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艳峰

作品数:58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篇小鼠
  • 10篇动物
  • 10篇病毒
  • 9篇恒河猴
  • 8篇动物模型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7篇免疫
  • 7篇基因
  • 6篇阿尔茨海默病
  • 6篇病理
  • 5篇皮肤
  • 5篇染色
  • 5篇转基因
  • 5篇转基因小鼠
  • 5篇细胞
  • 5篇链脲佐菌素
  • 5篇艾滋病
  • 4篇病变
  • 4篇病理学

机构

  • 50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8篇徐艳峰
  • 44篇秦川
  • 38篇朱华
  • 34篇黄澜
  • 21篇马春梅
  • 16篇刘颖
  • 15篇邓巍
  • 14篇李彦红
  • 11篇徐玉环
  • 8篇鲍琳琳
  • 8篇韩云林
  • 7篇代小伟
  • 7篇卢耀增
  • 7篇刘亚莉
  • 7篇高虹
  • 6篇张连峰
  • 6篇吴小闲
  • 5篇许黎黎
  • 5篇吕琦
  • 5篇孙丽华

传媒

  • 25篇中国比较医学...
  • 16篇中国实验动物...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第九届中国实...
  • 1篇世界中联中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M突变小鼠皮肤T、B细胞数量分布和皮肤细胞凋亡增殖的动态改变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表皮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血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改变情况,TUNEL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1 d、3 d、6 d、9 d、22 d、3个月、6个月KM突变小鼠皮肤组织背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 KM突变小鼠皮肤T细胞主要表达在表皮及真皮,出生第1天至第6天增多,9 d、22 d减少,3个月以后增多,6个月时可见B细胞增多。KM突变小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较野生小鼠增多,且两种小鼠均在22 d时凋亡细胞数目最多;出生1~9 d的KM突变小鼠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增殖与野生小鼠无差异,22 d和3个月增殖减少,但6个月时增殖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22 d时增殖较多,9 d和3月龄增殖减少。结论 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存在T、B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异常改变,引起免疫学紊乱和被毛异常生长,促进了炎症反应。
李彦红刘颖黄澜徐艳峰朱华李涛邓巍秦川
关键词:KM小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发光二极管630nm红光和460nm蓝光照射对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发光二极管(LED)630 nm红光和460 nm蓝光照射对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8只,建立兔背部皮肤创伤模型,每只兔子3个伤口,分别给予红、蓝光距离15 cm垂直照射(15 min/次)和自然愈合处理。照射至创伤后第21天,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数目、愈合面积,计算创伤愈合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种光源的治疗作用;HE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新生皮肤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3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炎性细胞因子(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红光组、蓝光组和对照组的愈合率分别为50.0%(4/8)、25.0%(2/8)和12.5%(1/8)。自造模后第12天起,红光组伤口的愈合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蓝光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建模后第21天,红光组新生皮肤厚度为(2.95±0.34)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0.42)mm(F=3.182,P=0.016)。胶原纤维平均光密度为0.15±0.03,明显高于蓝光组的0.09±0.01(F=7.316,P=0.012)和对照组的0.07±0.01(F=7.316,P=0.00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红光组的EGF、FGF、CD31抗原、Ki-67表达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CD68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LED红光照射可促进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其可能是通过引起皮肤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及纤维组织增生来促成的。
李彦红张继刚徐艳峰韩云林江彬彬黄澜朱华徐玉环杨维玲秦川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皮肤创伤日本大耳白兔增生
中药Ⅰ号方对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APP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中药I号方对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APP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月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ehicle)、中药Ⅰ号方低剂量组(0.6 g/kg)、中剂量组(1.2 g/kg)和高剂量组(2.4 g/kg),并以同窝阴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ild-type,WT),每组16只,雌雄各半。给药小鼠每天灌胃一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双蒸水灌胃。给药四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及其代谢产物和分解酶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能显著降低APP分解酶(ADAM10和BACE1)(P<0.01)及APP的分解产物的量,如:β-CTF(C99)、α-CTF(C83)、s APPα、s APPβ(P<0.01)。结论中药I号方通过影响APP的分解过程减少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的生成,减少脑内老年斑的沉积。
