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玺华

作品数:58 被引量:39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17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盆地
  • 16篇四川盆地
  • 16篇储层
  • 13篇勘探
  • 9篇灯影组
  • 9篇油气
  • 8篇地震
  • 8篇震旦
  • 7篇茅口组
  • 6篇地震预测
  • 6篇地质
  • 6篇盐岩
  • 6篇岩石
  • 6篇震旦系
  • 6篇碳酸
  • 6篇天然气
  • 6篇层序
  • 5篇地层
  • 5篇地质意义
  • 5篇震旦系灯影组

机构

  • 30篇中国石油天然...
  • 25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西南...
  • 9篇中国石油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桐乡市建设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8篇张玺华
  • 16篇文龙
  • 14篇陈聪
  • 14篇罗冰
  • 12篇彭瀚霖
  • 10篇田兴旺
  • 10篇汪华
  • 8篇林良彪
  • 8篇陈洪德
  • 8篇张亚
  • 7篇山述娇
  • 6篇陈双玲
  • 5篇张本健
  • 5篇陈延贵
  • 5篇贺振华
  • 4篇周刚
  • 4篇杨雨
  • 4篇杨跃明
  • 4篇王文之
  • 4篇曹华

传媒

  • 7篇天然气工业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天然气勘探与...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Applie...
  • 1篇油气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9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9
2016年
近期在四川盆地川中安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发现了大气藏,持续深化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源储配置关系等地质认识,对拓展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层序格架特征、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过程对储层发育和分布、源储配置关系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德阳—安岳古裂陷总体上呈北西向展布,具有北宽陡、南窄缓的形态特征,且存在灯二期、灯四期2个裂陷边界,其中灯二期裂陷在德阳—内江一带呈"U"形展布;(2)灯影组可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SQ1~SQ4),SQ3时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可识别出完整的海进超覆和海退进积沉积反射结构,发育灯四段早—中期台缘带;(3)古裂陷在震旦系沉积之前就已有雏形,前震旦裂谷的继承性活动影响了震旦系的沉积充填及岩相展布;(4)SQ2、SQ4时期分别形成的灯二、灯四段裂陷边缘以及SQ3时期形成的灯四段早期台缘带是优质储层的有利分布区带;(5)环古裂陷下寒武统烃源区的灯二、灯四段边缘均具有侧接式源储配置关系,古裂陷东侧向川西北延伸的边缘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
文龙杨跃明游传强张玺华彭瀚霖王文之罗冰罗文军
关键词:震旦纪气藏形成沉积构造背景沉积充填
确定成岩流体演化历史的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确定成岩流体演化历史的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岩石样品的同一位置上磨制类型不同的多种岩石薄片,获取所述多种岩石薄片中每种岩石薄片的成岩期次;选择所述成岩期次不同的多种所述岩石薄片进行地球化...
罗冰陈聪张玺华汪华袁海锋张亚梁大庆陈双玲谢忱高兆龙朱联强杨雨然张晓丽林怡任纪博
风化壳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常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难以解释储层的分布发育情况。元坝地区位于岩溶古地貌的岩溶斜坡区,微地貌对岩溶储层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岩溶残丘是岩溶斜坡上最有利于岩溶储层形成的微地貌单元,且发育于岩溶残丘顶部的铝质泥岩有利于气藏的保存。运用"印模法"、地震反射结构分析等方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貌分析,采用基于匹配追踪时频分析的低频能量增强油气检测技术,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降低了勘探风险。
陈刚张玺华陈勇林良彪文龙林凯
关键词:古岩溶储层预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地震识别技术被引量:5
2009年
碳酸岩盐礁滩相带是油气的重要储集场所,近年来逐步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其中四川普光特大气田的发现为我国碳酸岩盐生物礁滩气藏的勘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沉积相带在碳酸岩盐礁滩的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层序地层、地震地层学与地震属性分析的角度对四川一些地区的鲕粒滩相的识别进行总结。
张玺华贺振华赵思为
关键词:储层沉积相层序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相演化及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20
2018年
近年来,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勘探取得重大战略突破,颗粒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演化及展布规律研究至关重要。应用层序地层研究思路分析龙王庙组时空沉积演化过程,明确了龙王庙组发育2期沉积旋回,龙王庙组下旋回沉积期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缓坡沉积特征,颗粒滩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发育在川中地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上旋回沉积期表现为"两隆一凹"沉积格局,该时期川中地区颗粒滩大面积分布,川东地区逐步演化为台地边缘相带,发育颗粒滩白云岩,两者之间的重庆-泸州地区为低洼地貌特征,发育厚层膏岩澙湖沉积,该期龙王庙组沉积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文中建立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新模式,揭示了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期碳酸盐缓坡向台地演化的过程,指出重庆-泸州膏岩澙湖沉积造就川中、川东为2个独立滩相储层发育岩性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台缘带滩相储层为龙王庙组油气勘探重要新领域。
