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阿妮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球菌
  • 5篇荚膜
  • 5篇荚膜多糖
  • 5篇核磁
  • 5篇核磁共振
  • 4篇免疫
  • 4篇免疫原性
  • 4篇脑膜炎球菌
  • 4篇磁共振
  • 3篇脑膜
  • 3篇脑膜炎
  • 3篇结合物
  • 3篇化学结构
  • 3篇肺炎
  • 3篇肺炎球菌
  • 2篇伤风
  • 2篇破伤风
  • 2篇破伤风类毒素
  • 2篇核磁共振氢谱
  • 2篇肺炎球菌荚膜...

机构

  • 11篇兰州生物制品...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作者

  • 11篇李阿妮
  • 7篇吴兵
  • 7篇赵志强
  • 6篇谢贵林
  • 5篇刘爱萍
  • 5篇罗树权
  • 5篇胡浩
  • 4篇袁菲
  • 4篇孔素娟
  • 3篇刘方蕾
  • 3篇杨英英
  • 3篇王晶
  • 2篇刘佳
  • 2篇王欣茹
  • 2篇方红春
  • 2篇王玺
  • 1篇王春娥
  • 1篇石继春
  • 1篇张新庄
  • 1篇李燕婷

传媒

  • 5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年份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化学结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检测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化学结构的方法。方法:对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样品进行溶解,离心,转移等处理步骤,采用核磁共振谱仪检测,结果应用Topspin 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验证其特异性、重复性及中间精密性,并对其O-乙酰化程度和杂质进行分析。结果: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样品经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检测,通过水峰压制,空白组及氯化乙酰胆碱等检测结果显示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同一批次检测3次的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不同时期检测的结果表明方法的中间精密性良好;O-乙酰基含量符合WHO规定的最低限度(≥61.5%),检测同一供试品的CV值均<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核磁共振检测法简便、快速、准确,检测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性,适用于疫苗生产研究中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样品的定性结构鉴定。
李阿妮于旭博罗树权胡浩吴兵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核磁共振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制备方法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GCMP)蛋白结合物的5种制备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以GCMP作为多糖抗原,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A(recombinant exoprotein A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r EPA)作为载体蛋白,采用5种结合路线制备7种结合物,并对其生化指标、免疫原性及磷酸铝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的结合方法均可将不同载体蛋白与多糖有效结合,在小鼠体内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7种结合物的分子大小分布、游离多糖含量、多糖/蛋白值、回收率及免疫原性等指标有较大差异;采用相同结合方法,以TT和r EPA作为载体蛋白制备的结合物的生化指标及免疫原性无差异;磷酸铝佐剂可显著提高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结论在选择GCMP蛋白结合物制备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原料多糖的化学结构、载体蛋白类型、结合路线、结合物纯化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和剂型等因素。本实验为GCMP蛋白结合物制备路线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于旭博孔素娟袁菲王晶罗树权王欣茹李阿妮方红春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
1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化学特性及结合物免疫原性探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1型肺炎球菌多糖的氨基、羧基和羟基的结合反应活性,制备1型肺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并研究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将天然多糖降解,用EDAC直接缩合法验证多糖分子上氨基的反应活性。采用EDAC缩合法,利用降解多糖分子上的羧基与破伤风类毒素己二酸酰肼衍生物(TTAH)的氨基和肼基缩合,以CDAP活化降解多糖的羟基,并与破伤风类毒素(TT)或TTAH直接结合,纯化结合物并对结合物抗原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天然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由4.175×105g·mol-1降为8.917×104g·mol-1,其结构、特异基团含量和抗原性未改变;降解多糖与EDAC混合后,相对分子质量未增加;3种方法制备的结合物,其多糖抗原性未发生变化,免疫原性显著高于天然多糖(P<0.05),3针免疫后Ig G抗体水平均有剂次加强效应,呈T细胞依赖型免疫应答。不同方法制备的结合物,免疫原性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可降解1型肺炎球菌多糖并保留天然多糖特性;多糖分子上的氨基无结合反应活性,羧基和羟基有结合反应活性;EDAC缩合法与CDAP活化法所制备结合物,赋予了多糖典型的T细胞依赖型抗原的特征,不同方法及制备的结合物免疫原性无显著差异。间隔剂在本研究中对结合物免疫原性无影响。
