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树森

作品数:14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弓形虫
  • 5篇包囊
  • 4篇小鼠
  • 4篇弓形体
  • 3篇速殖子
  • 3篇弓形虫病
  • 3篇弓形虫速殖子
  • 3篇虫病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小鼠体内
  • 2篇小鼠体内分布
  • 2篇慢性
  • 2篇慢性感染
  • 2篇免疫
  • 2篇抗体
  • 2篇弓形体病
  • 2篇病理
  • 2篇病理诊断
  • 1篇单克隆

机构

  • 1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杨树森
  • 12篇杨秀珍
  • 6篇吴增强
  • 5篇刘俊燕
  • 2篇王文实
  • 1篇佟小莺
  • 1篇涂涛
  • 1篇单连玉
  • 1篇朱云娟
  • 1篇苗绪红
  • 1篇刘佩梅
  • 1篇安桂珍

传媒

  • 6篇中国人兽共患...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弓形虫RH株在实验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被引量:28
2000年
目的 以间接免疫酶法观察弓形虫 (RH株 )感染时的急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要脏器的动态分布 ,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并对弓形虫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 用弓形虫 RH株速殖子 10 3个经腹腔感染昆明小鼠 ,于感染后第 2、4、6和 8d,取肝、脾、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结果 虫体首先在肝脏内被发现 (第 2 d) ,其次是脾和肺 (第 4d) ,最后是脑 (第 8d)。感染早期 ,肝与脾边缘均可见虫体且较多 ;随时间延长 ,肝、脾与肺组织内部逐渐发现少量虫体 ,分布均匀 ;随病程延长 ,各脏器内虫体由少增多 ;脑内发现虫体最晚 ;小鼠体内虫体大量增殖 ,病变严重 ,最终死亡。结论 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可清楚显示弓形虫感染急性期的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及抗原成份。小鼠多脏器被累及如肝、脾、肺和脑。间接免疫酶染色观察结果提示 ,经腹腔感染小鼠时 ,虫体播散途径为 :虫体首先直接侵入腹腔内的器官 ,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 。
刘俊燕杨秀珍吴增强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病病理诊断
弓形虫Fukaya株在慢性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弓形虫(Fukaya株)感染时的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要脏器的动态分布,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对照组不给药。于感染后第3、6、14、21、28、42和90 d,取肝、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查。结果经腹腔感染的实验组小鼠第21、28 d肺与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皮下感染组第21 d肺和脑内也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经口感染组第14、21 d肺和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偶见包囊,并检测到弓形虫抗原。感染后第21 d,3种方式感染的实验组小鼠肺内虫体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脑内虫体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口服感染组>皮下感染组>腹腔感染组。结论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可清楚显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的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抗原成分和包囊。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肺与脑多被累及。小鼠脑内较其他脏器易成囊。弓形虫体内成囊的影响因素很多,感染方式及感染阶段也是影响成囊的重要因素。
刘俊燕杨秀珍吴增强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包囊
三株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培养形成包囊的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弓形虫RH、PP、SHI株速殖子以105、104、103的接种量接种24h的HeLa细胞,分别维持pH值为8.0、7.0和6.5的培养条件,并适时补充HeLa细胞,结果可见在不同pH值条件下,3株弓形虫均可成囊,其成囊现象与速殖子接种量及培养基pH值有关,并显示一定的虫株间差异。
杨秀珍王文实杨树森
关键词:包囊速殖子体外培养弓形体
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小鼠组织内弓形虫及抗原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小鼠组织内弓形虫及抗原成份,为实验研究和制备诊断试剂盒提供材料。方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包括羊抗兔IgG-HRP的浓度、反应时间的选择,观察了消化液对染色的影响,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羊抗兔IgG-HRP的最适浓度为1∶100。最适抗体抗原反应时间为24h,抗体与羊抗兔IgG-HRP反应时间为1h,最适显色时间为5min。间接酶法用于虫体涂片时,兔抗弓形虫血清1∶800为最高稀释度。在肝脏、脾、肺和脑均可清楚显示弓形虫感染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及抗原成份,染为棕黄色。结论:本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该方法可用于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
刘俊燕杨秀珍吴增强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病理诊断
弓形虫包囊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弓形虫包囊的超微结构 ,鉴定体外细胞培养所形成的包囊。方法:体外用HeLa细胞作载体培养PP株弓形虫形成包囊;体内用感染Fukaya株弓形虫的小鼠脑包囊,分别做电镜标本并观察。结果 :两者都观察到包囊的特征性超微结构且结果相类似。结论:弓形虫在体外一定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包囊。
苗绪红杨秀珍杨树森
关键词:包囊弓形虫超微结构细胞培养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d、6d1、4d2、1d、28d、42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刘俊燕杨秀珍吴增强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包囊
弓形虫慢性感染鼠形成包囊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分别采用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和包囊感染小鼠 ,观察其脑内成囊情况 ,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立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 ,为研究弓形虫的致病机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 :用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4×104个和包囊5~10个经腹腔感染昆明小鼠 ,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 ,统计小鼠的死亡率、脑内包囊数和成囊率。结果 :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组小鼠的死亡率为30 % ,脑内包囊数约为15个 ,成囊率为42.9 % ;感染弓形虫包囊组小鼠的死亡率、脑内包囊数、成囊率分别为0、40个和100 %。接种包囊比速殖子小鼠死亡率低 ,脑内包囊数多 ,成囊率高。结论 :接种虫体感染阶段 (包囊或速殖子 )是影响成囊的重要因素 ,感染包囊小鼠脑内易成囊。
刘俊燕杨秀珍吴增强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包囊慢性感染
PCR技术诊断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2年
应用PCR技术对弓形虫病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近年来弓形虫病诊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就PCR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中所用的引物、PCR类型以及在各种类型弓形虫病的应用研究作一概述。
单连玉杨秀珍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病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被引量:5
1996年
根据近年来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虫株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iamond氏重新提出具致病作用的应命名为溶组织内阿米巴,而无致病作用的为迪斯帕内阿米巴。还介绍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过程涉及滋养体表面的外源凝集素、半胱氨酸蛋白酶、阿米以巴成孔蛋白等因子。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杨树森
关键词:溶组织内阿米巴虫株阿米巴病致病作用
弓形虫脑炎的实验诊断探讨被引量:2
1995年
对临床表现有明显脑部症状的37例成人进行了弓形虫病实验诊断。采用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进行IgG及IgM的检测或脑脊液小鼠腹腔接种。结果发现5例在两种以上检测方法中为阳性,阳性率为13.5%。提出加强实验诊断弓形虫脑炎的必要性。
武苏平吴增强杨秀珍杨树森
关键词:弓形虫脑炎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弓形体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