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 作品数:22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赣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寻求危机的转圜:蒋廷黻与东北问题述论被引量:1
- 2009年
- 东北问题为蒋廷黻高度关注之所在。梳理东北问题历史变数与实地考察而外,九·一八事变前后,他形成了以"特殊化"形式与"低调"抗日论为特征的东北危机转圜方略。这既反映了他试图援用国际主义的理念来观察、诠释中日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政治思维,也体现了民族主义诉求作用下他的理性实用主义立场与书生谋国的良苦用心。
- 张玉龙钟昌火
- 关键词:蒋廷黻
- 蒋廷黻留美时期政治思想略论被引量:1
- 2007年
- 蒋廷黻早年思想异常驳杂,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诸元素构成其政治思想之基本内核并由民族主义而一以贯之。而这也使得其思想既具极强的西方背景,又呈现理性实用主义的特征,进而构成日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得以渐次展开的基本前提。
- 张玉龙
- 关键词: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
- 20年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
- 2014年
- 2000年以来,伴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新视角的观察和新领域的开拓,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通过对2000年以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的概况、研究的新进展及不足作一简要的述评,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某些参考与借鉴。
- 张玉龙罗艳君
- 关键词:邓小平中央苏区
-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的党组织系统、党员结构与党政关系被引量:6
- 2015年
- 文章初步考察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组织系统、党员结构与党政关系。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下,中共所搭建的苏俄式的组织系统架构,虽存有机构重叠、省县之间机构屡变之弊端,但由于得到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当程度地发挥了组织架构的功能与效益;战略重心转向后,中共党员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党,转而变为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党政关系上,中共虽有党政分工的制度设计,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以党代政、以党包办的现象。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共产国际的、主观认识的、经验的,也有客观情势的。
- 张玉龙佟德元
- 关键词:中央苏区党员结构党政关系
- 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中央苏区之善后
- 2014年
- 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中央苏区后,为恢复旧有统治,推行了恢复保甲、实行清乡,缓解土地纠纷、救济农村经济,发展教育、消除共产党的文化影响等善后措施。它们带有应急性、过渡性,历时一年半,便草草结束。保甲、清乡之推行,田归原主等土地关系的维系,以及对回籍乡绅、地主的任用,这些措施与中共在中央苏区的统治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并已暗示出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走向。
- 蔡禹龙张玉龙
-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中央苏区
- 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以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例被引量:9
- 2011年
-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动员成效直接决定着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扩红运动中,中央苏区各级政府在乡村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进行舆论宣传、优待红军及家属、开展归队运动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这些动员活动点燃了苏区群众的参战热情,实现了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间的良好互动。
- 钟日兴张玉龙
- 关键词:中央苏区乡村社会革命动员
- 中央苏区乡村中的战时后勤动员被引量:3
- 2010年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军事供给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央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中央苏区政府在乡村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后勤人员、军费和军粮供给方面有力保障军事战斗,从而支持了数次反"围剿"战争的进行。
- 钟日兴张玉龙
- 关键词:中央苏区后勤供应
- 中央苏区时期妇女教育略论被引量:4
- 2007年
-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教育,以普遍的识字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与干部培养为主要内容,革命化与职业技能化为主要特征,多层次、多样性为基本表现形式。它既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予其时苏区革命与妇女解放运动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又对其后延安时期特别是新中国的妇女教育带来相当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 张玉龙
- 关键词:中央苏区妇女教育革命化
- 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1927-1949)被引量:3
- 2009年
- 学术界非常重视农村合作金融问题。但从历史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还略显薄弱。以近代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为个案,分析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农业贷款问题以及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及问题,得出近代江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启示。
- 曾耀荣张玉龙
-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
- 中央苏区革命动员与农民“抵制”心态被引量:2
- 2010年
- 当自身生存伦理受到威胁时,对组织与政府行为抵制乃至反叛成为农民的本能反应。中央苏区时期革命动员过程中边界的"赤白对立"与"逃跑"、"反水"等抵制现象的发生,并不意谓农民对革命本身的全然拒斥,而实在于个别地区的农民因政府动员方式不当与动员过于频繁而导致的挫折感以及由此作用下产生的避"害"趋利心理的本能反应。这一抵制现象表明,农民的生存伦理安全是革命动员的基线,并一定程度地折射出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
- 钟日兴张玉龙
- 关键词:中央苏区革命动员伦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