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识别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医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80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例,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196株,肺炎克雷伯菌84株;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3.57%(105株)、32.14%(27株)。大肠埃希菌感染(OR=3.540,95%CI=1.866~6.719,P<0.001)、近3个月内住院史(OR=2.492,95%CI=1.407~4.414,P=0.002)、近2周内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OR=4.086,95%CI=1.281~13.029,P=0.017)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OR=4.884,95%CI=1.285~18.560,P=0.020)为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住院史、近期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会增加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建议临床医师充分评估产ESBL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 谢清周颖孔妍王梓凝田硕涵刘桦杨靖娴崔一民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ESBL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脓毒血症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血培养阳性的脓毒血症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脓毒血症且血培养阳性患者共138例,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79例)和死亡组(59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RDW是否为血培养阳性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血培养阳性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RDW-CV(OR=1.603,95%CI:1.318~1.950)和RDW-SD(OR=0.844,95%CI:0.793~0.898)均为血培养阳性脓毒血症患者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RDW-CV对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灵敏度为79.75%,特异性为67.80%;RDW-SD对死亡预测的ROC的AUC为0.829,灵敏度为75.95%,特异性为79.66%。结论RDW对血培养阳性脓毒血症患者转归具有预测价值,且RDW-SD较RDW-CV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商蕾陈涛杨靖娴刘雪凯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脓毒血症
- 2007~2010年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耐药性变迁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 调查2007~2010年间航天中心医院粪、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变迁情况.方法 使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对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12株粪肠球菌和797株屎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并测定其对14种抗菌剂的敏感性.结果 4年间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变化不显著,屎肠球菌则显著增高.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变化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而对其他抗菌剂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四环素下降最为明显.结论 粪、屎肠球菌的检出率和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万古霉素耐药株明显增多,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和防控,减少耐药菌株在院内感染及传播.
- 刘静杨靖娴王树琴王志娟梁国威
- 关键词:肠球菌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调查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和5种毒力基因在临床分离肠球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万古霉素耐药与毒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E-test法检测122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多重PCR法检测vanA、vanB及粪、屎肠球菌的菌种特异基因,同样采用多重PCR法检测常见毒力基因esp、hyl、gelE、asa1以及cylA在上述肠球菌中的分布。结果:共检出76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屎肠球菌69株,粪肠球菌7株)和46株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SE)(屎肠球菌28株,粪肠球菌18株);所有VRE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一致,属vanA型;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并表现为多基因携带;屎肠球菌仅esp和hyl阳性。屎肠球菌VRE的esp携带率显著高于其VSE。结论:我院肠球菌耐药问题严重,esp基因分布最广泛,且与万古霉素耐药显著相关。加强肠球菌耐药与毒力基因的监测有利于为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流行与传播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 杨靖娴刘静邵冬华王树琴孙娜吴富炜梁国威
- 关键词:肠球菌属万古霉素毒力
- 1440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培养及药敏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该院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对2015年7—12月该院妇产科门诊收集的1 440例女性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 440例标本中共检出434例支原体,总阳性率为30.14%。12种抗菌药物中以四环素类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最好,喹诺酮类药物均高度耐药,尤其是诺氟沙星。单纯Uu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而Uu+Mh混合感染和单纯Mh感染对大环内酯类中除交沙霉素外的其他药物均高度耐药。结论支原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感染为主,抗菌药物以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为首选药物,不建议该院支原体感染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建议临床用药前尽可能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
- 杨靖娴吴富炜
-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敏试验
- 血液分离粪肠球菌毒力基因、MLST分型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对血液分离的粪肠球菌进行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8年2月从我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的72株粪肠球菌,采用多重PCR法检测常见5种毒力基因(esp、gelE、asa1、cylA和hyl)。采用MLST技术分析菌株序列型(ST)从而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结果72株粪肠球菌5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esp(45/72,62.5%)、gelE(61/72,84.7%)、asa1(61/72,84.7%)、cylA(50/72,69.4%)和hyl(0/72,0.0%)。其中35株(48.6%)为4种毒力基因共存。MLST分型共检出26个ST型,包括16个已知型别和10个新型别,其中ST4占绝对优势(21/72,29.2%),其次为ST16(8/72,11.1%)、ST6(7/72,9.7%)和ST179(6/72,8.3%),其余ST型均不超过4株菌。72株粪肠球菌中,仅6株(6/72,8.3%)无生物膜形成,其余66株(66/72,91.7%)生物膜阳性株按照生物膜形成强度分为弱(+)、中等(++)、强(+++)和很强(++++),占比依次为20.8%(15/72)、43.1%(31/72)、15.3%(11/72)和12.5%(9/72)。结论我院血液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且以ST4型为优势型别。
