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美静

作品数:6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气候
  • 2篇年际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亚澳季风
  • 1篇亚澳季风区
  • 1篇越赤道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水汽输送特征
  • 1篇台风
  • 1篇涛动
  • 1篇年际变异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候变暖背景
  • 1篇气候变异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预测
  • 1篇耦合气候模式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作者

  • 6篇林美静
  • 5篇范可
  • 3篇王会军
  • 1篇乔云亭
  • 1篇郎咸梅
  • 1篇孙建奇
  • 1篇高煜中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DEMETER耦合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的预测能力研究
2013年
文章评估耦合气候模式预测台风季节(6~10月)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的年际变化能力,分析显示欧洲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系统计划(DEMETER)中耦合模式数据基本具有回报MWS基本空间分布特征的能力,而回报MWS空间能力的不足区域与模式回报MWS与西北太平洋年台风数(WNPTF)的虚假显著相关区域相一致。过程中还显示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MWS与WNPTF正(负)相关,而强El Ni o年时该海区MWS对应正(负)异常,强La Ni a年时则相反;这意味着在台风季节,强El Ni o年的WNPTF容易比强La Ni a年的WNPTF偏多。在考察MWS的时间变异特征时,将MWS区域平均时间序列(MWS_T)和MWS的EOF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MWS_PC1)定义为纬向风垂直切变指数,讨论指数与WNPTF、强ENSO间的关系。分析显示,MWS_T(MWS_PC1)分别与Ni o3.4指数、WNPTF显著相关,模式集合较好地再现了这种特征;但对强ENSO信号的响应,两个指数在ERA-40数据中是相反的,而在模式集合中却是一致的。
林美静范可
关键词:DEMETER回报ENSO
用年际增量方法预测华北汛期降水被引量:55
2008年
建立了一个华北汛期(7~8月)降水预测的新方法:通过预测华北汛期降水的年际增量(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值),进而预测华北汛期降水.通过考察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相配合的年际增量的大气环流,从中确定5个关键的预测因子;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一个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首先预测出降水的年际增量,然后再预测华北汛期降水(将当年预测的降水年际增量值加上前一年实际的降水量值).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在1965~1999年中拟合率是0.8,对华北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拟合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9%.利用新预测模型回报2000~2007年,对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回报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是21%.预测模型能再现1965~2006年华北汛期降水的下降趋势.由于目前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水平是60%~70%,华北地区的降水预测更为困难,因此,通过预测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而再预测降水率的新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华北汛期降水预测水平,并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范可林美静高煜中
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变异和预测的若干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7年
在概述近几十年来关于大气环流和海温等条件与台风活动关系方面以中国学者为主的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最近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年际变异和预测研究的若干新的进展。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和登陆中国台风的气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从动力数值模式和动力统计方法两个方面如何进行台风气候的预测。关于台风气候的年际变异,重点介绍了有关台风气候年际变异和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北太平洋海冰覆盖面积指数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之间的联系。关于台风气候的动力数值预测,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气候模式所进行的第一个针对西太平洋台风气候的预测试验结果。本文还介绍了一个动力统计预测模型及其回报情况。
王会军范可孙建奇郎咸梅林美静
关键词:西太平洋台风年际变异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气候预测
亚澳季风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用1950-2004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逐日垂直积分水汽输送通量矢量Q,然后进行月平均处理,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亚洲季风区低纬地区为东北风水汽输送,它经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水汽输送,将水汽输送到澳大利亚季风区和低纬南印度洋。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季风区和低纬南印度洋为东南风水汽输送,它经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水汽输送,将水汽输送到亚洲季风区。夏季的水汽输送要比冬季强盛得多。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赤道上存在两个显著的水汽经向输送大值区,分别在35°-65°E和100°-135°E。冬季100°-135°E的平均值稍强;夏季35°-65°E的平均值远大于100°-135°E的水汽输送值,这说明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亚、澳季风区之间的水汽交换中占主要地位。两支越赤道水汽输送是相互独立的。每支越赤道水汽输送本身在冬、夏季存在显著负相关,当冬季从亚洲季风区向澳大利亚季风区和低纬南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偏强时,接下来的夏季,从澳大利亚季风区和低纬南印度洋向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也偏强;反之亦然。
乔云亭林美静
关键词: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越赤道
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是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弱的纬向风切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文中将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之差的绝对值,以研究MWS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MWS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1空间模态表现为在15°N以南的热带西太平洋存在MWS东西向变化相反的两个区域,20°N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MWS的变化与其以北海区的MWS的变化相反。第2空间模态表现为在热带太平洋140°E东、西的变化相反。研究了两个模态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去掉强ENSO信号后,第1模态不但与低纬度大气环流有关,而且还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有关,第2模态主要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局地大气环流有关。另外,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有着密切联系;第2模态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联系密切。
林美静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气候特征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索马里急流变化的预估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对亚洲季风和气候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索马里急流到底会如何演变?如何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文中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多个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多个模式在当前气候(20C3M)条件下对夏季低空索马里急流的模拟能力;预估模式在SRESA2排放情景下对21世纪(2010—2099)的索马里急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8个模式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对索马里急流有较好的模拟能力;18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预测夏季索马里低空急流在21世纪的变化过程是:初期(2010—2040)增强至减弱,中期(2050—2060)增加至最强,末期(2070—2090)减至最弱。与现代气候条件模拟结果相比,夏季索马里低空急流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条件下是趋于减弱的过程,在21世纪末期最弱。研究还表明了夏季低空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幅度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是一个非线性的关系,各模式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存在不确定性,鉴于索马里急流对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及中国气候的重要性,索马里急流的变化规律和未来演变是科学界特别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林美静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IPCC未来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