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双一

作品数:138 被引量:239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3篇文学
  • 8篇政治法律
  • 6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4篇社会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1篇文学
  • 17篇文化
  • 14篇小说
  • 12篇台湾文学
  • 12篇民族
  • 10篇新文学
  • 10篇台湾文坛
  • 10篇文坛
  • 9篇主义
  • 8篇殖民
  • 8篇两岸
  • 8篇保钓
  • 7篇学史
  • 7篇日据时期
  • 7篇文学史
  • 7篇文学研究
  • 7篇光复
  • 7篇保钓运动
  • 5篇台独
  • 5篇台湾社会

机构

  • 134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建社会科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台湾淡江大学
  • 1篇985工程二...

作者

  • 134篇朱双一
  • 5篇周之涵
  • 2篇张晓婉
  • 2篇刘登翰
  • 1篇余巧英
  • 1篇王列耀
  • 1篇程晓飞
  • 1篇倪思然
  • 1篇戴冠青
  • 1篇马相武
  • 1篇陈美霞
  • 1篇肖魁伟
  • 1篇李诠林
  • 1篇刘建华
  • 1篇喻大翔
  • 1篇刘小新
  • 1篇施淑
  • 1篇蔡志诚
  • 1篇朱立立
  • 1篇刘红

传媒

  • 33篇台湾研究集刊
  • 14篇世界华文文学...
  • 10篇福建论坛(人...
  • 10篇台湾研究
  • 9篇华文文学
  • 8篇厦门大学学报...
  • 6篇东南学术
  • 4篇华侨大学学报...
  • 3篇南方文坛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叙情到感悟:詹澈诗艺的演变被引量:2
2006年
詹澈前期多写叙事性长诗,以台湾本省籍农民、外省籍老兵、原住民为主要刻画对象,呈现一幅各族群民众融洽互爱、共生共存的图景。其于叙事中包含较多抒情成分的“叙情”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诗学渊源。近期创作则更多转向“感悟”,而“感悟”也正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的“分析”的最具独创意义的艺术手段。诗人以台湾东海岸奇特的草木鸟兽和山岩海礁为重要描写对象,通过移植生命于物象和时空伸缩,追溯亿万年前的悠渺时代或海升陆沉、板块碰撞等巨大空间运动,表达对大至宇宙天地,小至庶民生活的诸多问题的关注和感悟,特别是对原住民文化和生命情态有着深切感受和把握。詹澈诗作堪称中国新诗发展富有个性的作品。
朱双一
关键词:詹澈
从文风差异谈海峡两岸台湾文学研究界的取长补短
1998年
朱双一
关键词:台湾文学研究文学史台湾学者文学批评艺术分析文风
1946~1949年新加坡《南侨日报》的台湾书写
2004年
乙未割台之后,海峡两岸之间的声息来往并未断绝,但由于祖国大陆自身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有一段时间对于台湾的关注、报导偏少,致使大陆民众对于台湾情况了解不多,包括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等,对此都曾有过深深的叹喟。但到了二战末期,战争形势以及台湾回归的大势已经明朗,祖国大陆掀起了关注台湾、了解台湾的热潮,并在台湾光复初期达到顶点。除了大量的《台湾要览》、
朱双一
关键词:民众战争二战
辩证法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姚一苇戏剧理论创作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辩证法思想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投影于姚一苇戏剧理论和创作中,形成他不仅从正面和表面,也从反面和内里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由此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意蕴和对人性真相的了解与揭示。辩证法使姚一苇充分把握戏剧冲突的要理,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呈现"人"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剧中出现大量幻梦、失忆、痴呆等情景,但未必与"性"相关,而是以真、善、美追求作为解决心理障碍的方式,显示所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及对它的超越。
朱双一
关键词:姚一苇辩证法精神分析心理学戏剧冲突
走向多样化格局的澳门小说创作被引量:2
2001年
为数不多的澳门作家和作品,却呈现了比较丰富的创作样貌。首先,澳门小说呈现了澳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其次,在这多元景观中,仍有个主导的品格──保守温和、宽厚包容。部分资深作家近年来不断力求创新,促进了澳门小说创作的多样化。新锐作者在题材和技巧方面的诸多新尝试,最终构成澳门小说的多样化格局。
朱双一
“台湾文学史”书写的两岸互看——从“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谈起被引量:2
2018年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朱双一何随贤
关键词:台湾文学史
台湾新文学民俗描写中的“传统”与“现代”被引量:1
2002年
台湾新文学自 2 0世纪 2 0年代诞生以来 ,曾有三次民俗描写的高潮。一是 2 0至 30年代 ,主要对封建迷信、奢靡好斗、欺压妇女等丑陋习俗加以揭露和批判。这主要是五四“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所致。二是抗战爆发至 194 5年 ,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 ,台湾作家对于民俗的描写成为保存汉民族文化的曲折手段。三是 1970年代以降社会转型过程中 ,民俗描写的主题聚焦于“传统”和“摩登”价值的摩擦和碰撞 ,表现出理智和感情上的两难。当“现代”的某些弊端日渐显露时 ,传统民俗的正人心、淳风气的意义 ,也日益凸显。
朱双一
关键词:台湾新文学民俗描写乡土文学现代文学研究
世纪末浪潮——近十年台湾文学走向
1999年
朱双一
关键词:台湾文学台湾文坛第三世界文学都市文学本土意识
佛教禅理文学与闽台佛教传统被引量:2
2005年
闽台佛教的常俗化特点和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投影。五四新文学作家许地山强调宗教与凡人现世人生的密切关联,在其创作中常将佛学义理与亲情观念相融合。近20多年来格外兴盛的台湾佛教禅理文学,则较多地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说明和阐释佛理禅学,包括“平常心是道”的道理。台湾禅理散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一是“有情”,不避讳大声说出“我爱”;二是将佛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从日常生活中体悟禅理;三是涵育“藻雪精神”,以此作为疗治工商社会精神病症的良方。
朱双一
关键词:平常心是道
魏清德岛外纪游作品刍论——以对东亚各地文明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日据时期长期在日人报刊任职的魏清德前往闽粤、日本、"满鲜"等地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各地文明状态的观察和思考,而非一般的观景揽胜。旅行闽粤时,他发现该地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证明所谓殖民统治带给殖民地现代化的说法并不真确。在日本,他看到现代化盛景下其实也有贫富悬隔、欠缺公平等弊端;到了战争后期,他益发感受到日本穷兵黩武的错误,修正了对日、中两国国民性优劣的认知,试图用汉学汉文来维系汉民族命脉于不坠,在其亲日的外表下,仍透露出未曾泯灭的汉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情怀。
朱双一
关键词:民族认同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