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庭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三亚市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MRI-DWI及其预后差异性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MRI-DWI(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差异性,观察各中医症型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2013年12月临床及MRI确诊无意识障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34例,按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他们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2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6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3例),气虚血瘀(49例),阴虚风动(2例)5组,并分析它们脑梗死DWI图像资料。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患者病残程度,作为中、远期疗效指标,并分析各中医证型间的远期疗效差异。结果:三亚热带地区的急性缺血性中风以"瘀、痰、气虚"为主;所搜集资料中经络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塞为80例,占比约57.9%,分布最为广泛。由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及阴虚风动证型各仅有2例,代表性较差,不予分析。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3组DWI显示的脑梗死容积进行比较,得H=9.229,P=0.0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ADC值进行比较,得F=3.393,P=0.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进一步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3个不同中医分型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DWI显示的梗死容积与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DWI的ADC值在评估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意义不大。各中医证型其远期疗效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 韦勇张庭庭邓丹琼褚雪菲刘广保陈业春林竹强谢飞跃何立强
- 关键词:ADC值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热带预后
- 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脑梗死DWI影像ADC值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脑梗死DWI影像ADC值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2013年12月经三亚市中医院临床及MR-DW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38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按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以中经络组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分析其脑梗死DWI图像资料,并测量病灶的ADC值等信息.根据试验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中128例资料完整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于中经络组中的第-证和第五症样本量过小,进行了删除.作三种分型间的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结论-致,即容积的组间存在差异,而ADC值不存在差别.本数据不完全满足正态性,适宜做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Test),P=0.183,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带地区的不同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组中医证型之间ADC值的差异未见特异性,ADC值作为中医分型的客观指标有待我们下-步的大样本研究来探讨.
- 韦勇张庭庭刘广保陈业春林竹强何立强
- 关键词:热带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ADC值
-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影像学改变与乌头汤加减线性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影像学改变与乌头汤加减线性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早期RA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7例予以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乌头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指标、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指标、血液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3. 14%)低于研究组总有效率(91. 04%),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DAS28)评分、关节压痛数、肿胀评分、晨僵时间较低,治疗后血沉(ESR)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及治疗后滑膜炎评分、骨侵蚀评分及骨髓水肿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滑膜炎评分、骨侵蚀评分及骨髓水肿评分均与治疗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 921,P=0. 000; r=-0. 903,P=0. 000; r=-0. 864,P=0. 000)。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 43%)与研究组(10. 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乌头汤加减治疗早期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好,且患者滑膜炎评分、骨侵蚀评分及骨髓水肿评分等MRI检查指标与乌头汤加减作用时间负相关,对乌头汤加减治疗RA的疗效有监测和评价价值。
- 彭泽学刘立志刘广保张庭庭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核磁共振成像疗效
- CT计算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aSAH患者85例进行临床随访,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T计算脑血池血容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并构建风险评分表。结果截至随访日期失访6例,共18例(22.8%)预后不良。根据COX分析结果将动脉瘤>6.4 mm赋值6分、Hunt-Hess分级Ⅲ、Ⅳ级赋值3分、脑池血容量>54 ml赋值4分、再出血赋值8分,发病至治疗时间>6.2 h赋值6分构建预后风险预测评分表,总分27分,分数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回归模型区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CI:0.834~0.98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8分,据此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8分)及低危组(<18分),根据预测风险概率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β0为17.7,实际发生率(22.8%)与预测发生率(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基于CT计算脑池血容量的风险评分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 张庭庭孟思吉思璇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分析及CT指导不同分型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及CT指导不同分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测量横切面骨折线至双踝连线的夹角(α角)、骨折块面积与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1)和骨折块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的比值(FLR),以及矢状面骨折线同胫骨解剖轴的夹角(β角)、骨折块面积与骨折线顶点线下的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2)。