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书琴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东北人
  • 1篇新文学
  • 1篇政治
  • 1篇日伪
  • 1篇日伪时期
  • 1篇塞外
  • 1篇诗书
  • 1篇诗书画
  • 1篇书画
  • 1篇台湾新文学
  • 1篇农民运动
  • 1篇作家
  • 1篇文学道路
  • 1篇小说
  • 1篇冷雾
  • 1篇沦陷
  • 1篇沦陷时期
  • 1篇民运
  • 1篇赖和

机构

  • 3篇清华大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台湾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柳书琴

传媒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职大学报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920年代台湾新竹郑氏家族与当地诗书画发展初论
2016年
台湾新竹郑氏家族,历经各地转迁,明末迁至金门,于清乾隆年间(1760-1775)陆续渡台,最初落脚苗栗后龙,以农、渔维生,第四代转从商,移入竹堑。郑家子弟郑用锡主持明志书院讲席,后高中进士。其曾任京城官员、协防大安港、安定台湾漳泉粤械斗、协办团练;辅以堂兄弟积极经营商业、参与地方事务,奠定郑氏家族作为清代台湾新竹地方士绅的地位。1895年台湾割让,继承家风的郑如兰(1835-1911)、郑拱辰(1860-1923)、郑神宝(1880-1941)一面活跃于竹社,一方面持续经营各类事业,发展为兼具商业、社会与文化影响力之家族。透过台湾新竹郑家崛起与竹堑诗书画发展互动的实例,可以管窥清代至日治时期台湾地方领导阶层家族势力的维系,是在累积经济资本外,更进一步参与文化活动,其家族园林更是官、商、文交际的辐辏地,其辐辏范围包括台湾其他地方士绅、诗社和书画团体,更与闽浙地区中国文人、书画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徐淑贤柳书琴
从“冷雾”到《牧场》:战时东北文坛回眸——马寻访谈录被引量:1
2010年
时间:2009年9月1日、12月1日。地点:北京市郊东方太阳城马寻寓所。一、我的文学道路我生于1916年9月,一生经历过四个时代,分别是张作霖的军阀统治时代,易帜后的张学良、蒋介石合作时期,而后伪满洲国沦陷时期,最后则是新中国了。张作霖时代我年纪尚小,只是感觉日子尚好,还能够吃饱喝足,易帜初期变化亦不大,伪满统治以后才明显感受到强烈落差。日伪时期生活艰难。
马寻柳书琴蔡佩均
关键词:沦陷时期文学道路东北人日伪时期
1925年三大农运与作家赖和的诞生
2017年
1925年三大农民运动(竹林事件、二林事件、拂下地争议)先后爆发,此时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从"摇篮期"进入"成熟期"、"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推出代表性作品的时期。农运的震撼弹终结了彷徨的"摇篮期",使文学运动与农民困境接轨,在"新形式"的确认后有了"新内容"的确认。三大农运对赖和的影响,意味着新文学"台湾性"的诞生。三大农运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迄今未获重视,本文尝试突破这种盲点,为新文学运动从发韧到成熟的现象增加农民运动层次的分析。笔者主张,1925年台湾农运的爆发和新文学成熟作品的涌现为关联性现象。本文将以赖和为指标,从本土社会争议与新文学形式变革相互联系的角度,重新厘清台湾新文学作为符应本土需求的一种新文化载体、社会运动而崛起的背景、动力与意义。
柳书琴
关键词:赖和农民运动台湾新文学
佐藤春夫未竟之行与王家祥小说的布农族传统领域
2017年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随笔《雾社》(1925年)、台湾当代小说家王家祥的历史小说《关于拉马达仙仙与拉荷阿雷:一本被遗忘的人类学笔记》(1992年),以及日本人类学家森丑之助(1877—1926年)的高山纪行文献,三者间具有互文与辩证关系,借此说明"森丑之助"在佐藤春夫的台湾纪行作品中,如何形成殖民主义批判的文化符号,台湾当代文本又是如何对理蕃调查文献与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诠释、再次脉络化,将帝国文本变异为后殖民文本资源。
柳书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