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兴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颈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性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 2篇疗效
  • 2篇脑梗
  • 2篇颈动脉夹层
  • 2篇抗凝
  • 2篇抗血小板
  • 2篇夹层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动脉粥样斑块

机构

  • 10篇顺德第一人民...

作者

  • 10篇李国兴
  • 6篇黎宏庄
  • 5篇梁艳玲
  • 3篇黄美媚
  • 3篇游文霞
  • 2篇黎泳欣
  • 1篇关纪红
  • 1篇杨少民
  • 1篇欧阳基鹏
  • 1篇陈巧平
  • 1篇侯蕴祈
  • 1篇卢莘生
  • 1篇钟剑萍
  • 1篇梁勇前

传媒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夹层抗血小板与抗凝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CAD)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分析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10年7月份至2014年6月份诊治的29位颈动脉夹层病例,分别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21例患者...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颈动脉夹层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人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关键词:颈动脉夹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75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37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进行常规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血脂测定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分别为(4.35±0.54)mmol/L、(1.35±0.64)mmol/L、(2.72±0.54)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彩超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斑块数量、面积与颈动脉中层厚度分别为:(1.50±0.02)mm,(16.98±4.15)mm与(1.18±0.34)mm,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均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IL-6、MMP-3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易损斑块组IL-6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MMP-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斑块数量与面积、颈动脉中层厚度及炎性因子水平,具有稳定或逆转斑块的作用。
李国兴
关键词:降脂治疗脑梗塞颈动脉粥样斑块
235例脑小血管病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疾病(CSVD)与抑郁症之间关系.方法 将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患者共235例.我们在随访过程中将患者是否发生抑郁进行分组,统计基线人口数据,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功...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血清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癫痫发作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与癫痫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确诊的癫痫患者65例,其中原发性48例,继发性17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as法检测不同发作类型、不同性别、不同病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TNF-a的变化水平。结果:癫痫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程〉10年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呈高水平,明显高于病程〈5年组和5~10年组,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其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和8.22,P〈0.05),但癫痫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水平均与患者性别、类型(原发性、继发性)及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等无关(P〉0.05)。结论:癫痫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NF-a水平明显升高,表明癫痫患者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系统介导免疫异常而引起癫痫发病,且随着病程延长呈升高趋势。
李国兴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癫痫病程
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对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对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42例和度洛西汀组38例,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抗抑郁疗效,HAMD睡眠障碍因子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睡眠改善效果,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2种药物的抗抑郁疗效相仿。度洛西汀组治疗后1、2周未HAMD睡眠障碍因子和PSQI评分低于艾司西酞普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症总体疗效与度洛西汀相当,但治疗早期度洛西汀对患者主观睡眠的改善优于艾司西酞普兰。
陈巧平卢莘生汪丽莎黎宏庄梁勇前侯蕴祈李国兴关纪红吴劲东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抑郁症主观睡眠质量
Solitaire^(TM)AB取栓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比较静脉尿激酶溶栓与SolitaireTMAB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行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6例和血管内治疗组24例。静脉溶栓组患者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组患者给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血管内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79.2%(19/24),其中大脑中动脉再通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再通2例,基底动脉再通5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3例。静脉溶栓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30.8%(8/26),其中大脑中动脉再通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再通1例,基底动脉再通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2例。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2.46±1.29)分vs(2.92±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64,P=0.019);血管内治疗组与静脉溶栓组轻度残疾患者比率即mRS≤2分比较[54.2%(13/24)vs 38.5%(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266)。3个月后血管治疗组与静脉溶栓组MMSE评分比较[(24±3)分vs(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26)。结论血管内治疗,尤其是使用SolitaireTMAB支架取栓可以提高颅内血管闭塞再通率,并可改善临床预后。
黎宏庄游文霞李国兴
关键词:血管闭塞性疾病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4例疗效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痛25 mg/次,3次/d,加上维生素B1210 m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普瑞巴林150 mg/d起,逐渐加量治疗,疗程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服药1、2、3、4周疼痛程度,按照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分数评定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2、3、4周视觉模拟评分均降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黄美媚李国兴钟剑萍梁艳玲黎泳欣
关键词:普瑞巴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一般资料的记录,确定CMB的部位、数目,随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缺血性卒中指南进行处理及治疗,对出现出血性转化(HT)的患者及无出现脑梗死后HT的患者均进行CMB的统计,明确脑内微出血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性。结果在有出血转化组(HT组)中有24例(35.3%)通过磁共振检查到有脑内微出血出现,无出血转化组(无HT组)仅有16例(12.1%),两组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IMBs出现平均数目较无HT组高,HT组患者转化HT组并发症比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转组患者脑内微出血检出率较无出血转化组高,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内微出血呈正相关,考虑脑内微出血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情况的预测因素之一。
黄美媚李国兴黎宏庄欧阳基鹏梁艳玲游文霞杨少民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脑内微出血
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 d以内)的住院患者210例,均在入院次晨抽血,检查血清白蛋白水平,在入院、出院进行NIHSS评分,在入院、出院、发病后3个月、6个月进行BI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作为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指标,同时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评分,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 2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3例(15.7%)患者进院时发现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组的患者,入院、出院时,NIHSS高于正常组,BI低于正常组,发病后3、6个月BI都低于正常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差,生活能力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黄美媚李国兴游文霞黎泳欣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清白蛋白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