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汉丰

作品数:232 被引量:881H指数:13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5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9篇成像
  • 48篇磁共振
  • 37篇磁共振成像
  • 28篇影像
  • 27篇椎间盘
  • 26篇肿瘤
  • 25篇CT引导
  • 23篇穿刺
  • 22篇活检
  • 18篇腰椎
  • 17篇腰椎间盘
  • 17篇穿刺活检
  • 15篇加权成像
  • 14篇细胞
  • 14篇消融
  • 14篇肺穿刺
  • 13篇椎间盘突出
  • 13篇X线
  • 12篇突出症
  • 12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179篇川北医学院附...
  • 33篇川北医学院
  • 16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成都中医药大...
  • 5篇绵阳市第三人...
  • 4篇南充市中心医...
  • 4篇遂宁市中心医...
  • 3篇成都市第六人...
  • 3篇成都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遂宁市第一人...
  • 3篇自贡市第一人...
  • 2篇德阳市人民医...
  • 2篇绵阳市中心医...
  • 2篇广安市人民医...
  • 2篇攀枝花市中心...
  • 2篇双流县中医医...
  • 2篇南充市第五人...
  • 1篇成都医学院

作者

  • 215篇杨汉丰
  • 91篇杜勇
  • 57篇徐晓雪
  • 37篇李兵
  • 35篇李杨
  • 30篇张川
  • 21篇黄小华
  • 21篇张小明
  • 17篇周翔平
  • 12篇肖应权
  • 11篇陈耀康
  • 11篇杨茂江
  • 10篇孙凤
  • 9篇唐显映
  • 9篇张勇
  • 8篇邓绍强
  • 8篇胡富碧
  • 8篇林杰
  • 8篇董国礼
  • 7篇何汶静

传媒

  • 20篇川北医学院学...
  • 17篇临床放射学杂...
  • 15篇中华临床医师...
  • 1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1篇放射学实践
  • 10篇医学影像学杂...
  • 6篇中国医学计算...
  • 6篇介入放射学杂...
  • 6篇中国医学影像...
  • 5篇中国疼痛医学...
  • 4篇华西医学
  • 4篇影像诊断与介...
  • 4篇影像研究与医...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肝脏
  • 2篇四川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7篇2023
  • 9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16篇2018
  • 9篇2017
  • 11篇2016
  • 15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 12篇2011
  • 15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11篇2006
  • 9篇2005
  • 6篇2004
2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提高对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80例健康患者 ,扫描前口服水。静脉注射造影剂后 ,分别于增强后 3 0s(动脉期 )、60s(静脉期 )、180s(延迟期 )行螺旋CT扫描。分别测取三期中小肠各段肠壁及系膜的CT值。结果 在同一期相中 ,小肠肠壁各段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之间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系膜强化在各期相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同一期相中 ,小肠各段的强化一致 ;不同期相间 ,小肠各段的强化有显著差别 。
黄小华张小明唐显映杨汉丰董国礼杜勇翟昭华敬宗林李春平
关键词:螺旋CT三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基于压力分布式测量技术的压疮预防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压力分布式测量技术的压疮预防系统,包括薄垫,分别布设在所述薄垫内、用于检测卧床患者的头部、肩部和臀部压力的四个薄膜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至第四薄膜压力传感器连接的第一至第四压力采集电路,与第一压力...
何汶静孙佳洺赖思渝杨汉丰
文献传递
CT引导下化学消融术联合腰大肌间沟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联合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所致腰腿痛疗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化学消融术后残留痛发生率提供参考。
李兵杨汉丰
关键词: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症
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关节软骨成像新技术被引量:4
2011年
在人体内,一些组织T2值非常短,平均T2值在几毫秒到几十微秒,比如骨皮质、肌腱、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的深层和钙化层等,当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时,短T2组织的MRI信号在激发后迅速衰减,以致在MRI系统采集信号时,短T2组织表现为无信号或极低信号,因此常规MRI图像上显示为黑色。
鲁朝宣杨汉丰杜勇
关键词:关节软骨软骨成像回波时间MRI信号MRI图像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2022年
近年来,随着引导技术的进步及介入治疗方式的改变,奇神经节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奇神经节支配区域的一些慢性难治性疼痛。本文就目前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图像引导方式、介入治疗方式、介入治疗风险及并发症作一简要综述。
刘伟何攀谢倩杨茂江李兵张川杨汉丰徐晓雪
关键词:疼痛介入性
菲立磁增强MRI对局灶性肝病的检出价值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着重探讨菲立磁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检出价值。方法 :收集经螺旋CT增强扫描及菲立磁MRI增强扫描且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局灶性肝病 2 6例 5 7个病灶 ,采用分组盲法ROC曲线分析对比评价菲立磁增强MRI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检出价值。结果 :联合平扫MRI+增强MRI与其它三种方法之间比较 ,Az最大为 0 975 0 ,P <0 0 5 ,单独菲立磁增强MRI的Az=0 9315虽然大于平扫MRI的Az=0 92 2 6 ,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T与其它三种方法之间比较 ,病灶检出Az =0 82 70最小 ,P <0 0 5。结论 :菲立磁增强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价值优于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分析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的肝局灶性病灶的检出价值优于单独分析菲立磁增强法。
杨汉丰邓开鸿周翔平余建群刘荣波孙家瑜刘川赵晖徐剑英
关键词:局灶性病变菲立磁ROC曲线
CT诊断实验性小肠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程度的准确性
目的:探讨CT诊断兔小肠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程度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9只,结扎长约10~15cm的小肠两端,形成单纯性闭袢;B组30只,同时结扎闭袢肠段的引流静脉;C组15只,在B...
黄小华张小明杨林杨汉丰唐显映高晓风杨正伟周继雍
文献传递
颈源性头痛基于ALFF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静息态下颈源性头痛患者脑功能区活动的变化以及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探索脑功能区活动变化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1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cervicogenic headache group,CEH组),以及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 group,HC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采集图像,然后进行预处理、后处理及统计分析:1)计算并分析CEH组与HC组之间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值的差异;2)选取ALFF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作为ROI,并提取其内的ALFF值,再与CEH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1)与HC组相比,CEH组患者右侧海马旁回、右侧丘脑ALFF值显著增高,而左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上回、前扣带回、后扣带回ALFF值明显降低(Alpha Sim校正,P<0.05);2)左侧额内侧回及前扣带回ALFF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0.549,P<0.05。结论CEH可引起多个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及疼痛调节脑区间功能连接的改变,这些脑区主要涉及疼痛信息的中继传递、处理调节、以及认知、情绪、记忆等多方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CEH的中枢神经机制。此外,某些脑功能区如左侧额内侧回及前扣带回的功能变化或可作为疼痛程度临床评估的影像标记。
张川刘竣杨汉丰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颈源性头痛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2023年
本文介绍了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的影像诊断研究,旨在为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建立和完善的颈源性头痛影像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刘进汪继武张川张川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影像诊断
菲立磁增强MRI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对比分析菲立磁增强扫描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本院完成螺旋CT增强扫描及菲立磁增强MRI扫描且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局灶性肝病者 2 6例 5 7个病灶 ,采用分组盲法受试者操作特性 (ROC)曲线分析对比评价菲立磁增强MRI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组ROC曲线下面积 (Az值 )最大 ,为 0 .92 6 0 ,准确性为 86 .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螺旋CT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单独分析菲立磁增强MRI 3种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菲立磁增强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分析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较单独分析菲立磁增强能明显改善病灶的定性诊断能力。
杨汉丰宋彬周翔平余建群陈卫霞陈宪孙家瑜陈茀茀朱红梅
关键词:螺旋CT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