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患儿
  • 2篇儿童
  • 2篇CT表现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CT
  • 1篇动力学检查
  • 1篇胸部
  • 1篇氧化钙
  • 1篇氧化硅
  • 1篇氧自由基
  • 1篇用药
  • 1篇用药监测
  • 1篇脂肪瘤
  • 1篇肾母细胞
  • 1篇肾母细胞瘤
  • 1篇髓脂肪瘤
  • 1篇胎儿
  • 1篇尿流动力学
  • 1篇尿流动力学检...
  • 1篇肿瘤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徐蕾
  • 4篇李惠民
  • 2篇蔡静
  • 1篇汪登斌
  • 1篇康健
  • 1篇马婧
  • 1篇尹秋凤
  • 1篇张颖
  • 1篇李平
  • 1篇马杰
  • 1篇刘强
  • 1篇孟忻亭
  • 1篇齐隽
  • 1篇徐蕾
  • 1篇程爱兰
  • 1篇刘明
  • 1篇金彪
  • 1篇杨宇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抗癌协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表现
徐蕾李惠民
肾母细胞瘤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择2001 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肾母细胞瘤患儿37例,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例患儿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未发生并发症。【...
徐蕾
文献传递
一种肿瘤微环境双重响应的介孔氧化硅基活性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孔氧化硅基活性氧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将过氧化钙负载于被覆聚丙烯酸的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中获得目标介孔氧化硅基活性氧材料。该介孔氧化硅基活性氧材料,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好,药物装载量大,可控...
刘强邢宇彤吴迪徐蕾康健齐隽
文献传递
囊腔性肺癌的超高分辨率CT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一般认为,影像学上囊腔性肺癌定义为病灶内有明显类圆形或不规则含气囊腔的肺癌,囊常常有壁,与空泡不同,后者一般来说无壁。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囊腔性肺癌的超高分辨率CT特征,以期准确判断肿瘤侵袭性。方法:62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囊腔性肺癌纳入研究,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30-73岁(中位年龄61岁)。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调整体位使病灶位于体轴重力线上,1024矩阵扫描,高对比分辨率算法及迭代算法重建。在多平面重组三维正交图像的肺结节最大截面上完成分析,根据病变的非囊性成分分为磨玻璃和实性囊腔性肺癌2组。结果:磨玻璃组55个(88.7%),包括49例侵袭性病变和6例侵袭前病变,实性组7个(11.3%),包括4例腺癌、2例鳞癌和1例大细胞癌。对于磨玻璃组,病灶最大径、囊腔最大径、囊腔数目(单囊或多囊)、最大囊壁厚度对确定肿瘤有无侵袭性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多囊性是判断病变侵袭性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13.5mm诊断侵袭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83.3%。结论:对于磨玻璃囊腔性肺癌,病灶最大径、囊腔最大径、多囊和最大囊壁厚度对提示肿瘤侵袭性有价值,其中病灶最大径、多囊是判断肿瘤侵袭性的独立预测因子,病灶最大径大于13.5mm提示肿瘤为侵袭性。
刘富富李惠民任华程爱兰徐蕾蔡静
儿童胸部CT检查极限低剂量的可行性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 以Philips iCT扫描仪为例,探讨机器极限低剂量进行儿童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建议胸部CT扫描的连续28例儿童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8个月。采用Philips iCT 25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极限低剂量扫描方案扫描:80 kV,10 mAs,0.625 mm×128,螺距1。首先用迭代重建(iDose4 4)、分别以肺算法和标准算法获得肺算法组和标准算法组两组4 mm层厚图像,再回顾性重建层厚0.67 mm图像(iDose4 4,Smooth A),转换为4 mm层厚图像(图像转换组)并重组出气道冠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和容积成像图像。3组横断面图像在同一肺窗条件下进行噪声测量(SD值)和主观评价(5分制)。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肺算法组、标准算法组和图像转换组的SD值分别为26.7±7.6、15.1±5.5和16.7±4.9,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6,P〈0.05),肺算法组噪声高于标准算法组和图像转换组(均数差分别为11.6和9.6,P〈0.05),标准算法组与图像转换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3组图像均完全达到诊断水平。冠状面MPR和容积图像帮助更好地阅读横断面图像。平均DLP和E分别为(8.65±2.97)mGy·cm和(0.21±0.10)mSv,最低分别至4.40 mGy·cm和0.08 mSv。结论 以Philips iCT扫描仪为例,机器极限低剂量应用于儿童胸部CT扫描完全可行,充分利用迭代重建算法和图像转换可保障图像质量,结合三维重组可更好地进行胸部影像诊断。
