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菊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IgM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IgM(IgM-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对84例RA、96例非RA和26例健康献血者中anti-CCP抗体及IgM-RF进行检测;分析anti-CCP抗体、IgM-RF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RA患者anti-CCP抗体的含量约为15.73±3.35Ru/ml;IgM-RF约为79.93±33.83Ru/mL,均显著高于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anti-CCP抗体及IgM-RF对诊断R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anti-CCP抗体(67.9%、94.8%、13.02、0.34),IgM-RF(71.4%、79.2%、3.43、0.36)。anti-CCP抗体与IgM-RF联合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5%、96.9%,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1.13、0.36。提示anti-CCP抗体的特异度、阳性似然比明显高于IgM-RF,IgM-RF较anti-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度,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但不能提高敏感度。结论:anti-CCP抗体和IgM-RF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对RA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李光迪刘芳张长菊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
- 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研究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观察其阳性率;比较SLE活动期与缓解期血清抗Sm抗体的阳性率。结果65例SLE患者中,47例ANuA阳性,阳性率为72.3%;42例抗ds-DNA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4.6%;26例抗S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40.0%;SLE患者在活动期与缓解期ANu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3,P=0.012);在抗ds-DNA抗体阴性中有15例ANuA阳性(23%),ANuA阴性中有10例抗ds-DNA抗体阳性(5%);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ANuA阴性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比较,ANuA阳性组血清补体C3、C4降低,而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研究发现,在65例SLE患者血清中,ANuA阳性率为72.3%,高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敏感度,检测该抗体可提高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NuA的检测对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更有临床意义,在检测抗ds-DNA抗体的同时检测ANuA能将SLE血清学的诊断率提高23.1%;同时抗核小体抗体可用于判断SLE患者疾病活动性。
- 李光迪刘芳张长菊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
- 抗CCP抗体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含量变化,评价两者在RA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84例早期RA患者、96例非nA患者和26名健康体检者中抗CCP抗体及MMP-3进行检测;结合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跟踪随访情况评价两者与病情活动度、骨侵蚀度的相关性。结果RA早期患者治疗前血液中抗CCP抗体和MMP-3的含量与非RA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含量均明显降低,与非RA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RA患者抗CCP抗体含量变化不明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P-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影像学诊断及跟踪随访发现抗CCP抗体阳性者比抗CCP抗体阴性者病情严重,骨侵蚀明显(X2=5.059,P<0.05),致残率高;MMP-3含量变化与病情活动度有关(r=0.76,P<0.05),活动时含量显著升高,恢复期降低,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抗体与MMP-3含量可作为RA患者早期诊断指标;动态检测两者的血液含量有利于RA的早期干预;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MMP-3在早期发现RA患者、为RA患者的彻底治愈提供理论基础。
- 李光迪刘芳张长菊
-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临床采血及方法学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 2004年
- 杨学敏尹亚兰张长菊
- 关键词:临床采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症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将57例有血管病变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1组,39例无血管病变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2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TAFI、PAI-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脂代谢指标及体重指数等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1组TAFI、PAI-1、vWF、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2组TAFI、PAI-1、vWF、FIB水平升高(P<0.05);与实验2组比较,实验1组TAFI、PAI-1水平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TAFI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为r=0.29,P<0.05;r=0.71,P<0.01),PAI-1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33,P<0.05),TAFI与PAI-1之间无相关性。结论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增强,存在低纤溶状态;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TAFI水平升高与长期的高血糖有关,而脂肪蓄积是PAI-1增多的主要根源。
- 李小欣李光迪赵有利张长菊高山
- 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 LMO3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SK-N-AS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构建包含LM03(LIM-only3,LM03)全长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AS,检测LM03对SK-N-AS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EGFP-Cl-一LM03经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LMO3,导人包装细胞pA317,获得逆转录病毒颗粒,感染SK-N-AS细胞,用RT-PCR及Western印迹鉴定,检测LM03感染后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获得了能正确表达LM0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LMO3;LM03基因被逆转录病毒成功导入SK-N-AS细胞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LM03感染组G1/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感染48h后,LM03感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及SK-N.AS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LM0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LMO3可以通过促进SK-N-AS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
- 惠玲王晓辉王剑锋张长菊王美亮贾庆华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 采血方法对小儿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杨学敏尹亚兰张长菊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采血方法小儿
- 新鲜全血代替校准物在不同系列血细胞分析仪上的应用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校准的正确方法。方法用配套的质控物、新鲜血对3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后,再比较各台仪器测定新鲜血所得的结果。结果3台仪器测定新鲜血标本的结果重复性良好,各项参数的变异系数<1.1%,校准前后的偏差比较,差距明显减少,偏差<4%,各台仪器间测定值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经严格标定的新鲜全血用于不同系列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是一种经济、可靠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同一实验室不同仪器之间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 樊晓萍张长菊李倩男卢明华
-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校准物血代新鲜全血新鲜血质控物
- TAFI、PAI-1、vWF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李小欣李光迪丁菊芳李倩男郜莉娜张长菊李志东高山
- 该课题检测192例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
- 关键词:
- 关键词:纤溶抑制物非肥胖型
- 细胞因子和病毒标志物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意义
- 2023年
- 目的探究细胞因子和病毒标志物在监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武威市中医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17例。比较PEG-IFN治疗前、治疗24周和48周时的临床生化指标、HBV血清学指标以及细胞因子。结果117例患者中,血清HBeAg应答46例,未应答71例。应答组中HBsAg转阴23例,未应答组中HBsAg转阴17例。应答组和未应答组病毒学标志物和细胞因子水平相近,在24周时未应答组AST、ALT、TNF-α、TGF-β分别为(43.1±12.9)U/L、(56.58±8.2)U/L、(20.4±2.9)pg/mL、(3279±960.8)pg/mL,下降幅度均小于应答组的(33.4±7.4)U/L、(41.6±8.3)U/L、(15.4±2.8)pg/mL、(2610.8±705.6)pg/mL(均P<0.05)。治疗48周时未应答组AST、ALT、TNF-α、TGF-β、IL-10分别为(35.2±7.7)U/L、(33.2±9.5)U/L、(16.6±3.7)pg/mL、(3180.6±1040.9)pg/mL、(4.4±2.7)pg/mL,下降幅度均小于应答组的(27.2±6.9)U/L、(29.1±8.1)U/L、(13.8±2.5)pg/mL、(1975.0±474.0)pg/mL、(3.0±0.9)pg/mL(均P<0.05),而应答组IFN-γ为(530.9±146.5)pg/mL,高于未应答组(467.8±147.8)pg/mL(P<0.05)。结论TNF-α、TGF-β在治疗前后均与血清HBeAg具有相关性,有成为预测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指标的潜在可能性,IFN在早期治疗不具有相关性,治疗48周后呈中度正相关,提示IFN可能是预测晚期疗效的指标。
- 孙瑞花郝文杰张跃军张长菊
- 关键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