银
  • 4篇陈平
  • 4篇宋媛
  • 4篇陈慧
  • 4篇夏敏
  • 3篇唐鑫
  • 3篇郑文明
  • 3篇孙铃
  • 3篇马林阁
  • 3篇杨雪莉
  • 3篇胡瑞
  • 3篇王娟娟

传媒

  • 22篇心理发展与教...
  • 6篇中国临床心理...
  • 5篇东南大学学报...
  • 4篇心理学报
  • 4篇心理科学
  • 4篇心理研究
  • 4篇中国心理学会...
  • 3篇心理与行为研...
  • 3篇幼儿教育(教...
  • 3篇第十六届全国...
  • 2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应用心理学
  • 1篇中国科技教育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心理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13篇2014
  • 17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良心发展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
对儿童良心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与气质是儿童良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良心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良心发展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考察儿童气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良心发展...
梁宗保陈会昌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气质
文献传递
儿童2岁活跃性、自我控制与5年后学校适应——父母养育方式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5年的追踪,考察儿童早期气质特征对后期社会适应的影响。选取200名2岁儿童,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其气质上的活跃性和自我控制;在其7岁时追踪到125名儿童,请父母报告养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评价其社会能力和学业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2岁时的活跃性对5年后学校适应的预测总体是消极的,并且受父母养育方式调节;父母的高限制和低压制能够抵消活跃性对学习问题和任务定向的消极影响;(2)儿童2岁时的自我控制对于5年后的所有积极学校适应指标(学业成绩、低学习问题、果敢社交、挫折耐受、任务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揭示了气质上的活跃性与自我控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实行差别化教育。
孙铃梁宗保陈会昌陈欣银
关键词:活跃性自我控制父母养育方式
MAOA-uVNTR多态性与儿童早期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MAOA-uVNTR多态性与儿童早期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是否因年龄和性别而异。方法:在24和36个月时,采用婴幼儿社会情绪量表测量202名儿童的问题行为。通过PCR扩增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技术分析所采集的口腔脱落细胞的基因多态性。结果:①24个月时,3型男孩比4型男孩表现更多违抗,但在同伴攻击、焦虑/抑郁和抑制/退缩上无差异;36个月时,MAOA基因对男孩违抗的影响只达到边缘显著水平。②24个月时,3/3和3/4型女孩表现更多同伴攻击,但在违抗、抑郁/焦虑和抑制/退缩上无差异;36个月时,4/4型女孩在抑制/退缩上的水平较高。结论:MAOA-uVNTR多态性对男孩违抗和女孩同伴攻击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对女孩的抑制/退缩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刘亚鹏汪志鹏张明浩陈平张光珍梁宗保邓慧华陆祖宏
关键词:抑郁焦虑
中加儿童社会适应状况比较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能根据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要求而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和情绪,泛指在特定环境和文化中的社会功能特征。因此,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文化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儿童与他人的互动来渗透的。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他...
曹睿昕陈会昌陈欣银梁宗保
关键词:儿童社会适应
文献传递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一项追踪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在初一和初二上学期,邀请流动儿童(男孩157人,女孩124人;M年龄=13.09岁,SD=1.13)填写歧视知觉问卷,邀请父母及老师评价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男孩知觉到的歧视和学校适应问题显著高于女孩。流动儿童第一年知觉到的歧视正向预测其第二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但儿童第一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不能预测其第二年的歧视知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表明,歧视体验和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单向的、消极的影响。
张光珍姜宁梁宗保邓慧华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
童年期母亲教养方式与11岁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被引量:11
2007年
通过问卷调查法追踪考察了童年早期到中期母亲教养方式的稳定性和变化,以及童年早中期母亲教养方式对11岁儿童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从2岁到7岁,母亲教养方式在保护担忧、控制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在其余维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变化。儿童2岁和7岁时,性别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的学校适应问题。儿童2岁时,母亲鼓励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11岁时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同伴交往等行为和社交问题。儿童7岁时,母亲保护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儿童11岁时的学业成绩、学习问题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果敢社交等行为和社交问题。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周博芳
关键词:童年期母亲教养方式
亲子依恋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269名儿童的早期亲子依恋对父母养育方式的预测。具体测量内容包括:儿童14个月时,母亲报告母子依恋程度,父亲报告父子依恋程度;儿童24个月时,母亲和父亲分别报告各自的保护担忧、严厉和接受等养育方式。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能正向预测母亲的接受,且负向预测母亲的保护担忧和严厉;(2)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父亲的接受,且负向预测父亲的严厉。因此,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对父母各自养育方式的预测作用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张印平刘亚鹏朱颖张光珍梁宗保陆祖宏邓慧华
关键词:亲子依恋严厉
婴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追踪研究婴幼儿的气质发展特点。方法:采用Rothbart等编制的气质问卷,以410名婴幼儿为对象,由母亲报告6、14个月婴幼儿的气质特征,研究6~14个月期间婴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结果:6个月时,男孩的微笑和大笑显著多于女孩,恐惧显著少于女孩;14个月时,男孩的受限后沮丧显著多于女孩。在6~14个月期间,婴幼儿的活动性水平、微笑和大笑显著减少;受限后沮丧和恐惧则显著增多。6个月的气质与14个月的气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5~0.40之间。结论:婴幼儿气质的性别差异随发展阶段而异。在6~14个月期间,气质各维度的绝对水平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婴幼儿气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
郁筱鋆刘亚鹏张光珍梁宗保邓慧华陆祖宏
关键词:婴儿气质稳定性
从父母婚姻关系到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养育行为的中介作用
家庭系统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的发展。婚姻关系作为夫妻子系统的核心要素,与儿童社会适应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处于婚姻冲突家庭中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问题。婚姻关系产生的积极或消...
马林阁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
关键词:儿童社会适应
文献传递
母亲情绪表达与母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本研究通过对391名5岁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母亲的情绪表达与母子关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母亲表达的积极情绪越多,其母子关系的亲密性越高,冲突性越低。(2)母亲表达的消极情绪越多,其母子关系的冲突性越多,亲密性则较低。基于此,研究者认为营造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是建立良好母子关系的必要务件。
徐燕王姗娜梁宗保陆琪张思启徐得微
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母子关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