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金兰

作品数:18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介形类
  • 4篇环境变迁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孢粉
  • 3篇更新世
  • 2篇第四纪
  • 2篇生物地层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盆地
  • 2篇气候
  • 2篇全新世
  • 2篇孢粉记录
  • 2篇晚第四纪
  • 2篇晚更新世
  • 2篇湖相
  • 2篇花粉
  • 2篇花粉记录
  • 2篇环境意义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南...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8篇彭金兰
  • 3篇唐领余
  • 2篇张虎才
  • 2篇卢辉楠
  • 2篇王启飞
  • 2篇沈才明
  • 2篇王尚启
  • 1篇张小平
  • 1篇杨景林
  • 1篇童国榜
  • 1篇高琴琴
  • 1篇李春海
  • 1篇王国
  • 1篇王强
  • 1篇刘惠
  • 1篇朱祥根
  • 1篇夏威岚
  • 1篇李升峰
  • 1篇马玉贞
  • 1篇安成邦

传媒

  • 6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极巴罗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冷暖事件被引量:3
2002年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Barrow)地区(70°20′N,156°40′W)湖泊钻孔花粉记录,^(210)Pb 和^(137)Cs 测定以及多项环境代用指标测试(有机质含量、总 C 和总 N 含量、CaCO_3),揭示了小冰期以来 Barrow 地区曾发生3次暖期(公元1540~1600年,公元1660~1730年和公元1880~1992年)和3次冷期(公元1440~1520年,公元1610~1650年和公元1750~1850年)。这些冷暖事件与格陵兰世纪营和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对比发现,虽然在高频变化上,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但重大冷暖事件都曾出现。
唐领余彭金兰安成邦张青松王国夏威岚潘洪玺童国榜张小平周忠泽
关键词:冷暖事件气候环境变化花粉记录冰期
云南鹤庆盆地150,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变迁
彭金兰
关键词:古生物学古环境环境变迁介形类
云南鹤庆盆地15万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变迁被引量:18
2003年
云南鹤庆盆地HQ钻孔剖面分析出介形类13属,32种.根据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及百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孢粉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C/N)碳酸盐含量等的分布,将鹤庆盆地近15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初步划分为5个阶段,同时又划分出若干亚阶段. 总的气候特征为冷期偏湿暖期偏干,在冷湿和暖干的宏观波动背景上存在次级波动,反映出其气候变化的区域特性.同时,各气候阶段基本可与深海氧同位素V28-38钻孔黄土/古土壤序列邙山剖面反映的气候阶段相对比,又显示出其气候变化的协同性.在构造与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在11790aBP左右湖盆被彻底切开.
彭金兰王苏民
关键词:暖期碳酸盐含量介形类分异度孢粉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4
1998年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断头梁剖面分析出介形类7属7种,分别为Limnocythereinopinata,Darwinulastevensoni,Candonaneglecta,Cyprideistorosa,Ilyocyprisgibba,Cyclocyprisserena,?Neocypridopsissp.,其中Limnocythereinopinata和Darwinulastevensoni为优势种。根据丰度、分异度及百分含量变化情况,研究剖面划分出四个介形类组合,进一步结合年代数据、沉积物及孢粉资料识别出四个气候期。距今约42000-23000年间研究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间有几次幅度较小的变冷期;介形类显示出淡水至中盐水环境,这一特征持续整个沉积时期,没有出现干旱期。
彭金兰张虎才马玉贞
关键词:介形类环境意义晚更新世腾格里沙漠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介形类新属种(英文)被引量:1
2000年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 (1 50 0 0 0 - 1 2 0 0 0 a BP) HQ钻孔剖面建立介形类 2新属 6新种 ,即玻璃介科的 Candona parva sp.nov.,Yunnanicandona oblonga sp.nov.,Lineocyprisgranulosasp. nov.,L .gibba sp. nov.以及湖花介科的 Parachinocythere reticulata gen. et sp. nov.,H eterometacyprisheqingensisgen.etsp.nov.。参照剖面已有的环境信息 ,对新属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推测。
彭金兰
关键词:介形类新属种晚第四纪鹤庆盆地
泥盆纪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被引量:5
2005年
