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 作品数:8 被引量:239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被引量:59
- 2005年
- 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当作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来研究,认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事实上,西方哥特研究在20世纪取得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开拓性进展正是在性别与体裁领域。“女性哥特”概念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性别视角开始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被引入哥特研究之中,而且还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的空间。笔者将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西方女性哥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 林斌
-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作家文学体裁性别视角
-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被引量:79
- 2005年
- 林斌
- 关键词:小说文学研究
- 超越“孤立艺术家的神话”——从《奇境》和《婚姻与不忠》浅析欧茨创作过渡期的艺术观被引量:23
- 2003年
- 评论界普遍将欧茨的小说创作分为以 1 971年的长篇小说《奇境》为界的前后两个阶段 ,因此 1 971到 1 973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为是作家创作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期”不仅可以从小说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得到部分合理的解释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作家的创作思想在这个过渡期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奇境》和《婚姻与不忠》这两部作品是欧茨旨在颠覆“孤独自我的神话”及其派生的“孤立艺术家的神话”从而在艺术与社会、公众以及文化传统之间寻求关联的艺术观的一个出发点 ,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文化传统意识。同时 ,欧茨对“孤立艺术家的神话”所持的否定态度背后也隐藏着自我主体性消解的危机。
- 林斌
- 关键词:神话艺术观艺术家
-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被引量:14
- 2004年
-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者曾因"反犹倾向"的指控而一度遭受精神折磨。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从而加深理解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 林斌
- 关键词:历史语境作者意图隐含作者反讽
- 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被引量:50
- 2003年
- 在美国文学史上 ,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关于作者对嘉莉的“堕落”所采取的“暧昧”立场 ,评论界从最初口诛笔伐到后来毁誉参半的态度转变代表了女性主义发展的成果。本文从上个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的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 ,尝试解读嘉莉妹妹形象的女性主义内涵 ,并通过考察作者与当时主流文化中的“女性特质”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揭示其在这部小说中最终放弃道德评判的社会文化根源 ,从而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作出解释。
- 林斌
- 关键词:女性特质《嘉莉妹妹》女性观
- 《女勇士》中的个人与群体价值初探被引量:2
- 2003年
- 《女勇士》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寻求自身美籍华人身份的意义的一段个人经历。在笔者看来 ,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的移民个体在寻求自我界定的过程中往往要自觉地对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体系进行比较鉴别和取舍 ,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批评形式。本文将以作品主人公自我身份界定过程中遭遇的个人与群体价值的冲突为例 ,尝试考察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中美文化中的不同划分界限 。
- 林斌
- 关键词:文化批评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狂欢节乌托邦”的诞生与灭亡被引量:14
- 2004年
- 《伤心咖啡馆之歌》(1943)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中篇力作。许多评论家都把它看做表现人类"精神隔绝"的普遍生存状态的一个生动寓言,却往往忽略其颠覆现实世界的乌托邦色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分析"咖啡馆"的地点隐喻和罗锅李蒙的形象塑造中蕴涵的狂欢精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作品中"狂欢节乌托邦"的诞生与死亡过程显示出文本对美国南方等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立场。
- 林斌
-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美国人》中的哥特成分被引量:5
- 2004年
- 在《美国人》中 ,为了强调欧洲和美国两种价值体系的不相容性 ,詹姆斯特别借助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聚焦于该文本的哥特文体特征 ,尝试分析这些哥特成分在小说的整体情节设计中如何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起到强化作品“隔绝”主题的作用。
- 林斌
- 关键词:陌生化越界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