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子波

作品数:74 被引量:23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5篇关节
  • 26篇关节置换
  • 25篇髋关节
  • 19篇置换术
  • 19篇膝关节
  • 15篇全髋
  • 13篇髋关节置换
  • 11篇术后
  • 11篇全髋关节
  • 10篇手术
  • 10篇髋关节置换术
  • 10篇髋臼
  • 10篇膝关节置换
  • 10篇假体
  • 9篇软骨
  • 9篇全髋关节置换
  • 8篇韧带
  • 8篇全膝关节
  • 8篇全膝关节置换
  • 8篇发育不良

机构

  • 7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江门市中心医...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芬兰赫尔辛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解放军第一五...
  • 1篇中科院广州电...
  • 1篇芬兰坦佩雷C...
  • 1篇坦佩雷大学

作者

  • 73篇杨子波
  • 67篇廖威明
  • 59篇傅明
  • 46篇何爱珊
  • 41篇康焱
  • 38篇盛璞义
  • 31篇张志奇
  • 25篇杨忠汉
  • 20篇张紫机
  • 17篇邬培慧
  • 12篇徐栋梁
  • 10篇林子洪
  • 9篇方淑莺
  • 5篇黄广鑫
  • 5篇孟繁钢
  • 4篇翟齐毅
  • 4篇向珊珊
  • 4篇雷磊
  • 4篇刘进
  • 3篇付明

