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昉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从《史记》“仓公传”看《黄帝内经》的理论源头被引量:1
- 2009年
- 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提出远早于汉代就存在过理论水平很高且对临床治疗有很好指导作用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被记录在了《脉书上下经》、《揆度阴阳》等书当中。这些医书在汉代初期并未广泛流传,直到淳于意推广后才对后世医学产生重要影响,成为《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源头。
- 杨昉包小丽
- 关键词:史记黄帝内经中医学
- “同性毒力共振 异性毒力相制原理”是否应编入《方剂学》教材被引量:1
- 2012年
- 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中,第四章第一节在讲述"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多味药物功用相近药物同时配伍运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相近功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又能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
- 罗玉文杨昉
- 关键词:方剂学
- 上古针刺方法考释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对《内经》、《难经》记载针刺方法的考证,提出上古针刺方法非常重视针刺时病人的脉象变化,把脉象变化作为选择针刺操作时机的重要依据,这与今日针刺方法有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现代中医对《内经》"气至而有效"等论述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偏差。重视上古刺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 杨昉包小丽
- 关键词:黄帝内经针刺方法上古气至而有效
- 从“脉学”看《内经》理论的实践基础
- “脉诊”在早期医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其它三诊,可谓“四诊”之首,《内经》许多核心医学概念都与脉诊关系密切。但是,《内经》时代的脉诊方式与后世有着巨大的差异,后世脉诊的重要性也远不及《内经》时代。实践方式改变,使得那些建立在早...
- 杨昉
- 关键词:脉诊《黄帝内经》
- 《内经》“上焦”生理病理详考被引量:2
- 2009年
- 系统整理《黄帝内经》有关"上焦"的内容,对其生理位置、生理功能、与汗液及腠理的关系、五味情志等因素对上焦功能的影响、上焦闭阻的病理表现等作了概括和分析。
- 杨昉包小丽
- 关键词:《黄帝内经》上焦生理病理
- “汗法”治疗机理的理论探索被引量:3
- 2010年
- 对比了"表寒证"、"体温上升期"、"冷应激反应"几个概念共同的生理本质,回顾了冷应激下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研究,麻黄汤治疗流行性感冒及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相关研究,提出"表寒证"即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期",神经-内分泌变化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是"表寒证"阶段的重要特征,麻黄汤作用机理是促使体温调定点降低,体表和体核温度升高,消除体温调节中枢受到的寒冷刺激,从而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
- 包小丽杨昉
- 关键词:麻黄汤免疫抑制汗法
- 《内经》疑难新解二则被引量:1
- 2010年
- 本文讨论了《灵枢.周痹》"九者,经巽之理"及《素问.六节藏象论》"形藏四,神藏五"两条经文。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素问.痹论》与《灵枢.周痹》本当为一篇,《周痹》中提出的痹病治疗法则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四海"、"四气街"、"五十九热腧"的对比分析,提出"形藏四"应当指头、胸、胃、冲脉四部分。
- 杨昉
- 论“内风”与“外风”不应相提并论被引量:6
- 2009年
- 在现行的各类中医教材中.往往把“内风”与“外风”作为两个相互平行的概念进行介绍。例如:雷载权主编《中药学犷风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邓中甲主编《方剂学犷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犷常见的风证,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类似表述在现行各类教材中不胜枚举。
- 杨昉包小丽
- 关键词:内风外风中医学术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