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秋
- 作品数:19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研究(1972-1976)
- 张红秋
- 成长的可能性——宫崎骏动画电影主题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本文围绕着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核心主题“成长”而展开论述,认为宫崎骏在其动画电影中一方面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和作为集体的人类的成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揭示出这种成长的不可能性,从而形成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悲剧底色。
- 张红秋
- 关键词:宫崎骏不可能性
- 用现象学“看”诗化小说被引量:6
- 2004年
-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面向事物本身的“看”。现象学式的“看”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中国却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用现象学的“看”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诗化小说,分析诗化小说的诗性正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看”的思维方式。同时试图以泰戈尔的诗化小说为例,初步探讨“看”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 张红秋
- 关键词:现象学诗化小说
- 意境本质论
- 2002年
- 意境具有双层结构:情——景层、境界层,二者在作品中呈现出显隐的关系。其中,境界是意境理论的核心。
- 张红秋
- 关键词:意境文学艺术诗学美学思想文学理论
- “看”:诗化小说的构成机制被引量:1
- 2004年
- 诗化小说的诗性来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看”的思维方式 ,而不在于它所描写的对象。因此 ,中国古典的审美的“看”是诗化小说的构成机制。在诗化小说中 ,交织着古典和现代的张力 ,诗化小说的作者用古典的审美的眼光“看”遭到现代性入侵的世界。这既成全了诗化小说 。
- 张红秋
- 关键词:诗化小说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性精神
- 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改动及其它问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作品时经常出现译文与原文不符的现象。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通过与其英文原文的对比,发现中文译文因误译或改动而出现了与历史事实不符、偏离原文主旨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语文教材在史实性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读者的质疑。针对此种情况,教材编写者应在选编课文时加强史实性意识,通过译本甄别和原典考校的途径来确保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
- 张红秋
- 关键词:语文教材译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 从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到卢武铉“东北亚均衡者论”——以李泳禧先生为中介被引量:1
- 2009年
- 2005年,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正式提出"东北亚均衡者论"的外交政策。这并非仅仅是卢武铉及其幕僚的一个构想,而是深植于韩国左翼思想传统之中、把左翼阵营所长期追求的国家民族独立自主之梦想付诸于实践的一次努力。卢武铉被右翼阵营讥讽为李泳禧的"忠实弟子",其"东北亚均衡者论"的外交思想也受到李泳禧的影响。通过李泳禧这一中介,卢武铉的"东北亚均衡者论"不仅与韩国左翼思想传统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中国的毛泽东时代以及毛泽东思想产生关联。
- 张红秋
- 关键词: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卢武铉
- 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高票房电影的政治想象与叙事策略的转变被引量:1
- 2015年
- 20世纪70年代韩国商业社会初步形成。自70年代中期至今,韩国高票房电影经历了四个阶段,并采取了四种不同的叙事策略来表达韩国民众的政治想象。一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女招待电影"和情色电影:围绕女性身体尤其是肉体进行"性叙事",抒发对政治压抑的反抗。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的爱情喜剧片:通过在叙事结构中置换传统男女社会定位,彰显女性性别意识。三是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的大制作类型片:采取以硬汉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模式,体现出民族主义基调下的男性主义复归。四是2006年至今以家庭为中心的类型片,通过女性、家庭的温情叙事,表达了韩国民众对实现社会和解的迫切之情。高票房电影既是韩国社会现实的镜像,也是韩国民众在各个政治时期表达各种政治想象的有效工具。
- 张红秋
- 关键词:政治想象叙事策略
- 译本甄别与原典考校——从翻译问题看语文教材选编外国作品的原则被引量:2
- 2015年
- 自《最新国文教科书》乃至《蒙学课本》开始,外国作品就被编入语文教材并延续至今。但外国作品在被编入教材时,却在翻译方面存在着译诗改变原诗形式与风格、科普译文对科学性重视不够、译文细节错误引起史实偏误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作品时,需尽量甄别译本或回到源语言文本,少用乃至不用不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译文或者来源不明、资料有误的作品,同时在改编时也需对译文类型的不同特征予以重视。
- 张红秋
- 关键词:语文教材翻译问题选编原则
- 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下的艺术之思——兼及诗境与道境的哲学对话
- 该文试图从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物、艺术与语言及诗歌三个方面来讨论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从真理的角度来看,艺术是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真理在艺术作品中以世界和大地相互争执的方式发生.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艺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
- 张红秋
- 关键词:存在之思道境诗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