传媒

  • 27篇中华关节外科...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2014广东...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第九届全国关...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6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近中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 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 P〈0.01).结论 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何爱珊廖威明阿卜杜尔傅明盛璞义杨忠汉杨子波康焱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成形术手术后并发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髌骨脱位的手术处理
2007年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1岁,双膝疼痛、活动受限10余年,加重6年。就诊时双膝于负重活动情况下即出现剧烈疼痛,仅能维持基本室内生活活动,完全不能上下楼梯,连续步行距离小于10米。近6年来双膝逐渐出现屈曲畸形,不能伸直,以左侧明显。无伴高热、畏寒、盗汗、手指晨僵、疼痛等病史。在外院按“风湿性关节炎”予“止痛药、中药药膏外敷”(具体不祥)等处理无效。查体:肥胖体形,双膝屈曲挛缩畸形,左膝伴120外翻畸形,扪诊双侧髌骨内缘向外越过下肢轴线,屈伸膝活动时无复位趋向,压迫髌骨可诱发双侧髌下疼痛,左膝活动度:110°(屈);30°(伸);右膝活动度:1000(屈)与150(伸),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测量Q角左侧:250,右侧:220,双下肢肌力、感觉未见异常。
廖威明杨子波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脱位手术处理剧烈疼痛屈曲挛缩畸形下肢肌力
股骨偏心距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步态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术侧下肢步态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9例58髋进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offsetratio,FOR)。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时间距离参数。根据FOR分组并对双侧下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FOR小于对侧为A组,共10例,手术侧单腿站立相、踏步时间及跨距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双侧下肢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踏步距离及双腿支撑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FOR大于对侧为B组,共19例,双侧下肢各项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不足对患者步态具有重要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助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和术后步态的改善。
邬培慧傅明毛玉瑢康焱杨子波方淑莺廖威明
关键词:步态股骨偏心距
人工关节置换在髋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对策
<正>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在发展性髋发育不良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对策。方法从1998年1月至2005年3月对86例93髋上述病变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81例,男5 例;年龄56-78岁,平均68岁。73例80髋...
傅明廖威明徐栋梁杨忠汉何爱珊盛璞义杨子波
文献传递
MIR-193B通过转录后抑制TGFBR3调控ATDC5细胞成软骨分化
目的 研究miR-193b对成软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成软骨前体细胞ATDC5在ITS+的刺激下形成软骨结节.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软件预测的靶基因TGFBR3的3&#39;端非翻译区被克隆进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侯昌禾张志奇康焱杨子波傅明盛璞义廖威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纠正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7年5月,对48例49膝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患者采用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的方法进行纠正。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76岁,平均66.8岁。病程6~23年,平均16.2年。其中骨性关节炎37例3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1膝。患膝均有不同程度膝外翻和胫骨外旋畸形。膝外翻角为23~42°,平均33°;Q角为16~23°,平均19°。23例有8~35°屈曲畸形,平均22°。术前膝关节KSS评分21~51分,平均32分;KSS功能评分29~45分,平均33分。结果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恢复正常,髌骨未再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膝关节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3例残留5°左右的屈曲畸形,重建的髌韧带未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76~89分,平均82分;KSS功能评分为81~90分,平均85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结论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时,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是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对膝关节的功能康复无不利影响。
傅明廖威明杨子波林子洪何爱珊盛璞义杨忠汉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髌股关节髌韧带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臼杯位置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髋臼畸形程度与手术学习曲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臼杯安装位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144髋)初次行THA的成人D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之前收治53例(59髋),之后收治77例(85髋)。男31例,女85例;年龄31~83岁,平均61岁。单髋置换116例,双髋置换14例。CroweⅠ型48髋,Ⅱ型57髋,Ⅲ/Ⅳ型39髋。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复查骨盆标准前后位X线片,采用medi CAD软件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计算髋臼实际旋转中心、理想旋转中心分别至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之差(竖直距离)以及水平距离【请作者核对此句后对应修改英文】,评价臼杯位置合格率。结果 与2013年-2015年组同一类型患者相比,2008年-2012年组CroweⅠ型患者臼杯前倾角显著减小、臼杯位置合格率降低,Ⅱ型患者水平距离增大、臼杯位置合格率亦降低,Ⅲ/Ⅳ型患者臼杯前倾角减小、水平距离增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roweⅠ、Ⅱ、Ⅲ/Ⅳ各型中,2008年-2012年组和2013年-2015年组竖直距离均随着髋臼畸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DDH患者初次行THA时,臼杯安装位置不良风险较高,需要术前仔细评估髋臼畸形特点,不断总结手术经验,提高臼杯安装准确度。
孙红方淑莺杨子波张志奇康焱张紫机廖威明傅明邬培慧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前交叉韧带切除后股骨关节软骨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切除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膝关节软骨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改变,为临床选择适当时机处理ACL断裂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其中3~5组在实验过程中各有2只动物死亡。双侧膝关节自体对照,右侧膝关节切断ACL作为阳性对照侧,左侧膝关节仅行膝关节切开术为假手术阴性对照侧。分别于术后4、8、11、15周和21周行膝关节正侧位X光检查,并于相对应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对股骨关节面软骨进行损伤评分、软骨masson染色和电镜检查,检测不同时间点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结果与阴性对照侧比较,ACL切除阳性侧的动物模型8周前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关节软骨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但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在4周已发生较轻微的病理改变,8~15周出现明显的软骨退变,21周时软骨可见破坏性改变。结论兔膝关节ACL切除后股骨关节面软骨4周时出现退变改变,并且时间越长,病变越明显,提示临床在处理膝关节ACL损伤时,应早期采用干预手段。
林子洪傅明康焱廖威明官志平连伟杰盛璞义何爱珊杨子波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关节炎软骨关节
广东11132名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正>目的:明确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情况及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的基本指标。方法:采用超声检测法,对广东地区11132名新生儿髋关节进行普查。
杨军林李佛保廖威明杨忠汉杨子波周雪梅肖学军王永胜费志军王维彭成宏周倩静吴锡炳赵少飞张小桩朱宁湖邱忆腾
文献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轨迹不良的髌韧带止点重建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总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不良时,为纠正髌骨外脱位倾向所采用的髌韧带止点重建策略和康复效果。方法对12例13膝合并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同时,将髌韧带外侧1/2止点内移至髌韧带内侧,并重建止点,术后对膝关节不予固定制动,并根据关节情况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全部病例进行半年以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S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全部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髌骨半脱位或脱位获得矫正,康复过程重建的髌韧带未见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分提高到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分提高到83分,膝关节总体情况较术前均有根本性的改变。结论膝关节长期的外翻畸形可继发引起胫骨外旋,二者均是导致髌骨半脱位或脱位的原因,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时为纠正髌骨的脱位倾向而进行的髌韧带止点重建,对膝关节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没有不利影响,对该类患者是一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傅明廖威明杨子波林子洪何爱珊盛璞义杨忠汉
关键词:髌骨脱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