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先林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职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原发性
  • 3篇血压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疗效
  • 3篇抗菌
  • 3篇高血压
  • 2篇药物
  • 2篇药学
  • 2篇氢氯噻嗪
  • 2篇噻嗪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氯噻嗪
  • 2篇菌药
  • 2篇抗菌药
  • 2篇抗菌药物
  • 1篇丹酚酸
  • 1篇丹酚酸B
  • 1篇性味
  • 1篇性味功效
  • 1篇血脂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职工...
  • 5篇江苏大学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中医研究...
  • 1篇江苏中兴药业...

作者

  • 12篇朱先林
  • 4篇蒋维
  • 3篇丁建萍
  • 3篇欧阳臻
  • 2篇袁国跃
  • 1篇王笑娜
  • 1篇赵明
  • 1篇庄若
  • 1篇王东
  • 1篇魏渊
  • 1篇丁建萍
  • 1篇杨翠云
  • 1篇蔡建明
  • 1篇张燕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中成药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卡素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美卡素(替米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患者每日服用80mg美卡素及12.5mg氢氯噻嗪,对照组35例,患者每日服用美卡素80mg,试验共8周。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压均有下降,但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显著,总有效率达9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间血糖、血脂、尿酸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美卡素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殷小康朱先林
关键词:高血压氢氯噻嗪
临床药师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药学监护
2018年
目的科学合理地应用调节血脂药,探讨对血脂异常患者药学监护的效果。方法选择内科门诊高脂血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监护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监护组由临床药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药学监护,对照组则不接受相关干预。比较两组监护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事件(ADE)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与监护前比较,经监护两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DE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监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P<0.05),且监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监护对于血脂代谢的控制有一定效果。
朱先林
关键词:血脂异常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蒙诺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蒙诺(福辛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患者,每日服用蒙诺10mg及氢氯噻嗪12.5mg;对照组35例患者,每日服用蒙诺10mg,疗程8周。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压均有下降,但实验组疗效更显著,总有效率达9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间血糖、血脂、尿酸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蒙诺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蒋维袁国跃朱先林丁建萍
关键词:高血压氢氯噻嗪
电话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电话健康教育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电话健康教育干预组44例。干预组给予糖尿病电话健康教育3个月,3月后比较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人满意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电话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HbA1c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干预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话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改善血糖,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护的满意率。
蒋维朱先林袁国跃庄若王东丁建萍
关键词: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卫生教育
HPLC法同时测定参梅养胃颗粒中4种成分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参梅养胃颗粒(北沙参、山楂、乌梅等)中4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9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Kromasil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17%磷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32 nm;柱温30℃。结果芍药苷、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酸铵分别在2.76~44.08μg/m L(R^2=0.999 7)、0.45~7.25μg/m L(R^2=0.999 8)、1.87~29.86μg/m L(R^2=0.999 3)、0.82~13.09μg/m L(R^2=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102.58%、100.45%、100.65%、102.28%。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梅养胃颗粒的质量控制。
蔡建明欧阳臻赵明张燕朱先林邓廷丽
关键词:芍药苷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酸铵HPLC
肠胃康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肠胃康与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以期在临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将96例急性腹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胃康组52例,给予肠胃康口服,740mg,Tid,共5d;诺氟沙星组44例,给予诺氟沙星口服,300mg,Tid,共5d。结果肠胃康组有效率为92.3%,诺氟沙星组93.17%,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胃康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腹泻。
朱先林蒋维丁建萍
关键词:肠胃康诺氟沙星腹泻急性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75例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氟喹诺酮类(fluroqunlones)药物是新一代全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种:环丙沙星(CPFX)、诺氟沙星(NFLX)、依诺沙星(ENX)、培氟沙星(PFLX)、氧氟沙星(OFLX)、氟罗沙星(FLOX),其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细菌性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据统计,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医院用量上已排第2位,
朱先林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广谱抗菌药细菌性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基于处方审核的抗菌药物应用药学干预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状况,通过处方审核实行药学干预,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逐渐规范,保障用药安全合理。方法:对我院2017年门诊处方调配中的抗生素处方进行药学干预,收集抗菌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药师的处方审核干预,2017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不合理处方数明显下降。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2017年通过抗菌药物整治AUD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需加强监督管理。
朱先林
关键词: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处方审核药学干预
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菌能力,并以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与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纯品胡薄荷酮和L-薄荷醇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纯品香芹酮和L-薄荷酮;胡薄荷酮型和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显著优于香芹酮型和L-薄荷酮型,且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与其纯品之间无显著差异,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抑菌圈直径(DIZ)最大,为22.75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最小,分别为0.16 mg/mL和0.31 mg/mL。纯品香芹酮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他3种纯品;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3种化学型,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小,分别为3.10 mg/mL和4.78 mg/mL。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与其成分种类和含量有关,该研究可为薄荷品种选育和薄荷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杨翠云安馨万晶琼郑甜碧鲍丙浩魏渊朱先林欧阳臻
关键词: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
桑白皮的本草考证被引量:2
2021年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a L.。其产地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而变迁,南北朝时为四川,从宋朝起产地扩大,清朝时江浙地区生长最多,现代以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为主产区,以安徽亳州为道地产区。品质与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上述结论为桑白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本草文献依据。
成胜荣欧阳臻詹志来杜文敏廖天月郑甜碧朱先林
关键词:桑白皮本草考证基原性味功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