隋小龙梁良张玲朱华徐艳峰黄澜徐玉环韩云林姚志刚秦川邓巍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自发肺部肿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构建一种利用Cre重组酶体内低表达诱导K-ras G12D在小鼠肺部活化的慢性自发性肺部肿瘤模型。方法首先构建一种肺脏特异性低表达Cre重组酶的SPC-CRE转基因小鼠,利用SPC-CRE转基因小鼠与LSL K-ras G12D转基因小鼠杂交,获得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对4月龄,5月龄,7月龄,9月龄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肺部进行取材,固定并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肺部病理特征。使用micro-CT对7月龄,9月龄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肺部肿瘤结节进行检测。结果获得了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该小鼠在肺组织特异性低表达Cre重组酶,并诱导K-ras G12D在肺组织的表达,由K-ras G12D引起肺组织肿瘤的发生。SPC-CRE-Kras双阳性转基因小鼠4月龄肺部出现轻度炎症反应,5月龄开始肺部可见散在腺瘤样的结节,成瘤率为100%(雌6/6,雄6/6),随着月龄增加,小鼠肺腺瘤结节呈增大趋势,病理变化呈进展状态,9月龄时通过micro-CT可以检测到肺部少量散在孤立的肿瘤结节。结论利用肺组织特异性低表达Cre重组酶的方式,建立了一种从肺部炎症反应到肺腺瘤进展时程较长的慢性自发肺部肿瘤小鼠模型,为肺癌发生的研究提供了更长的窗口期。
高昆刘学丽高珊高凯董伟张旭刘宁徐艳峰张连峰
关键词:CRE转基因小鼠K-RAS基因
IL-1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食蟹猴脑缺血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hBMSCs)移植后IL-10的表达及其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食蟹猴8只,在脑定位仪定位下,应用光化学法构建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在脑缺血部位附近注射高、低密度的hBMSCs和生理盐水。手术后,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hBMSC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的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以及real-time PCR法检测检测脑损伤周围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hBMSC治疗组损伤部位周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L-10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染色强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IL-10在mRNA水平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hBMSCs对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具有修复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炎症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李加美朱华刘颖李秦徐艳峰黄澜马春梅冯铭卢姗安沂华赵春华王任直秦川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食蟹猴IL-10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生理生化常数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测定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生化、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指标,为该品种转基因小鼠应用于毒理学等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测定不同周龄段(4~6周龄,6~8周龄,9~12周龄,13~14周龄)141只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GFP)小鼠和100只对照组C57BL/6J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对上述两种动物定期取血,测定血生化及血液学指标,对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计算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性腺)的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①体重和摄食量:4周龄的GFP小鼠,其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5周龄的GFP小鼠,其摄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血常规测定:6~8周龄,9~12周龄的GFP小鼠,其红细胞计数(RB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9~12周龄,13~14周龄的GFP小鼠,其白细胞计数(WB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血生化测定:6~8周龄,9~12周龄,13~14周龄的GFP小鼠,其尿酸(U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6~8周龄,9~12周龄的GFP小鼠,其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④脏器系数:6~8周龄,9~12周龄的GFP小鼠,其胸腺的脏器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9~12周龄,13~14周龄的GFP小鼠,其肝脏的脏器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⑤病理检测:6~8周龄有部分GFP小鼠胸腺发育不良,其他受检脏器和其他年龄段动物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①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与对照组C57BL/6J小鼠相比,在体重(4周龄)、摄食量(4~5周龄)、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生化(尿酸U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脏器系数(胸腺,肝脏)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②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
