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良友

作品数:7 被引量:7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5篇乙型
  • 5篇病毒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3篇血清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肝癌
  • 2篇肝癌患者
  • 2篇癌患者
  • 1篇丁型
  • 1篇丁型肝炎
  • 1篇丁型肝炎病毒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清IGM
  • 1篇血清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良友
  • 5篇苏先狮
  • 3篇陈一德
  • 3篇郑宣鹤
  • 3篇谢小明
  • 2篇郑煜煌
  • 2篇刘国清
  • 2篇皮执民
  • 2篇杨旭
  • 2篇张铮
  • 1篇齐海智
  • 1篇罗开忠
  • 1篇罗红雨
  • 1篇杨旭
  • 1篇许允
  • 1篇唐晓鹏
  • 1篇黄江生
  • 1篇张永红
  • 1篇黄力
  • 1篇曾晓波

传媒

  • 2篇湖南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3
1994年
采用ELISA法检测140例肝癌患者血清HBV-M和抗-HCV,以56例非肝病组做对照。抗-HCV肝癌组阳性率32.1%,对照组8.9%,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HBV-M在肝癌中HBsAg阳性率为69.3%,HBeAg19.2%,抗-HBe62.1%,抗-HBclgM55.4%,总阳性率91.4%。抗-HCV阳性率在HBV-M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HBV和HCV均与肝癌有关。但HCV次于HBV,可能是通过调节HBVDNA表达及整合而起促癌作用。
谢小明苏先狮陈一德李良友郑宣鹤吴卫民刘远芳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肿瘤肝炎病毒抗体
一例隐源性肝硬化的分子基础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一例表面抗原阴性的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原及其分子基础。方法 定性、定量测定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抗原、抗体和DNA ,进行HBVS基因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HBsAg (- ) ,定量测定结果 (S/N) :0 77(阳性参考值S/N≥ 2 0 0 )。HBeAg (+) ,定量测定结果 (S/N) :5 6 4 3(阳性参考值≥ 2 10 )。抗 HBc (+) ,定量测定结果 (S/CO) :0 0 3(阳性参考值S/CO≤1 0 )。抗 HBs (+) ,抗 HBe (- ) ,HBVDNA (+) ,定量 :1 5 4× 10 9拷贝 /ml。S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第 336位核苷酸由C变为A ,导致第 6 1位密码子由UCA(丝氨酸 )变为UAA(终止子 ) ,HBsAg合成受阻。结论 HBV是本例肝硬化的病原 ,S基因终止突变是其分子基础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病毒学意义。
杨旭雷建华张永红罗红雨黄力郑煜煌唐晓鹏李良友
关键词:隐源性肝硬化分子基础寡核苷酸序列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被引量:64
2003年
临床工作中发现少部分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c IgG阳性的患者,病毒含量却很高.为此,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对34例此类患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M)的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罗开忠杨旭苏先狮许允李良友
关键词: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
肝癌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1994年
肝细胞癌(HCC,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HBV)与HCC的关系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认为关系密切.自1989年美国Choo发现丙肝病毒(HCV)以来,国内外资料表明HCV感染与HCC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检测了HCC病人血清中抗—HCV和HCV—RNA,并分析其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DV—M)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HCV在HCC发病中的作用.
谢小明苏先狮张铮郑宣鹤杨旭曾晓波陈一德李良友刘国清皮执民黄江生
关键词:肝炎病毒肝癌患者传染科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活性、AL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及ALT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微量滴定法和赖氏法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与ALT水平。结果:重症肝炎患者血清PLA2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度)、慢乙肝(中度)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1)。四型肝炎患者ALT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血清PLA2、ALT水平可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害程度。
肖仁飞刘军麟李祥福李良友苏先狮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PLA2活性ALT水平丙氨酸转氨酶赖氏法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gM抗HBc动态变化及意义
1989年
血清IgM抗HBc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早期出现的抗体应答,是血清传染性和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即使在HBV分子生物学研究十分深入的今天,它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仍不可忽视。对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IgM抗HBc的定量观察,有助于对其预后及转归的判断。国内以往多作定性观察,本文以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动态观察急性乙肝整个病程中IgM抗HBc的P/N值,
郑煜煌李良友曾芝兰
关键词:血清IGMHBC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岛关系被引量:3
1993年
采用 ELISA 法检测了140例肝癌患者的 HBV—M 和抗—HCV(其中38例检测了 HDV—M),并分别与56例非肝病患者和164例肝炎患者比较。结果肝癌病人中有91.2%检出 HBV—M 阳性,32.1%检出抗—HCV 阳性,HDV—M 无阳性检出。在抗—HCV 阳性的肝癌病人中,HBV—M 阳性率达95.6%。经X(?)检验分析,在 HCC 中,HBV—M、抗—HCV 和 HDV—M 的总体率两两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提示 HBV 与 HCC 关系最密切。HCV 次之,而 HDV 关系不明显。HCV 主要与 HBV 以重叠感染方式存在,因而推测 HCV 单独致癌的可能性不太,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协同 HBV 而起促癌作用。
谢小明苏先狮张铮陈一德李良友郑宣鹤刘国清皮执民周健平齐海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