胡浩朱学喆李献林罗树权李阿妮刘佳刘爱萍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免疫原性
间苯二酚显色法测定唾液酸含量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间苯二酚显色法测定唾液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三部)规定的唾液酸含量测定方法,分析单糖和二糖、载体蛋白质、不同溶液及化学试剂对该方法测定结果的影响;比较加热时间、加入有机相后的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选用的不同单糖和二糖中,蔗糖对试验的影响最大,低中高浓度时吸光值分别为0.065、0.196、0.420;其次是核糖,3种浓度的吸光值分别为0.037、0.113、0.187;高浓度的半乳糖、葡萄糖和乳糖的吸光值在0.02左右,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低浓度时对试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N-乙酰甘露糖胺在低中高浓度时对结果均无影响。破伤风类毒素、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A、小牛血清白蛋白、白喉类毒素对检测结果无影响,在500μg/m L质量浓度时吸光值均在0.008以下。选用的不同溶液对试验均无影响。选用的化学试剂中乙醇、低浓度的碳二亚胺以及己二酰肼对试验结果均无干扰,丙酮和脱氧胆酸钠均会对试验造成较大影响。反应液的吸光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吸光值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一小时内吸光值下降9%左右。结论在质控过程中,这些外源物质及操作过程对唾液酸含量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应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执行操作。
孔素娟于旭博袁菲王晶刘爱萍李阿妮吴兵谢贵林
关键词:唾液酸分光光度法影响因素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法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将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分析应用于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n Ps)的质量控制。方法:用~1H-NMR法检测供试品Pn Ps,对部分特征信号进行归属,判断供试品化学结构是否与文献公布结果一致。对图谱异常的Pn Ps22F、23F的1H-NMR图谱进一步分析,辨认其水解特征信号。分析样品中是否有C-多糖(3.23ppm)、乙酸盐(1.92ppm)和Tris(3.73 ppm)等残留。结果:~1H-NMR分析结果显示Pn Ps14,6B,1,12F和33F结构与分析文献公布结果一致,样品中均含有少量的C多糖残留。图谱异常的Pn Ps22F和Pn Ps23F分别有部分脱氧乙酰基和部分脱磷酸甘油酯基团。3型中含有Tris残留。结论:1H-NMR检定方法快捷、所需样品量少、结果直观,可用于Pn Ps的质量控制。
王玺李阿妮张轶张新庄任克明王剑虹沈荣
关键词: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压液相分子排阻层析-十八角激光散射仪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结构及分子质量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对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进行结构和分子质量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对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来确定多糖结构的完整性及批间一致性;高压液相分子排阻层析-十八角激光散射仪( HPSEC-MALLS)对荚膜多糖的分子质量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分子质量及分布情况。结果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与其标准化学位移一致;重均分子质量范围为7.182×104 g/mol (19A型)~1.273×106 g/mol(9V型)。结论 NMR和HPSEC-MALLS能够快速、高效地对各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进行结构和分子质量分析。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谱图中各个质子的化学位移完全符合该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但荚膜多糖中存在含量不等的C多糖以及纯化过程中未去除彻底的醋酸盐类物质;由于荚膜多糖特性及纯化方式的不同,6种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之间分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石继春罗树全李茂光李阿妮王春娥杨英英叶强谢贵林赵志强
关键词:化学结构
2种14型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的制备及免疫原性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以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己二酸二酰肼(adipic acid dihydrazide,ADH)衍生的TT(TTAH)分别作为载体蛋白制备14型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比较2种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AC)作为缩合剂,介导TT与ADH反应,制备TTAH衍生物,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法测定TTAH的-AH衍生率;将14型肺炎球菌多糖(PS14)水解并用1-氰基-4-二甲基氨基吡啶四氟化硼(CDAP)活化后直接与TT或TTAH结合,结合物经Sepharose 4 FF层析柱纯化后收集分配系数(KD)<0.2的样品并除菌过滤作为结合物原液,并对其生化指标、血清学特异性和小鼠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2种结合物原液游离糖含量均在1%以内,多糖回收率分别为PS14-TT:33.80%及PS14-TTAH:29.15%。与A组(多糖组)相比,2种结合物B组(PS14-TT)和C组(PS14-TTAH)能够诱导更高的抗PS14抗体水平(P<0.001)并具有剂次加强效应;与C组相比,B组能够诱导更高的抗PS14抗体水平且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结合物免疫3针后C组抗TT抗体水平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剂次加强效应,而C组有剂次加强效应。结论:PS14-TT在小鼠体内诱导了较高的抗PS14抗体水平及较低的抗TT抗体水平,是较理想的多糖蛋白结合疫苗。