根据横断面CT图像中显示的Die-punch骨块大小和位置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比较各型术前和终点随访(取出内固定时间)踝关节骨折功能量表(Olerud-Molander)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中,CT观察后内侧骨折块28例(占42.42%),后外侧骨折块38例(占57.58%);且发生距骨半脱位或脱位51例(占77.27%),未脱位15例(占22.73%);后内侧骨折块的α角、FLR和β角与后外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t=5.603,t=2.634;P<0.05)。脱位患者α角明显高于未脱位患者,FLR明显低于未脱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9,t=2.835;P<0.05)。终点随访时不同CT分型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Olerud-Molander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Olerud-Molander评分)=30.062,t=28.451,t=26.205,t=29.044,t=21.964;t_(VAS评分)=12.748,t=9.914,t=12.973,t=12.548,t=10.392;P<0.05)。CT图像分型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9.17%、66.67%、78.26%、75.00%和75.00%。CT图像分型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33.33%、8.70%、16.77%和50.00%。结论:后Pilon骨折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角度以及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比值等CT影像学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依据CT图像对后Pilon骨折进行分型,能较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 张庭庭白曼莫吉思璇谭子琨
- 关键词:并发症
- 椎管内脊膜瘤的影像回顾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膜瘤影像表现。结果资料完整的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30-76岁,平均(53±3)岁。8例患者全部行CT+MRI检查。肿块均为单发,胸段5例(62.5%),颈段2例(25.0%),腰段1例(12.5%)。肿瘤位置、形态与周边关系与术中描述基本一致。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脊膜瘤。结论脊膜瘤影像学表现典型,MRI为首选,二级医院术前要做影像充分平估。
- 韦勇张庭庭吉思璇徐峰
- 关键词:椎管脊膜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 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良性和恶性脊柱骨折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良性和恶性脊柱骨折的价值。方法 选取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经病理确诊为良性脊柱骨折共50例、恶性脊柱骨折共35例,且予以CT、磁共振检查,对比阳、阴性预测值,分析良恶性脊柱骨折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良恶性的ADC值,评估CT平扫、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磁共振、两项联合诊断良恶性脊柱骨折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85例脊柱骨折患者经CT平扫后,阳性预测值73.47%,阴性预测值61.11%;经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后阳性预测值为81.63%,阴性预测值为72.22%。经磁共振检测后,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5.71%;经两项联合检测后,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4.23%。CT影像学特征显示,良性脊柱骨折出现T2WI高信号共43例,椎体形态以楔形占比更多,椎体后缘以成角多见,椎旁软组织呈环形增厚样;恶性脊柱骨折出现T2WI高信号34例,椎体形态以楔形或倒楔形为主,椎体后缘呈膨隆,椎旁软组织呈结节肿块。良性组的ADC值高于恶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平扫、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磁共振、两项联合诊断良恶性脊柱骨折的AUC值分别为(0.674/0.771/0.897/0.951,P<0.05);敏感度分别为72.00%、80.00%、90.00%、96.00%;特异度分别为62.90%、74.30%、85.70%、94.30%。结论 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及降低误诊率。
- 张庭庭白曼莫吉思璇陈明玮刘广保
- 关键词:三维重建薄层扫描磁共振恶性脊柱骨折
- 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DWI脑梗死容积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DWI脑梗死容积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经三亚市中医院临床及核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MRI-DW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34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6例和腔隙性脑梗死78例,按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2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6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3例);气虚血瘀(49例);阴虚风动(2例)。分析其MRI-DWI图像资料,并测量DWI病灶大小信息。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和阴虚风动证型仅各有2例,代表性较差,不予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DWI脑梗死容积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229,P=0.010)。进一步经扩展的t检验法作组间的两两比较,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与热痰腑实、风痰上扰证型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3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与气虚血瘀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551,P=0.011);而热痰腑实、风痰上扰与气虚血瘀中证型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637,P=0.525)。结论 MRI-DWI在评价热带地区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各中医证型的脑梗死容积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韦勇邓丹琼张庭庭刘广保陈业春林竹强何立强
- 关键词: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D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