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林贵

作品数:46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文学
  • 7篇语言文字
  • 7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4篇莎士比亚
  • 10篇莎士比亚研究
  • 6篇译本
  • 6篇翻译
  • 5篇书简
  • 5篇中译
  • 5篇文学
  • 5篇哈姆莱特
  • 4篇莎剧
  • 4篇中译本
  • 4篇文本
  • 4篇改编
  • 3篇外国文学
  • 2篇悼念
  • 2篇电影
  • 2篇意识形态
  • 2篇影院
  • 2篇散记
  • 2篇莎翁
  • 2篇莎学研究

机构

  • 45篇东华大学
  • 7篇四川外国语大...
  • 5篇上海戏剧学院
  • 2篇西南大学
  • 2篇AM大学
  • 1篇得克萨斯农工...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浙江越秀外国...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作者

  • 46篇杨林贵
  • 7篇李伟民
  • 5篇曹树钧
  • 2篇罗益民
  • 1篇刘自中
  • 1篇洪忠煌
  • 1篇乔雪瑛
  • 1篇黄培希
  • 1篇周亚
  • 1篇曹丽娟
  • 1篇杨文义
  • 1篇尉婷婷
  • 1篇周婷

传媒

  • 10篇中国莎士比亚...
  • 9篇中国莎士比亚...
  • 8篇中世纪与文艺...
  • 5篇戏剧艺术
  • 3篇东华大学学报...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四川戏剧
  • 1篇海外英语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西部学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物主义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英文)
2012年
自20世纪以来,唯物论方法广泛应用到文学批评以及莎士比亚研究中。特别是6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艺批评流派,如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权主义,在与新批评方法进行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更是从研究莎士比亚研究起家。运用唯物论方法的莎士比亚研究不仅考察其作品中体现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而且批判地分析莎士比亚接受过程中体现的诸种意识形态。莎士比亚研究的唯物论方法作为新的主导批评话语本身也需要我们做历史地审视。本文考察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特别是欧美学界的唯物论莎学话语史,论证唯物论莎士比亚学者"与逝者对话"的强烈愿望背后潜藏着更强烈的对后现代社会的关切焦虑。
杨林贵
关键词:莎士比亚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
世界莎学 中国叙事——“莎士比亚研究丛书”第二系列总主编前言
2022年
2016年,为了纪念400年前逝世的东西方两位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世界各地举办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活动,包括引起国际莎学界高度关注的、同年秋季举办的“上海国际莎学论坛”。时任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霍尔布鲁克(Peter Holbrook)代表学会给论坛的贺信中写道:“这次论坛的召开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来说确实是个好兆头。谁知道呢?也许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文化实力的增强,将会出现一场真正的研究迁移,一场学问和学术从西方向中国的迁移。”
杨林贵
关键词:莎士比亚研究中国叙事汤显祖东西方
莎士比亚悲剧批评在中国
2015年
《中国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作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编辑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中的重要一部著作,旨在全面彰显一百多年中国莎士比亚悲剧研究成果,蔸集中国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的重要论述,既包括莎士比亚悲剧的总体研究,又收入对单部莎氏悲剧的深入研究,在强调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中国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的新思考、新视野。
李伟民杨林贵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镜与灯--林兆华导演的莎剧《理查三世》与模仿传统的艺术转型被引量:2
2014年
陌生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操作方式,演出同样需要。林兆华十年前导演的话剧《理查三世》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出戏通过形象的曲变、距离审美建设、装饰行动和去个性化,成功地实践了这一理论。这个实践说明:镜子说指导下的模仿审美行动,以灯的理论启发,从一个深层次的侧面,完善和加深了模仿论的美学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标志着模仿传统的艺术转型和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动再现,是我国演出史上一大里程碑式的贡献。
罗益民杨林贵
关键词:陌生化模仿《理查三世》
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两中译本的研究
2019年
接受美学把文本当作一种交流媒介,重视读者的阅读过程,这与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的特定论述不谋而合。特别是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期待视野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是评价翻译文本的一个重要视角。姚斯等理论家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具体读者的阅读阐释过程,强调文本契合读者期待的重要性。从这个视角分析翻译文本会让我们对翻译文学作品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考察莎士比亚中文译本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视情况,主要从语言层面和翻译技巧层面比较朱生豪和卞之琳所译的《哈姆莱特》,从而分析两种翻译文本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与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的契合。
秦晓歌杨林贵
关键词:接受美学朱生豪卞之琳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罗杰疑案》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李家云和常禾的译本为例
2020年
多元系统理论阐释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借助该理论选取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1980年李家云译本和2013年常禾译本进行分析,发现因为李译本是首次将这部侦探作品介绍到中国,同时也为国内的侦探小说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他更加忠于原文,遵照原文的表达方式,即使打破汉语的语言规范也在所不惜。而常禾是重译,他的任务便是创造出一个通俗、流畅译本,吸引新时代的读者去阅读。这两个译本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西方侦探文学在我国文学系统中所处地位的差异和时代变化。
肖永红杨林贵
关键词:翻译策略侦探文学
“后学”之后的文学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的转向被引量:6
2016年
莎士比亚研究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文学思潮的试验场,也是某些流派的发源地。本文评述197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主要文学批评流派介入莎士比亚研究的情况,主要考察它们如何在"后学"语境下看待莎士比亚及其早期现代文本。莎士比亚研究承载了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理念变迁。这种转变在各学派对待莎士比亚文本的方法中得以充分体现:从专注文本细读转向文本内外的话语分析。受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的文学批评以及莎士比亚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文本产生和接受过程中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意义构成的背景因素。批评者不仅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更试图使用莎士比亚与时代文化谈判所采取的策略来分析文本内外的矛盾话语,找出文本及其批评参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构建的可能性,而关注早期现代文化意义不稳定性的落脚点都在于他们在后现代生活中的抗争。
杨林贵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莎士比亚研究文本话语
缪斯精神的传承——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与改编
2022年
在当今的舞台和银幕上,改编自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层出不穷。该剧也是莎士比亚利用当时的流行素材改编而成的杰作。它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剖析: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的衍变以及莎士比亚在该剧上的创新,梳理近一个世纪的莎剧改编并分析几部代表作品体现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从经典与流行的辩证存在角度探讨莎剧改编中的创新问题。当代莎剧改编应发扬莎士比亚在创作时秉持的缪斯精神,将莎剧置于不断创新的改编过程中,在充分体验莎翁作品的创造性、多元性、兼容性和永恒性的同时,展示当下时代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乔雪瑛杨林贵
关键词:莎士比亚流行文化
倾情莎编 卓然一典--悼念著名莎学家贝文顿
2019年
2019年8月2日,著名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学者贝文顿(David Bevington)于芝加哥家中安详辞世。贝文顿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早已声名远播,无须盖棺定论,特别是他独自编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世界莎学领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在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研究与教学领域半个多世纪的耕耘硕果累累,成为几代学子心目中的丰碑。本文通过回忆笔者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缅怀他为人、为学、为师的风采。
杨林贵
关键词: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与权力
2011年
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西方莎学自1970年代开始更多关注莎士比亚的权力意识。权力关系不仅涉及创作主体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而且作为主题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这种关系更存在于后世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接受过程中。20世纪后期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研究流派,如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等等,无不拿莎翁说事,要么用他为新理论新方法开道要么把他的作品当成实验品。
杨林贵
关键词:莎士比亚权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