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枣庄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癌变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电切后复发、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电切后复发及癌变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9年11月30日~2010年12月1日在我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再发及癌变的相关因素。结果息肉患者共412例,检出息肉646枚,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5.2%;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1.8%;多发性息肉、年龄〉50岁、息肉直径〉1.0o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结论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结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人,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位于左半结肠、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其癌变率越高。
- 王雪萍张黎明任庆涛
- 关键词:结肠息肉病理电切复发癌变
-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被引量:24
- 2013年
-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影响再发的因素。结果息肉患者共1401例,检出息肉3955颗,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P<0.05);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3.7%;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6.7%,38.1%于1年内再发,78.2%于2年内再发;多发性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1.0c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P<0.01)。结论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
- 王俊刘希双王光兰戴素美张黎明
-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病理切除术复发
- 单剂量磷酸钠盐与聚乙二醇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比较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比较单剂量磷酸钠盐口服液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拟行结肠镜检查的4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235例。A组服用磷酸钠盐口服液,B组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2种药物清洁肠道的效果、口感、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A组服药到首次排便时间、服药到最后一次排便时间均较B组短,排便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2组的肠道清洁有效率和口感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大量气泡率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且患者的耐受性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剂量磷酸钠盐肠道清洁效果好,肠道准备时间短,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 王秀娟刘希双张黎明王光兰毛涛刘华
- 关键词:磷酸钠盐聚乙二醇肠道准备结肠镜
- 塞来昔布对伴有关节炎的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2017年
-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伴有关节炎的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61例伴有关节炎且处于缓解期UC患者,使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Mayo评分及病理组织学分级,评估两组患者的肠道炎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组间Mayo评分中排便次数、便血量、结肠镜下肠黏膜损害、医生总体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级: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0.05);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1>0.05)。结论口服塞来昔布1个月不增加伴有关节炎的缓解期UC患者肠道损害,疗效安全有效。
- 郭婧杨福贵任庆涛张黎明刘云涛
- 关键词:塞来昔布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
- 内镜下胃黏膜形态变化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2年在本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肠上皮化生与胃黏膜形态的关系。结果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黏膜粗糙、溃疡、小结节(<5mm)顶端伴糜烂或溃疡三种黏膜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肠上皮化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增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
- 张黎明刘莉莉刘华刘希双
-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胃镜检查病理诊断
-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内镜随访和治疗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典型增生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180例患者(随访组)和因重度不典型增生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治疗组)进行1~7年的连续内镜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逆转和发生癌变的情况。结果随访组随访发现,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75.7%,癌变率为2.9%;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64.5%,癌变率为6.5%;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为31.3%,癌变率为27.1%;随访组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逆转率和癌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1、19.388,P<0.05)。治疗组随访发现癌变率为1.25%(1/80),与随访组癌变率10.6%(19/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4,P<0.05)。结论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途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有效方法,可减少癌变率。
- 张黎明刘华刘莉莉刘希双
- 关键词: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