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误诊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浆
  • 1篇血浆T-PA
  • 1篇血清
  • 1篇抑制物
  • 1篇躁狂
  • 1篇躁狂症
  • 1篇溶酶
  • 1篇神经症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庆阳市西峰区...

作者

  • 4篇李振
  • 2篇张素霞
  • 1篇杨玉庆
  • 1篇刘康
  • 1篇郭懿
  • 1篇史洪润
  • 1篇李晨
  • 1篇于磊
  • 1篇何峰

传媒

  • 2篇中华今日医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33在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脑梗死组(n=6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n=30)及正常对照组(n=15)血清中IL-33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荧光定量PCR(qRT-PCR)和ELISA法检测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U937细胞在接受外源性IL-33刺激后,MMP-9和Cox-2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脑梗死组IL-33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均<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血清中IL-33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脑梗死组中,与无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血清中IL-33水平降低(P均<0.01);外源性IL-33刺激可下调外周血单核细胞和U937细胞中M M P-9和Cox-2的表达和分泌量。结论 IL-33可被作为预测脑梗死及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潜在的血清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于磊李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血清
误诊为躁狂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2003年
张素霞郭懿李振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躁狂症误诊
惊恐发作误诊1例
2003年
张素霞李振刘康
关键词:惊恐发作误诊冠心病焦虑性神经症
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血浆t-PA和PAI-1活性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凝溶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病程在一周之内,经脑CT或MR扫描证实的脑出血(19例)、脑梗塞(54例)与对照组(20例)比较分析t-PA、PAI-1活性和t-PA活性比[t-PA/(t-PA+PAI-1)]。结果:CH组以t-PA活性增高明显,t-PA活性比也以CH组为高,明显高于CI组和对照组(P<0.05);CI组以PAI-1活性增高为著,与CH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别(P<0.01)。结论:急性CI者病后以纤溶抑制物活性增强为主,急性CH者则纤溶激活物活性相对增强。凝溶失筏显示CI时血液凝固性增高,反映了血栓进展的原因:而CH者纤溶活性增强则为机体的代偿,以便凝血块溶解,破裂血管修复和血肿吸收。
史洪润杨玉庆李振何峰李伯英李晨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发色底物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