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芸卿

作品数:26 被引量:27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城市
  • 4篇社会
  • 4篇公共
  • 3篇诉讼
  • 3篇文化再生产
  • 3篇公共文化
  • 3篇拆迁
  • 3篇拆迁居民
  • 2篇行政
  • 2篇行政诉讼
  • 2篇养育
  • 2篇育儿
  • 2篇市场化
  • 2篇女性
  • 2篇主体性
  • 2篇活化
  • 2篇抚育
  • 2篇80后
  • 2篇场化
  • 2篇城市更新

机构

  • 19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21篇施芸卿

传媒

  • 3篇社会学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半月谈
  • 1篇社会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党的生活(江...
  • 1篇学术动态(北...
  • 1篇中国发展观察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文化纵横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共同育儿为业:跨越儿童抚育的家庭边界——以一个城市社区的“抱团养娃”实践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聚焦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抱团养娃"实践,深入探讨在抚育职责被"家庭化"的当下,抚育实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跨越"家庭"的边界。以社区共育为基点,妈妈们的努力既从私人层面上为在陌生城市中资源不足的小家庭找到更多社会支持,又在公共层面上带动孩子们以温度和情感重塑社区认同、黏合社会转型带来的制度缝隙,体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与支持力量。"以共同育儿为业"背后,是女性试图在既有的结构约束下找到被私人化的抚育照料重担与公共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共育支持网络的形成、共育友好空间的营造、亲子活动内容的生产和共育文化的建构四个方面。这为思考如何将"社会"重新带回抚育实践中提供了想象,也拓宽了对女性主体性的理解。
施芸卿
关键词:社会再生产
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 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被引量:24
2019年
城市更新中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使基层政府产生制度硬化的需求,但持续的高压体制又使其延续制度弹性的逻辑,两者间张力凸显,构成当前的治理困境。本文通过对一个试点项目中制度硬化实践的观察提出核心问题:权力运作空间如何在日益增强的规范性约束下得以再生产。本案例中,制度硬化被拆分为"结果硬化"和"过程硬化"两部分,前者标识着鲜明的刚性边界,后者则暗中预留出弹性空间。通过外部条件硬化、让步规则硬化、加压底线硬化这三重机制,基层政府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由表及里地拓展了硬化原则背后的边界,使权力运作空间以一种更为正式化、制度化、组织化的形式不断生产出来,展现出更深层、隐秘的治理技术及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形塑过程。
施芸卿
关键词:城市更新
80后知识精英:多元分割与动态流变被引量:3
2012年
中国特定的转型背景从80后的代际共性和代内分化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的是动态的社会变迁和静态的社会结构在具体型塑一代人时的张力,构成80后研究的现实意义。结合动态社会变迁的背景,作为静态社会结构的直接体现的先赋因素,它的分化机制体现在两个层面:代内分化与代际分化。本文基于6所985高校(精英大学)80后大学生数据,以先赋性/获致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视角,考察中国80后知识精英内部的多元分割状况及其可能的动态流变趋势,发现:1)对同一代人而言,先赋因素的代内分化模式在个人生命历程的不同时点上不同。2)对不同代人而言,先赋因素的代际分化模式要结合社会变迁的背景考虑,折射出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
施芸卿
关键词:80后
草根国家的四张面孔——以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以"草根国家"为研究视角,着眼于街道一级的城市基层政府,以其推行一项重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时直面被搬迁居民,为推动项目签约所进行的治理实践为分析对象,展现了草根国家在与社会交织博弈时的灵活性与多面性。通过对街道工作人员在"公仆"、"亲人"、"中人"、"执法者"几种不同角色之间游刃有余的"变脸"的描述和阐释,本文将国家在横切面上打开,丰富了对"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的反思;同时,也将国家治理研究重新拉回"人"的层面,展现了更为精细化的治理技术,突出了草根国家因其所处的独特结构位置而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治理资源。
施芸卿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被引量:76
2007年
本文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及公民权和公民的勇气三条理论脉络出发,探讨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都市运动的一个关键个案。围绕该集团诉讼为何在党政权力最为集中的B市出现及其出现后如何建构所需的机会空间进行自我再生产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B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特殊权力结构,是营造机会空间的一个潜在资源,而9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则为其提供了初始动因;其次,这些客观机会结构只有经由行动者的积极建构,才能成为维权运动真正可以利用的机会空间;最后,行动者的积极建构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争取、“生活智慧”的积累,以及“以法维权”的策略建构等三个方面。
施芸卿
关键词:主体性
抗争空间的营造 ——以B市被拆迁居民万人诉讼为例
本文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公民资格和公民的勇气这三条理论脉络出发,对当前社会转型期都市运动一个关键个案——B市被拆迁居民万人诉讼,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篇以看似刚性的居住空间在实践中被扩张和营造作引,...
施芸卿
关键词:主体性
文献传递
数字不平等的再生产——以大学生网络使用为例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中国社科院"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调查"12所高校的数据,从数字资源、数字生活方式以及数字自主性这三个维度,对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中的数字不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中存在着数字不平等的多级阶梯,体现出技术普及的动态过程中遭遇到的社会边界。在阶层及外部资源上占有优势的群体,能更多地占据多样化的数字资源,更深入地融入数字生活以及有更大的自由获取信息,现实中的不平等正在数字空间中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研究还注意到了使用者们面对这种不平等做出的一些努力,他们有意识地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增强个人人力资本和表达能力的工具,以期待对个人境遇有所改善。
施芸卿
关键词:数字资源数字不平等大学生
城市是个“生态体”,治理要有整体观
2017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小城市及城市群高速发展,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生活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巨大人口压力、高强度公共服务责任、多元化社区形态,衍生出复杂的城市问题,有效治理难度极大。
施芸卿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整体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社会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路径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一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难题,而新形势下历史街区保护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实现融合社会、文化、经济和物质空间目标为一体的全面复兴。这一综合目标的持续推进,亟待政府思路的转变。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近年来的有机更新实践为例,总结其全面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的有效路径。
施芸卿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城市建设和管理
老城复兴中“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
2023年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
施芸卿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再生产人文转向公共社会转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