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远 作品数:5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注册项目的分析与思考 2021年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注册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疫情期间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网站等17个WHO一级注册机构上注册的关于新冠疫苗临床试验项目,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8月31日。结果共检索到370项临床试验,主要由中、美两国发起。100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按类型可分为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RNA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结论与2003年SARS期间相比,我国疫苗临床试验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我国科学家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新冠疫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有望尽快控制住新冠肺炎的传染。 董文彬 文婷婷 王文波 张露远 陈亚芳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脑梗死溶栓再通的血浆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脑梗死的严重性和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影像学的一些检查都对判断血管再通有一定帮助。有很多研究关于溶栓再通的血浆标志物(包括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其以外的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脂蛋白磷脂酶A2,但真正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却不多。 张露远 张炎 周金方 王万华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再通 血浆标志物 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效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动态变化。方法根据治疗24 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比较溶栓组33例与未溶栓组20例的疗效,采集溶栓组溶栓前,溶栓后2 h、6 h、12 h、24 h及1周的血液检查FIB、DD水平,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溶栓患者24 h后NIHSS减分率较未溶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6,P<0.05)。溶栓效果好组FIB在12 h达到低点,明显低于溶栓效果差组(t=4.47,P<0.01),DD在6 h达到高点,明显高于溶栓效果差组(t=6.374,P<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栓效果好的患者FIB下降明显,DD上升明显,为临床观察病情转归,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张露远 张炎 周金芳 王万华关键词:溶栓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设计并实施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每位受试患者接受为期10 d随机分组治疗和3个月随访,比较脑蛋白水解物和生理盐水安慰剂的疗效差异。对比随访过程中和结束时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脑蛋白水解物与安慰剂组患者入院时NIH评分分别为9.28±4.24,9.17±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921),在治疗后的第2、5、10、30及90天,其改善分值和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入院时分别为47.40±22.37,43.96±2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8,P=0.648),同样在治疗后的第2、5、10、30及90天,其改善分值和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蛋白水解物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对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不明显。 张露远 王万华关键词:卒中 脑梗死溶栓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溶栓后不同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找寻能代表溶栓效果较好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试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溶栓前)、入院后2h(溶栓开始后2h)的血液,根据NIHSS评分分为未溶栓组、溶栓效果差组、溶栓效果好组,使用RayBio人血管生成因子定量抗体芯片进行测试,找到溶栓效果较好的血管生成因子,后再次收集溶栓患者溶栓前、溶栓开始后2h、溶栓开始后24h的血液并根据NIHSS评分分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试找到的血管生成因子。结果使用RayBio人血管生成因子定量抗体芯片测试溶栓开始后2h溶栓效果差组与溶栓效果好组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不同,发现干扰素-γ(IFN-γ)、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瘦素(LP)这3个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ELISA试剂盒验证可得出IFN-γ、IGF-1在溶栓开始后2h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开始后24h溶栓效果差组高于溶栓效果好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溶栓开始后2h与溶栓开始后24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效果较好组LP先下降再上升。结论溶栓效果好的患者血管生成因子IFN-γ、IGF-1较溶栓效果差组低,为预测患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张露远 张炎 鲍治诚 杨华 陆丽芸 周金方 王万华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血管生成因子 蛋白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