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TribeSinoleperditiini)主要分布在华南及邻近地区.其所有成员均发育下垂“V”字型肌痕,是豆石介科中的一特殊类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下垂“V”字型肌痕不断向腹部延伸.中华豆石介族的产出时代仅限于泥盆纪,延限与泥盆纪几近一致.根据广西象州上伦村早艾姆斯期中-晚期上伦组中华豆石介族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所含下垂“V”字型肌痕垂直高度与闭壳肌痕垂直高度比值(th/ah)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生物地层序列——泥盆纪中华豆石介族生物地层序列.此序列由11个组合组成,涵盖泥盆系7个阶.
王尚启彭金兰
关键词:泥盆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
西藏佩枯错距今13000-4500年间的介形类及环境变迁被引量:36
1997年
西藏西南部佩枯错三级阶地剖面产有壳体数量较大的介形类动物群,但属种相对单调,计有5属14种,分别为Leucocytheremirabilis,L.dorsotuberosa,L.subsculpta,L.sp.1,L.sp.2,Leucocytherelasinensis,L.cf.sinensis,L.biechinata,L.trinoda,Candonaxizangensis,C.gyirongensis,Eucyprisgyirongensis,Ilyocyprisbiplicata,I.subdushanensis。利用条件聚类分析法将研究剖面划分出7个组合,各组合的属种组成基本是一致的,组合之间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介形类整体丰度值的变化上。在分析剖面部分介形类属种的生态特征、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变化情况以及沉积物特征等基础上,对湖泊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000-4500aB.P.期间可能存在六次较明显的气候期,其中两次较冷期分别发生在12650-10600aB.P.、6730-6500aB.P.,后者可能为全新世降温事件;10980-10600aB.P.期间可能存在新仙女木事件(Young?
彭金兰
关键词:介形类环境变迁
云南鹤庆晚第四纪介形类生态特征初探被引量:12
2002年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钻孔剖面分析出介形类 13属 ,32种 ,多为地方性属种。根据介形类丰度、分异度、百分含量及组合分子在剖面中的分布情况 ,结合剖面同步分析的总有机碳含量 (TOC)、碳 -氮比 (C/ N)、碳酸盐含量、孢粉等数据 ,并利用已有相关的介形类生态资料 ,对介形类生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矿化度、水流动态、水循环状况、p H值、深度、湖泊流域生产力等环境因素对介形类组合面貌、定量数据、壳饰等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其中 ,介形类丰度、分异度与温度、矿化度关系最为密切。
彭金兰
关键词:晚第四纪介形类生态特征
青藏高原若尔盖盆地更新世介形类瘤饰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RM孔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若尔盖盆地内,孔深310.46m,埋深底界为90万年,取芯率90%,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深的全取芯井,也是青藏高原介形类分析最详细的深井。由此井沉积物分析获得各层段的介形类组合,具分异度低,但丰度高的特点。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RM孔介形类做了初步研究。本文选择了RM孔中较具代表意义的非海相多型性种Ilyocypris echinataHuang,Li mnocythere inopinata(Baird)和Cytherissalacustris(Sars)瘤的成因问题,试做初步探讨。在上述三种壳饰特征,特别是瘤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国内和国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现代沉积环境的同种标本进行对比研究。RM孔中L.inopinata和C.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与国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同种标本是完全相同的;与国外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同种标本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C.lacustris壳面瘤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强度和数量都有变化。RM孔中的I.echinata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同种的化石和现代标本瘤的分布模式相比亦很吻合。较长时间以来,介形类研究者对非海相多型性种壳面中空瘤的起因问题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瘤是由基因决定的,即瘤的出现与否受基因控制,因而属于基因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瘤的出现是由外因诱发的,故称为表型,外因是指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I.echinata,L.inopinata和Cytherissa 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位置有惊人的稳定性,因此推测:它们壳面上的瘤,似有由基因控制的可能性。
勾韵娴彭金兰
关键词:介形类更新世若尔盖盆地青藏高原
西藏佩枯锗距今13000-4500年间介形类及环境变迁
彭金兰
关键词:介形类动物群环境变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