张玺华罗文军文龙罗冰彭翰霖夏茂龙
关键词:沉积旋回碳酸盐岩台地四川盆地
川西中段地区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被引量:7
2013年
砂岩作为山脉隆升过程中在盆地内的直接记录,其碎屑组分在分析造山带及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应用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对比、单井碎屑组分垂向演化特征、Dickinson图解及砂岩的成分成熟度Q/(F+L)与F/L的演变特征四种方法,对川西中段地区侏罗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砂岩碎屑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沙溪庙组受到了来自西部龙门山造山带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的复合造山运动的共同影响;(2)通过对川西地区单井碎屑组分垂向对比及砂岩成分成熟度分析,发现在千佛崖组与沙溪庙组界线附近,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暗示川西地区此时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沉积转型事件,这与米仓山—大巴山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3)砂岩碎屑组分的变化反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活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中侏罗世中晚期,在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下,砂岩成分成熟度低,且具有火山岩岩屑增多的特征;晚侏罗世早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成分成熟度增高,至晚侏罗世晚期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的影响,其砂岩特征与龙门山前缘砂岩特征趋于一致。
钱利军张成弓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欧莉华张玺华
关键词:侏罗纪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地震预测
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技术是现今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使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面临挑战。层序地层学理论为现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及方法,本文就是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原理为指导,旨在将地震勘探与...
张玺华
关键词:川西坳陷沉积充填特征地震预测技术
文献传递
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储集层类型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储集层类型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深层海相碳酸盐测井解释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储集层的待识别样本的电成像图像和测井数据;根据待识别样本的电成像图像,计算待...
马奎罗冰沈平彭瀚霖张玺华田兴旺山述娇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区分布
2023年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置及成藏模式,明确了中二叠统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古特提斯洋扩张演化、勉略洋俯冲与峨眉大火成岩省构造热事件影响,四川盆地内部中二叠世形成通江—长寿克拉通内凹陷;②在栖霞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呈现出北东向和北西向共存的特征,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了台内北西向滩体的展布;③到了茅口组二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通江—长寿凹陷控制,呈现出北西—南东向展布,凹陷两侧边缘滩体发育;④通江—长寿凹陷的发育为中二叠统的源储配置提供了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两种源储组合新模式;⑤凹陷内海泡石沉积厚度大,大量有机质被吸附,在凉水环境下得到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在埋藏环境中,海泡石开始大量转化与溶解,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在凹陷内形成自生自储的配置关系,同时海泡石转化释放出的富镁离子的成岩水,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将凹陷边缘滩白云石化,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配置关系。结论认为,通江—长寿凹陷控制着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分布,中二叠统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泥质灰岩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通江—长寿凹陷内,勘探面积约为24800 km^(2),旁生侧储型常规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两侧边缘带,勘探面积约为47700 km^(2)。
宋金民刘树根李智武李智武张本健邓宾江青春金鑫孙玮汪华陈骁陈骁田小彬田小彬张玺华叶玥豪杨迪罗平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成藏模式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地震预测——以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技术是现今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使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面临挑战。层序地层学理论为现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及方法,本文就是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原理为指导,旨在将地震勘探与...
张玺华
关键词:沉积充填特征地震预测技术油气藏勘探层序地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