徐蕾李惠民程爱兰蔡静
关键词:低剂量CT胸部
产前MRI预测先天性膈疝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
2023年
目的观察产前MRI预测先天性膈疝(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胎经产前超声及MRI诊断CDH胎儿(CDH组)及同期55胎孕周与CDH组匹配、经产前超声排除膈疝及其他消化系统畸形胎儿(非CDH组),记录妊娠结局及出生后治疗情况,根据出生并接受治疗后是否存活将CDH组分为存活亚组及死亡亚组;比较组间预估肺体积比(PPLV)和理想肺体积比,以及CDH组内亚组间胎儿一般资料和产前MRI所见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PLV预测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的效能。结果组间不同孕周胎儿PPL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理想肺体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DH组出生后41例接受治疗后存活、14例死亡,亚组间分娩时孕周、出生后住院时间及产前MRI是否显示疝囊、肝脏疝入与否、双肺体积及PPL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娩时孕周和PPLV均为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PPLV预测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的AUC为0.964。结论产前MRI可有效预测CDH胎儿出生并接受治疗后转归。
池润民徐蕾尹秋凤刘明汪登斌
关键词:横膈胎儿磁共振成像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脂肪瘤患儿中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脂肪瘤患儿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2010—2011年间16例脊髓脂肪瘤初次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术前及术后半年的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影像学表现、术中分型及松解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各型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根据术中栓系松解程度分为可完全松解型(A组,10例)及不可完全松解型脊髓脂肪瘤(B组,6例)。术前无明显排尿功能异常者3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流动力学结果异常。术后半年进行再评估时发现所有患儿经手术治疗后均基本能保持原有神经功能,其中临床症状改善率达43.8%(A组6例,B组1例),加重25.0%(A组1例,B组3例)。尿流动力学结果改善率62.5%(A组7例,B组3例),加重率25.0%(A组1例,B组3例)。结论脊髓脂肪瘤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于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期膀胱功能障碍的患儿,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及时手术干预。术后定期行该检查能够帮助监测患儿术后排尿情况,必要时及时处理。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脂肪瘤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孟忻亭徐蕾马杰
关键词:儿童脊髓脂肪瘤尿流动力学
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CT表现及诊断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的CT影像特征及诊断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34例确诊CPAM并于术前行CT检查的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CT检查,回顾性分析CT影像表现,并对全部病例进行诊断试验。结果:CPAM的CT主要表现可分为多发大囊(23/34,67.6%)、多发小囊(6/34,17.6%)、片状高密度影(3/34,8.8%)、单发大囊(2/34,5.9%)四种,可以合并感染、体循环供血及其他肺内外畸形等。诊断试验显示,未经过培训的医生对CPAM的诊断准确率(44.1%)远低于培训后医生(79.4%)。结论:儿童CPAM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以囊性病变、尤其是多囊性病变最为常见,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徐媛李惠民金彪徐蕾张颖
关键词:儿童
从临床病例分析房颤“一站式”术后抗栓个体化给药方案及用药监测
2021年
房颤"一站式"手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术后装置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达3.7%~7.2%,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的抗栓治疗指南缺乏,抗栓策略无统一标准。本文报道1例房颤"一站式"术后老年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过程,期间药师采用LC-MS/MS法对患者进行达比加群稳态谷浓度监测,合理并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在保障抗栓有效性的同时,也努力规避了出血风险,个体化治疗方案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和采纳,治疗结果亦令人满意。
徐蕾徐蕾杨宇马婧
关键词:房颤达比加群酯个体化给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