- 杨靖娴薛晓霞陈涛宋燕
- 关键词:血流感染粪肠球菌毒力多位点序列分型生物膜
- 2012~2017年北京某医院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临床分布及分子特征变迁分析
- 2023年
- 目的对我院6年间分离的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进行临床分布和分子特征变迁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从我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68株VREfm,采用多重PCR法检测vanA和vanB基因。采用另一种多重PCR法检测常见5种毒力基因(esp、gelE、asa1、cylA和hyl)。同源性分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所有菌株均携带vanA基因,且同时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基因型和表型均属于高水平耐药。分离自尿液标本的菌株最多(58.9%),其次是肛拭子(16.1%)和血液(15.5%)。esp和hyl的检出率分别为89.2%和27.9%,且hyl在血液来源菌株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肛拭子(42.3%vs 14.8%,P<0.05)。MLST分型共检出21个ST型,均属于同一个group,其中ST78占绝对优势(50.0%),在医院内广泛传播,其他ST型均处于散发状态,且呈动态变化。与全部168株VREfm相比,ST78型具有较高的esp检出率(97.6%vs 89.2%,P<0.05)和较低的hyl检出率(15.5%vs 27.9%,P<0.05)。hyl基因在ST78、ST571和ST389型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15.5%、0和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年间流行于我院的VREfm呈多克隆模式,既有一个优势克隆型别(ST78),又有许多少量的独特型别(20种其他ST型),提示我院VREfm的传播模式是克隆传播与新克隆涌入共存。进一步对携带vanA基因的质粒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菌株的传播模式。
- 杨靖娴刘雪凯宋燕
-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 鼻拭子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
- 2019年
-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鼻腔拭子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的发生率。方法收集临床57例来自鼻拭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分别采用浓度为2mg/L和4mg/L万古霉素脑心浸液琼脂平皿(BHIA2V、BHIA4V)、浓度为5mg/L替考拉宁脑心浸液琼脂平皿(BHIA5T)和宏量E-test法(MET)进行hVISA筛选,同时应用改良菌群分析-曲线下面积(PAP-AUC)作为hVISA检测的金标准进行确证,从而确定我院hVISA的发生率。结果BHIA2V、BHIA4V和BHIA5T筛选阳性菌株分别为33、0和5株,MET方法阳性菌株数为0,PAP-AUC确证hVISA菌株数为0,因此我院鼻拭子中未分离出hVISA。结论BHIA2V筛选方法假阳性数太高,不适合用于临床hVISA初筛;MET的价格比较高,不适合常规开展;因此我们建议将BHIA4V和BHIA5T作为临床上hVISA的常规筛选方法,筛选阳性结果通过MET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通过PAP-AUC确证。虽然从我院鼻拭子中未检出hVISA,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是比较高的,尤其是ICU和呼吸科监护室的住院患者,这仍然需要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尤其是糖肽类药物,避免hVISA和VISA的发生。
- 王兵杨靖娴邵冬华梁国威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
- 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肺泡灌洗液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LRTIs)老年住院患者病原学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航天中心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118例60岁及以上LRTIs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菌特点;依据疾病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69例)和预后不良组(49例)。另收集同期住院、年龄相当、BALF检测阴性且无感染征象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LRTIs患者BALF共分离1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2株(66.3%),革兰阳性菌16株(9.5%),真菌41株(24.3%);前3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40株、铜绿假单胞菌30株和鲍曼不动杆菌20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0.0%和67.5%、50.0%和46.7%以及95.0%和95.0%。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机械通气率、抗生素使用及合并≥3种基础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或χ^(2)=-3.36、12.18、6.56、6.95,P均<0.05)。不良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和降钙素原显著高于良好组(Z=-4.67、-4.94、-1.96、-3.46,P均<0.05),而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低于良好组(Z=-4.91、-3.39,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机械通气、高NLR和低ALB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02、1.09、0.83,P均<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LRTIs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高龄、机械通气、高NLR和低ALB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
- 齐天琪杨靖娴吴秀镯高倩
-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肺泡灌洗液病原菌
- 细胞因子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降钙素原(PCT)对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病原预测及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108例共120例次的感染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败血症组(52例共63例次),包括革兰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GNB)败血症组(24例共31例次)、革兰阳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GPB)败血症组(21例共23例次)、真菌(fungi)败血症组(7例共9例次),非血流感染组(50例共51例次)、病毒感染组(6例共6例次);根据败血症组内临床表现分为一般败血症组(36例共46例次)和败血性休克组(16例共17例次)。另收集同期住院、年龄相当且无感染征象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8例。回顾性收集患者血培养采集当天的临床信息和细胞因子、PCT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败血症组患者的IL-2、IL-6、IL-10和PCT较非败血症组显著升高(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4(0.571~0.731)、0.892(0.830~0.937)、0.802(0.728~0.863)和0.704(0.620~0.779)。GNB败血症组IL-10、TNF-α和PCT较GPB败血症组显著升高(P均<0.05),AUC分别为0.684(0.555~0.796)、0.639(0.508~0.756)和0.760(0.636~0.859)。败血性休克组IL-4、IL-6、IL-10和PCT较败血症组显著升高(P均<0.05),AUC分别为0.607(0.476~0.728)、0.737(0.61~0.84)、0.758(0.634~0.857)和0.701(0.572~0.81)。结论IL-6对于败血症的诊断效能优于PCT,同时IL-6也可用于鉴别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患者。IL-10对于败血症的诊断效能与PCT相当,对于败血性休克的也有较强的预测价值,同时可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GNB感染患者IL-10、TNF-α显著高于GPB感染患者。IL-4、IL-6、IL-10、TNF-α可作为败血症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 高倩齐天琪郝启张维婕杨靖娴梁国威
- 关键词:细胞因子降钙素原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