刘爱萍任珍芸刘佳王欣茹王玺李阿妮李燕婷胡浩吴兵谢贵林
关键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
C、Y、W 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化学结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建立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检测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GCMP)、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YMP)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WMP)化学结构的方法。方法建立1H-NMR检测方法:使用布鲁克600 MHz超导傅里叶核磁共振谱仪,配置5 mm BBO正向宽带高分辨液体探头。脉冲程序为水峰压制(zgpr),温度为298 K(25℃)。具体参数设置如下:中心频率约为4.7 ppm;图谱宽度为7 211 Hz;采样时间为2.272 s;弛豫延迟时间为2 s;扫描次数为512次;信号经傅里叶转换后加入1.0 Hz的窗口函数,检测结果使用Topspin 3.0软件进行处理。验证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及中间精密性。结果 5批GCMP、GYMP和GWMP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3个浓度GCMP、GYMP和GWMP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以及不同工作日间、不同实验员间的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结论建立的1H-NMR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检测GCMP、GYMP和GWMP具有极高的专属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性,适用于疫苗生产研究中GCMP、GYMP和GWMP样品的定性结构鉴定。
李阿妮于旭博罗树权胡浩孔素娟袁菲杨英英刘方蕾吴兵陈作江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核磁共振
B 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分子大小分布和结构特性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的分子大小分布和结构特性,为B群多糖类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epharose CL-4B柱层析分析B群荚膜多糖分子大小分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分析B群荚膜多糖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以C群荚膜多糖及唾液酸为对照,用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NMR)法分析B群荚膜多糖的结构,通过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15株B群菌株的粗制荚膜多糖分配系数K D值在0.60~0.76之间;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为284,与其理论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284一致。 B群荚膜多糖是由唾液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为2→8键连接,其中不含O-乙酰基修饰。结论 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这可能是引起其弱免疫原性的重要因素。通过NMR法能够实现对B群荚膜多糖结构的快速、准确分析。
赵志强杨英英于旭博冯宜扬李阿妮方红春乔瑞洁吴兵刘方蕾谢贵林
关键词: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
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活化试剂、不同载体蛋白质及不同免疫程序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溴化氰(CNBr)和1-氰基-4-二甲基氨基吡啶-四氟硼酸盐(CDAP)为活化试剂,以己二酸二酰肼(ADH)为连接臂制备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W135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PSW135)衍生物;以碳二亚胺(EDAC)作为缩合剂,将多糖衍生物分别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combin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toxin A,r EPA)3种蛋白质共价结合,制备6种PSW135蛋白质结合物;比较4针免疫程序(0、2、4、8周)和3针免疫程序(0、4、8周)对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两种活化试剂均能对多糖进行有效活化,且不会破坏多糖的抗原性;制备的6种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且具有显著的剂次加强效应;采用间隔2周的3针免疫程序和2.5μg/只的免疫剂量,不同类型的活化试剂和载体蛋白质对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无显著影响,但以DT为载体蛋白质的结合物的免疫加强效应要弱于以TT和r EPA为载体的结合物;延长免疫间隔时间可显著提高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论初步建立了适用于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结合工艺,并为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免疫程序。
王晶张海红孔素娟袁菲李阿妮刘爱萍刘芳蕾吴兵谢贵林
关键词:免疫程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