贺晓玉何君徐艳峰秦超高虹
关键词:血液常规病理学
阿尔茨海默病中mir-34a作用机制的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mir-34a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3月龄和6月龄APPswe/PSΔE9小鼠脑组织,进行microRNA芯片的检测;利用real-time RT-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PPswe/PSΔE9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mir-34a稳定转染细胞系和mir-34aknockdown研究mir-34a与bcl2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bcl2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验证bcl23’UTR序列中包含mir-34a的结合位点。结果mir-34a在模型小鼠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其表达水平与bcl2蛋白水平呈负相关;通过体外实验,我们发现mir-34a过表达可以明显降低bcl2蛋白水平,反之,当我们抑制mir-34a的表达以后则可以增加bcl2蛋白水平;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验表明bcl23’UTR序列中包含mir-34a的结合位点。结论bcl2可能是mir-34a重要的功能靶点,mir-34a的过表达可能通过下调bcl2的蛋白水平,从而参与AD的发生。
王晓映刘鹏朱华徐艳峰马春梅代小伟刘颖秦川
关键词:MICRORNAMIR-34A阿尔茨海默病BCL2
过敏性紫癜兔模型的免疫学改变及机制初探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免疫学改变的初步研究,探讨该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进行血常规检测、ELISA方法检测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CD3、CD4、CD8、CD4/CD8、IL-2、TNF-α含量;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肾小球Masson染色、PAS染色;皮肤、肺组织的Luna染色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血白细胞(WBC)增多,中性粒细胞(NEU)及百分比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百分比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等,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8+T淋巴细胞含量增多,CD4+/CD8+比值下降,细胞因子IL-2水平下降,TNF-α水平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C3表达增多;肾小球胶原纤维增生,系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皮肤真皮层及肺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增多。结论将为明确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找出新的指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李彦红朱华徐艳峰黄澜隋小龙徐玉环冯晓纯秦川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兔模型免疫学发病机制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恒河猴胰岛细胞数量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恒河猴糖尿病动物模型胰岛细胞数量变化和激素表达情况。方法健康恒河猴5只,小剂量(30 mg/kg)多次静脉注射STZ,濒死状态时将动物安乐死。取胰腺制成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胰岛A、B、D和PP细胞,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表达降低(P<0.01)。A细胞增生,胰高血糖素表达增加(P<0.01)。PP细胞增生,胰多肽表达增加(P<0.05)。D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恒河猴糖尿病动物模型胰岛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激素表达情况与人类糖尿病类似。
朱华徐艳峰刘颖黄澜秦川
关键词:胰岛链脲佐菌素免疫组织化学
一月龄土拨鼠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土拨鼠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月龄的土拨鼠进行颈外静脉注射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使用两个剂量(高剂量:2.5×107 WID50;低剂量:5×106 WID50)感染,感染后在不同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中病毒DNA拷贝数,ELISA测定血清中WHsAg和WHcAb,并监测AST和ALT,肝脏活检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WHsAg观察肝脏内病毒分布。结果感染后16周内,土拨鼠肝脏酶学AST和ALT水平均明显升高,土拨鼠血清内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2周开始升高,16周达到高峰期,随后,低剂量组的病毒载量开始下降,而高剂量组的病毒载量仍接近106拷贝/ml。感染动物血清内可检测到WHsAg和WHcAb,肝脏病理切片显示小灶性肝细胞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及散在出血的急性肝炎症状,胞浆内可见WHsAg阳性分布。24周时,低剂量组土拨鼠血清内WHsAg和病毒DNA无法检出,提示其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高剂量组土拨鼠血清内依然可检测出WHsAg和病毒DNA,提示转为慢性感染。结论建立了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感染的土拨鼠模型,提示急性肝炎的病程发展除与土拨鼠感染年龄相关外,也与病毒感染剂量相关。
王亮肖冲沈邵伟王学民徐艳峰刘江宁秦川
关键词:土拨鼠肝炎病毒慢性病毒性肝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