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民
- 作品数:45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2017年
- 2017年9月23-24日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召开。参会学者及论文(一)内容广泛,角度新颖多样;(二)学风较为纯正,有较高的学术追求;(三)研究队伍结构多元,呈现良好的研究面貌。
- 李芳民
- 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论被引量:1
- 2022年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而其形成则有特殊的语境。“致君尧舜”从早期的褒奖勋臣语,至初唐则演变为君王对臣僚的政治期许,复又由君王之政治期许,演化为官僚文人仕宦的政治理想。杜甫在尚未入仕且生计困顿之际树立起这样的理想,显示了其理想抱负之不凡。入仕之初,他以稷、契自期,以谏诤之道作为实现“致君尧舜”理想之方式与途径,而终因与现实的错位,导致了他仕宦的挫折与失败。暮年则因身份的变化,他对“致君尧舜”理想实现的途径虽稍有一些变化,但坚持理想之初衷未渝。杜甫因其政治理想而导致的仕宦挫折与人生遭际,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在中国古代士人中,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李芳民
- 关键词: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
- 礼、法冲突与柳宗元的理性精神——以《驳复仇议》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 2010年
- 围绕柳宗元《驳复仇议》所关涉之问题,文章从唐律尊法与崇礼的矛盾、唐人的道德习尚以及柳州创作此文的背景等不同层面,论析了柳宗元以理性、逻辑见长的理性思维精神及其执著于现实的思想品格。大致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结合相关的文史文献材料,揭示唐代社会崇重孝义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民众的道德期待与封建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之间的龃龉;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柳州《驳复仇议》以及与之有连带关系的几篇文章的对比分析,论述柳宗元思考问题所体现的思维特点;三是围绕此文的创作背景,揭橥柳宗元关注现实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品格与风范。
- 李芳民
- 关键词:血亲复仇
- 李白'古乐府之学'臆解--围绕李白传授韦渠牟'古乐府之学'的断想
- 从唐代乐府学的建构看,李白的“古乐府之学”的内涵是值得今人重视的。乐府自汉魏经南北朝而至于隋唐,随着音乐体系的变化以及历代诗人绵延不绝的创作,一方面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文人拟作出现了一些迷失,如何从创作上保持古...
- 李芳民
- 关键词:诗歌创作文学思想
- 文献传递
- 柳宗元思想的独特性及其思想史意义--以《非国语》对“大中”思想的阐发为讨论中心
- 2024年
- “大中”,或称“大中之道”,是柳宗元思想的核心要旨,而《非国语》则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其“大中”思想的重要作品。在《非国语》中,柳宗元以“大中”思想为本,就传统儒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做了颇富创新性的阐发,不仅深化了唐代的儒学思想,显示了其思想的独特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立足于“大中”,以富于批判性的思想方式展开理性思考,对儒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向颇有推动之功;其强调“辅时及物”、注重政治实践,对后世注重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家,亦有潜在的影响。
- 李芳民
- 比较抉幽微 笃实出新意——评房日晰教授的《唐诗比较论》
- 1999年
-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1999)03-0173-02唐诗及其艺术风貌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热门,其研究成果之丰富,称之为汗牛充栋殆不过分。在古今众多的研究基础上,要想写出有新意的论著来,并非易事。从...
- 李芳民
- 关键词:李白诗歌郭祥正诗歌艺术历史贡献幽微
- 李白暮年身世经历之自我记忆重构考论——以《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中相关记述的读解为中心被引量:1
- 2019年
- 李白暮年曾有《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诗,对其生平经历以往事追忆的方式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但诗中既有写实性的记述,也有出于某种原因的改写,其中围绕“幽州之行”与“从璘入幕”两大重要经历的叙述,即与其此前所作诗中的相关描写有所参差,这种前后诗作记述上的不一致,可看作是李白对其身世经历的自我记忆重构。他在诗中的记忆重构,既与两次重要经历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其写作此诗特定的情境以及其本人暮年亟欲报效国家的热切企望有关。追询诗中这种重构记忆的成因,对于正确评价李白的人格精神与人生追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 李芳民
- 渭城、《渭城曲》与《阳关图》:一个诗路别离意象的生成与经典化被引量:1
- 2023年
- “渭城”作为秦都故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历史地域空间,入唐后又进入诗人的创作,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由于盛唐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配乐演唱,并以《渭城曲》(《阳关曲》)之名广为传播,“渭城”作为诗歌“别离”意象的指称意义,亦因此而凸显。入宋以后,《渭城曲》(《阳关曲》)在社会上仍影响广泛,不但成为文人诗、词抒写别离情怀的标志性意象,此外,还成为一些画家绘画的素材。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强化了情感表现力度,而画家特别是李公麟的《阳关图》画作,又进一步丰富了渭城别离主题的意趣。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得以经典化。“渭城”在唐代原本是唐人长安西行的起点,西行之路经阳关而绵延至西域,又因诗人沿途吟咏,遂成为一条自长安西行的唐诗之路。因此,“渭城”也可谓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别离意象。
- 李芳民
- 关键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 学理相切劘疑义共商略——“海峡两岸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2006年
- 李芳民
- 关键词:古典文献学相切学理
- 家族图谱与家世记忆——柳宗元自撰家族墓志碑铭文的文化蕴涵被引量:4
- 2021年
- 柳宗元的墓志碑铭文中,为家族亲属所撰者数量甚多,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家族图谱。这些墓志碑铭文,不仅记述了其家族人物的德能行迹,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出柳氏家族的历史盛衰、家门宗风、仕宦婚姻、子女教育与品德修养等,对于研究中古士族的家族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柳宗元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特点,作为中古士族走向衰落的历史映射,同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李芳民
- 关键词: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