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 作品数:39 被引量:169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对弓形虫感染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寄生虫感染率逐年下降。但由于近年来兴起的宠物热,导致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2]。关于弓形虫病的传播方式,
- 张玉农李国华
- 关键词:弓形虫感染率饮食习惯弓形虫病刚地弓形虫人兽共患
- 山西省2005—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等表现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儿童,为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病原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一般的抗生素敏感,但不断出现耐药株;2011年全国猩红热疫情显著上升,致使猩红热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掌握山西省猩红热流行规律,对山西省2005—2018年猩红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高雪芬李国华樊婷李晓晴高璐刘元
- 关键词:抗生素敏感乙类传染病耐药株咽峡炎猩红热
- 山西省弓形虫人群感染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了解山西省现阶段接触组和对照组弓形虫感染的流行状况,为制订弓形虫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全省10个市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包括接触组(暴露于某种弓形虫感染相关因素,共有9类)和对照组(与接触组在同一地区居住、数量相等)。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血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用EpiData2.3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人群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为12.69%。接触组(去除孕妇)阳性率为16.37%,高于对照组。各类接触组中以动物饲养员、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兽医、肉品加工厂屠宰工人感染率较高。孕妇感染率较低。分布特征接触组以阳泉市感染率(25.69%)最高,对照组以长治市(22.92%)、运城市(20.95%)较高。接触组的其他分布特征:性别分布以男性(14.93%)高于女性(10.97%),年龄分布的总体趋势为随着年龄的增高感染率也渐次增高,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27.27%)最高,农民(15.60%)次之,学生(3.45%)最低。结论山西省接触组和对照组弓形虫总感染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接触组(除去孕妇)高于对照组。接触组中以与动物接触较多的职业人群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率较高。接触组弓形虫感染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存在差别。不同地区人群的感染率差别较大。
- 刘元李国华张玉农梁之斌
- 关键词:弓形虫
- 山西省2009-202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9-2020年山西省手足口病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 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山西省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2009-2020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3 4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7.64/10万(293 477/433 867 454),重症率为5.36/10万(2 326/433 867 454),重症比例为0.79%(2 326/293 477),死亡率为0.015/10万(66/433 867 454),病死率为22.49/10万(66/293 477)。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主要的高发人群为0~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主高峰为6-7月,次高峰为9-11月,高发期为4-11月。实验室共确诊病例13 942例,确诊率为4.75%(13 942/293 477),其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4 438例(35.11%,4 438/293 477),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阳性4 609例(33.06%,4 609/293 47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 895例(31.83%,4 895/293 477)。山西省手足口病存在空间正自相关(Moran's I值介于0.12~0.58,均 P<0.05)即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南部临汾市、运城市和晋东南地区长治市。时空扫描探测到1个一类聚集区和8个二类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 RR=2.65, LLR=22 387.42, P<0.001)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包括1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09年4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 结论:山西省2009-2020年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重点区域为地级市的市中心所在区及与其相邻县(区),应加强对手足口病其他肠道病毒监测及型别区分。
- 任浩刘元王旭春李美晨全帝臣饶华祥罗天娥赵晋芳李国华仇丽霞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 2005年10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2005年10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数据,掌握流感各亚型在山西的流行特征,为科学研判和预测流感整体的流行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05年10月至2019年3月流感样病例报告及病原学监测数据,以每周流感样就诊比(ILI%)和病毒检出阳性数表示流感活动强度,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ILI%及各亚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数随时间变化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0年度流感大流行期间ILI%最高,为13.89%;其他年度最高为4.26%,最低为2.82%;所有型别流感病毒周检出阳性数最高达302例/周,流行最长可持续44周;甲型H1N1、季节性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数分别达159例/周、198例/周和255例/周,流行持续时间最长分别为23周、34周和26周,流行周期分别约为3~4年、4~5年和2年。结论流感在山西呈冬季单峰流行特点,在单一流行季节内多以2种或3种亚型病毒混合流行,了解不同亚型独立的流行周期和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分析预测年度流感整体流行趋势提供依据。
- 梁红梅李国华高雪芬李晓清高璐
- 关键词:流行病学监测传染病
- 2008—2016年山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效果评价被引量:5
- 2018年
- 为提高早期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能力,2008年4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传染病自动预警(时间/时空模型)系统的工作,该系统实现了以现有历史数据为基础的传染病自动预警能力[1,2]。本文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6年山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的运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预警效果提供依据。
- 李晓清高雪芬樊婷李国华王春蒲
- 关键词:传染病暴发疫情预警信号
- 苦荞降糖胶囊的致突变性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研究苦荞降糖胶囊的致突变性。方法分别采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的遗传损伤进行检测。结果该胶囊在0.1、0.5、1.0、2.0和5.0mg/皿的剂量下对TA97、TA98、TA100和TA102四株试验菌株均未引起自发回变菌落数增加;在1250和5000mg/kg体重剂量下均未引起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小鼠精子畸形率升高(字2检验,P>0.05)。结论该胶囊在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均不具有致突变性。
- 李国华席小平边林秀
- 关键词:微核精子畸形致突变性
- 山西省2005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李国华高雪芬张秋香左素俊郝瑞娥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奈瑟菌高危人群
- 山西省吕梁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对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进行莱姆病传播媒介调查,明确是否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2015年采用布旗法在方山县南阳沟林场捕蜱,鉴定后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共采蜱约300只,包括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边缘革蜱,其中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从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分离出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鉴定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结论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加强对当地人群、媒介及宿主的调查,为防控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
- 侯学霞张琳李国华郝琴
- 关键词:莱姆病媒介自然疫源地
- 山西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接触史和传播链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传播过程 ,分析其接触史以及可能导致个别 SARS病例接触史不详的原因 ,对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做出评估。方法 SARS病例个案调查与接触史专题调查相结合 ,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结果 4 4 8例 SARS病例中 ,有明确接触史者 4 11人 ,占 91.7% ,发现传播链 31条 ,涉及 2 0 8人 ,占有接触史总数的 5 0 .6 %。续发病例最多四代 ,以二代为多 ,占 6 8.8%。结论 引起医院传播和家庭聚集性暴发案例 ,虽然与超级传播者或“毒王”有关 ,但用对其传染性认识不足 ,就诊环境设置不合理 ,污染严重 ,个体防护不当解释更为科学、客观。传播链研究不仅可用于 SARS潜伏期的计算 ,而且还可作为评价 SARS防控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 梅志强关联欣李国华赵亮怀闫昌福马麟张秋香邓晓为
-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接触史传播链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