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蓓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早幼粒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ΓΔT细胞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酪氨酸
  • 1篇蛋白酪氨酸激...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分子
  • 1篇形态学
  • 1篇印迹
  • 1篇印迹法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机构

  • 5篇泰山医学院附...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泰市人民医...
  • 1篇泰山护理职业...
  • 1篇泰安市第一人...
  • 1篇泰安市中医医...
  • 1篇泰安市肿瘤医...

作者

  • 5篇王克强
  • 5篇朱蓓
  • 3篇韩国新
  • 2篇李雁
  • 2篇侯彦强
  • 2篇晋红梅
  • 2篇朱莉
  • 1篇段衍超
  • 1篇亓云法
  • 1篇刘振中
  • 1篇东野圣伊
  • 1篇陈岱韻
  • 1篇姜倩
  • 1篇王晓红
  • 1篇王静
  • 1篇赵辉

传媒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再次刺激其活化的T细胞对诱导γδT细胞CD69分子再次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观察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再刺激Mtb-Ag活化的T细胞(Mtb-AT细胞)诱导γδT细胞CD69分子的再表达的情况.方法 分离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Mtb-Ag刺激PBMC,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通过CD3PE/CD69FITC、γδPE/CD69FITC细胞双染检测γδT细胞0、6、12、24、48和72 h CD69分子的表达情况.PBMC经Mtb-Ag刺激活化扩增培养至10 d后再次加入Mtb-Ag,经培养0、6、12、24、48和72 h后收集细胞,再次检测CD69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培养0、6、12、24、48和72 h后,Mtb-Ag初次刺激γδT细胞后CD69分子的表达分别为0.91%、15.1%、35.2%、75.2%、59.4%和50%.再次刺激培养0、6、12、24、48和72 h后,γδT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分别为1.7%、72.3%、73.5%、50.3%、45.6%、41.7%.结论Mtb-Ag初次刺激γδT细胞表达CD69分子约在24 h达高峰,随后快速下降;Mtb-Ag再次刺激Mtb-AT细胞诱导γδT细胞CD69分子的再表达,6h时CD69分子达高峰,可维持到12 h.这为寻求γδT细胞迅速活化、CD69分子的迅速表达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王克强侯彦强王晓红姜倩晋红梅朱莉朱蓓韩国新
关键词:ΓΔT细胞
γδT细胞的扩增及其信号转导分子ζ链相关蛋白-70的免疫印迹检测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 检测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ζ链相关蛋白-70 (ZAP-70)的表达.方法 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常规分离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刺激PBMC增殖培养,10d后收集细胞,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法分离获取高纯度的γδT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γδT细胞内的ZAP-70分子.结果 新鲜分离的PBMC中γδT细胞的比例仅为4.9%,Mtb-Ag刺激培养10d后升为69.2%,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后达99.3%.免疫印迹显示检测到γδT细胞内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的ZAP-70分子的表达.结论 ZAP-70分子在活化增殖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内高表达.
王克强侯彦强朱蓓李雁陈岱韻韩国新
关键词:ΓΔT细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hypergranular promeylocytic leukemia, M3 )细胞形态学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80—01-06—2013-03—31泰安市不同医院检验科208例确诊为M3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粗颗粒型早幼粒细胞百分率进行分型,规定粗颗粒型早幼粒细胞〉70%为M3a(粗颗粒型);〉30%~70%为Msb(混合颗粒型);≤30%为M3c(细颗粒型)。分析各亚型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结果:M3a88例(42.31%),M3b63例(30.29%),M3c57例(27.40%),3种亚型的发生率M3a〉M3b〉M3c。M3a男性明显多于女性,M3b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3c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分布M3a〈M3b〈M3c;初诊时发热症状M3b48例(76.19%),M3。44例(50.00%),M3c16例(2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情况M3a5例(73.86%),M3b36例(57.14%),M3c24例(4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1例(23.86%)M3a和16例(25.40%)M3b患者胸骨压痛明显,M3c未见。37例(42.06%)M3a患者有肝肿大,M3b与M3c未见;淋巴结肿大M3b24例(38.10%),M3a21例(23.86%),M3c未见。Hb、RBC、BPC和WBC均值M3a〈M3b〈M3c;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的数值M3c〉M3a〉M3b;骨髓中粒红比值、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粗颗粒型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均M3a〉M3b〉M3c;Auer小体的发生M3b多见,M3c较少见,M3a不易见。结论:细胞形态学分型标准解决了M3因粗、细颗粒混杂而造成的分型困难,有利于今后以同一分型标准进行诊断与学术交流。
王克强亓云法王静亓贯和苑振新赵辉晋红梅朱莉朱蓓
关键词:细胞形态学
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t(15;17)染色体易位及形成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ML-RARa)融合基因情况。方法APL患者55例萁中粗颗粒型(M_(3a))23例,混合颗粒型(M_(3b))17例,细颗粒型(M_(3c))15例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观察其t(15;17)易位情况;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亚型的APL患者染色体易位t(15;17)及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_(3a)、M_(3b)、M_(3c)三种亚型的t(15;17)染色体易位阳性率:M_(3a)为82.61%(19/23),M_(3b)为82.35%(14/17),M_(3c)为80.00%(12/15),三种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6,P>0.05)。三种亚型的PML-RARa阳性率:M_(3a)为95.65%(22/23),M_(3b)为94.12%(16/17),M_(3c)为100.00%(15/15),三种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4,P>0.05)。APL患者FISH检测PML-RARa阳性率为96.36%(53/55),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t(15;17)易位检出率81.82%(45/55),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340,P<0.05)。结论M_(3a)、M_(3b)、M_(3c)三种亚型中t(15;17)染色体易位及形成的PML-RARa融合基因无显著性差异;FISH检测技术敏感度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朱蓓段衍超王克强
c-myc基因表达与胃癌病理进展无关(英文)
2013年
目的癌基因c-myc在许多肿瘤中都起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胃癌组织中c-myc癌基因表达与胃癌主要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myc基因的扩增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分化、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81例胃癌标本中,c-myc基因扩增者有55例(67.9%)。c-myc基因扩增率在肠型胃癌是72.7%(24/33),弥漫型胃癌是64.6%(31/48)(P>0.05);在高分化肿瘤中占74.3%(36/35),低分化肿瘤中占63.0%(29/46)(P>0.05);在肿瘤浸润浅肌层者占81.8%(9/11),浸润深肌层者占65.7%(46/70)(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占66.7%(38/57),无淋巴结转移者占70.8%(17/24)(P>0.05)。结论 c-myc基因扩增可能是表示胃癌增生程度的独立指标,是晚期胃癌中常见的癌基因改变。
王克强朱蓓韩国新刘振中东野圣伊李雁
关键词:胃癌C-MYC基因原位杂交临床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