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荣海

作品数:53 被引量:162H指数:5
供职机构:聊城市委党校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哲学宗教
  • 10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7篇哲学
  • 17篇主义
  • 12篇社会主义
  • 12篇马克思主义哲...
  • 9篇唯物
  • 8篇唯物主义
  • 5篇文化
  • 5篇后现代
  • 5篇和谐社会
  • 4篇哲学功能
  • 4篇人学
  • 4篇实践唯物主义
  • 4篇思维
  • 4篇西方哲学
  • 4篇现代主义
  • 4篇历史唯物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
  • 4篇后现代主义
  • 3篇当代哲学
  • 3篇道德

机构

  • 53篇聊城市委党校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省委党校

作者

  • 53篇李荣海
  • 3篇刘继孟
  • 1篇周吉香
  • 1篇宋士昌
  • 1篇傅恩月
  • 1篇李远

传媒

  • 7篇长白学刊
  • 7篇中共济南市委...
  • 6篇理论学刊
  • 5篇东岳论丛
  • 4篇求实
  • 4篇中共青岛市委...
  • 3篇广东社会科学
  • 3篇济宁师范专科...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桂海论丛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理论前沿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聊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共济南市委...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7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形态超越:未来哲学发展的方向性选择
2005年
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呈现着过度发散状态。尤其是中、西、马哲学由于在哲学资源上缺乏整合的自觉,使各哲学形态难以张扬理性的创新,更(?)论哲学的总体发展。哲学的发展,在于通过对中、西、马哲学资源的综合创新,而创造出超越于中、西、马哲学新形态。它的建立要通过破除樊篱、相互对话、全面解读、贴近实践的方法而实现,其功能目标则是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展示其自身的开放性、民族性、现实性特点。
李荣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关于“后”性思潮的思考
2003年
李荣海
关键词:文化目标文化思维文化态度相对主义绝对主义
哲学中的“传统”与哲学传统的“现实化”
2002年
“反传统”是飘荡在 2 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幽灵”。对哲学传统的反叛 ,开掘出哲学的新景象 ,但又封闭了哲学的历史行程与未来发展空间。哲学传统与现实关系的解决 ,是 2 1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出发点。当代哲学 ,要有承续传统的自觉意识 ,应在传统与现实的相互照观以及相互转化中丰富哲学的内涵与理解 ,同时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传统 。
李荣海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传统现实化哲学发展史创新性发展思维方式
中国当代哲学发展态势点评
2003年
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态势进行评点 ,相对于 2 1世纪哲学的演进 ,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历史新时期 ,“人”与相对性的结合 ,构成哲学的主题与主导理性精神。在此引导下 ,中国哲学出现了大分化的景象。从哲学的兴奋点或“三大形态”来看 ,“人学”、“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 ,既引起了哲学的活跃与发展 ,又存在深刻的理性缺失。就哲学思维方式分析 ,“回到马克思”与“哲学现实化” ,各存有方法上的片面性 ,二者的结合 ,才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途。
李荣海
关键词:哲学人学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相对性
后现代哲学的所谓“死亡”及其真实命运被引量:2
2006年
哲学之“死”,在20世纪一直是笼罩在哲学进程中的一道阴云。近年,随着德里达之死和后现代主义的转向,有人提出了后现代哲学的“死亡”问题。实际上,“哲学之死”的议论是哲学危机的折射。后现代哲学,是面对社会实践和文化变化的探索性哲学样式,对社会发展和哲学发展有积极的触发意义,仍有着继续生存下去的理性支撑因素,因此,它不会销声匿迹。同时,随着建设性态度的确立、向现代性的自觉接续以及视野和研究内容的扩充,后现代哲学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李荣海
关键词:哲学后现代哲学
知识经济与唯物史观
1999年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理论问题面临着挑战。知识经济是历史进程中知识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质变,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具有客观意义。知识经济推崇知识的力量,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对唯物史观的深化。知识的进步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是人类生产实践展开的先决条件,经济形态发展趋势体现着知识的基础意义。从价值角度审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价值在人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日益面显。知识的价值亦即人的价值。
李荣海
关键词:知识经济唯物史观经济形态
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全球化趋势与邓小平的“全球性”思维
1999年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态势,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构成邓小平“全球性”思维产生的主客观条件。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审察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寻求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途径与目标,并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认识中国发展的全球意义。邓小平以辩证意识认识和处理全球性与民族性矛盾,从而在复杂的形势中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其中所含蕴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国现实与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
李荣海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意义被引量:3
1997年
李荣海
关键词:天人观人与自然关系征服自然天人关系工业文明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超越意义
2000年
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广阔视野和哲学家的敏锐眼界,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统一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现代化实现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及探索。新的时代特征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世界的开放环境与文化交流趋势,赋予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以丰富的内容。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也就具有了相对孙中山、毛泽东的文化超越性特点。
刘继孟李荣海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文化超越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意蕴被引量:1
2007年
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新性思想,在历史思想资源逻辑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上,后者不是前者逻辑的自然延伸,反而是后者的出现激活了前者。因此,以传统哲学阐释和谐社会理论,容易消解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性价值。和谐社会理论对唯物史观、辩证法、价值哲学等的时代性进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哲学应该从现实实践中寻求出场路径,应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强化自主意识并形成自己的哲学“语言”,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互动中展开哲学功能,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当代条件下哲学发展提供的深刻启示。
李荣海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