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宪洲

作品数:127 被引量:2,678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农业科学
  • 25篇生物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1篇青藏
  • 31篇青藏高原
  • 27篇生态系统
  • 25篇草甸
  • 24篇高寒草甸
  • 21篇草地
  • 19篇土壤
  • 14篇藏北高原
  • 13篇气候
  • 12篇植被
  • 10篇生态
  • 9篇涡度
  • 9篇涡度相关
  • 8篇冬小麦
  • 8篇农田
  • 8篇小麦
  • 8篇利用效率
  • 8篇海拔
  • 8篇高寒草原
  • 7篇草地生态

机构

  • 127篇中国科学院
  • 3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西藏农牧学院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大理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127篇张宪洲
  • 59篇石培礼
  • 35篇何永涛
  • 35篇沈振西
  • 23篇余成群
  • 22篇武建双
  • 21篇钟志明
  • 16篇付刚
  • 14篇成升魁
  • 11篇孙维
  • 10篇徐玲玲
  • 10篇宗宁
  • 10篇欧阳华
  • 9篇于贵瑞
  • 9篇周宇庭
  • 9篇王景升
  • 9篇武俊喜
  • 9篇牛犇
  • 8篇宋明华
  • 8篇刘允芬

传媒

  • 16篇生态学报
  • 9篇资源科学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8篇草业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草地学报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地理学报
  • 4篇Journa...
  • 4篇中国科学数据...
  • 3篇科学通报
  • 3篇草业科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测量被引量:8
1996年
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作物生长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辐射能量的分配特征,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等对太阳分光辐射相对通量的影响;与中国东部平原区相比,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对通量稍低,但其绝对量仍远远高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
张宪洲王其冬张谊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被引量:32
2017年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全球生态地位极为重要。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保护类、建设类和支撑保障类三大类10项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15年,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根据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完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成效评估。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目标;高寒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生态系统服务稳中略增,增幅3%—5%。但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筑牢屏障任务依然艰巨。
王小丹程根伟赵涛张宪洲朱立平黄麟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工程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被引量:25
2018年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该研究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北站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原腹地当雄站高寒草原化草甸年降水量相近的5年(2004–2008年)的涡度相关CO_2通量连续观测数据,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P)及其组分,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灌丛草甸的CO_2通量无论是季节还是年际累积量均高于草原化草甸,并且连续5年表现为"碳汇",平均每年NEP为70 g C·m^(–2)·a^(–1),高寒草原化草甸平均每年NEP为–5 g C·m^(–2)·a^(–1),几乎处于碳平衡状态,但其源/汇动态极不稳定,在2006年–88 g C·m^(–2)·a^(–1)的"碳源"至2008年54 g C·m^(–2)·a^(–1)的"碳汇"之间转换,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两种高寒生态系统源/汇动态的差异主要源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因为NDVI无论在年际水平还是季节水平都是NEP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灌丛草甸还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CUE,CUE=NEP/GPP),而年降水量和NDVI是决定两生态系统CUE大小的关键因子。两地区除了CO_2通量大小的差异外,其环境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通径分析表明,灌丛草甸生长季节CO_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NEP和GPP主要受气温控制,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而草原化草甸的CO_2通量多以季节性干旱导致的水分限制为主,其次才是气温的影响,受二者的共同限制。此外,两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GPP和5 cm土壤温度的直接影响,其中GPP起主导作用,非生长季节生态系统
柴曦李英年段呈张涛宗宁石培礼何永涛何永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CO2通量温度土壤含水量涡度相关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206
2015年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陈德亮徐柏青姚檀栋郭正堂崔鹏陈发虎张人禾张宪洲张镱锂樊杰侯增谦张天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开展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被引量:24
2016年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高、寒、旱的特点,西藏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退化,治理难度大。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治理一直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里启动了"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2000)"项目,旨在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西藏高原不同的退化区域,重点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沙化土地治理、生态产业及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技术与模式,开展县域水平的集成示范,实现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与适应性优化管理的目标,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张宪洲王小丹高清竹侯太平沈振西方江平
关键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
青藏高原冬小麦田辐射能量收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小麦田净全辐射各分量的观测资料分析,论述了净全辐射及其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计算得出冬小麦抽穗—乳熟期麦田平均反射率为13.3%,净全辐射占总辐射百分率:白天75%,包括夜间67.4%;指出了净全辐射和总辐射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张宪洲王辉民张谊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冬小麦麦田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Elevated CO_2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n Alpine Steppe被引量:2
2011年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doubl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doubl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he alpine steppe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using the CENTURY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 loss i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varied from 49.77 52.36% in the top 20 c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for a P1T0 scenario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unchanged temperature), POT1 scenario (unchanged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P1T1 scenario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ed temperature) were similar. The alpine steppe in the P1T1 scenarios lost the greatest amount of SOC (844.40 g C m-2, representing the least amount of SOC) by the end of the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for POT1 scenarios resulted in a 49.77% loss of SOC. However, SOC increased 12.87% under the COs doubling scenario, compared with the unchanged CO2 scenario. CO2 enhancement effects on SOC were greater than th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SOC alone. The simulation of combined climate change and doubling atmospheric CO2 led to a decrease in SOC. This result indicated a decrease of 52.39% in SOC for the P1T1 + 2 × CO2 scenario, 49.81% for the POT1 + 2 ×CO2 scenario, and 52.30% for the P1T0 + 2 ×CO2 scenario over the next 50 years. Therefore, SOC content in the alpine steppe will change because o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李晓佳张宪洲张扬建
关键词:MODELINGCENTURY
科技支撑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1
2018年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张扬建朱军涛何永涛余成群石培礼张宪洲
关键词:全球变化生态屏障
羌塘高原降水梯度植物叶片、根系性状变异和生态适应对策被引量:25
2020年
叶片和根系是植物获取资源的最重要的器官,其性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光合碳获取和水分与养分的吸收能力及其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生态对策。羌塘高原降水梯度带高寒草地群落叶片和根系成对性状关系研究不仅能揭示环境梯度对植物性状的塑造作用,也可为理解寒、旱和贫瘠等极端环境下植物的适应策略提供依据。为此,选择3组具有代表性的叶片和根系成对性状:比叶面积(SLA)和比根长(SRL);单位质量叶氮含量(LNmass)和单位质量根氮含量(RNmass);单位面积叶氮含量(LNarea)和单位长度根氮含量(RNlength),分析不同优势植物地上、地下成对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植物性状对高寒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限制因素的适应策略。研究表明,区域气候和土壤环境导致的叶片性状变异大于根系性状的变异,干旱端的植物既具有高的SRL,又具有高的叶片和根系的养分含量(LNmass,LNarea和RNmass)。SLA⁃SRL、LNmass⁃RNmass、LNarea⁃RNlength均表现为权衡关系,在干旱端(年降雨量MAP<400 mm)的高寒草原、荒漠草原和极湿润端(MAP>600 mm)的高寒草甸这种权衡关系更为明显,而中间区域(400
赵广帅刘珉石培礼石培礼张鑫宗宁
关键词:羌塘高原生态适应对策
2004-2010年当雄高寒草甸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1
2021年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独特,为研究高海拔、高寒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腹地碳水通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及整理。本数据集为高寒草原化草甸生态系统2004–2010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中国科学院当雄高寒草甸研究站(简称当雄站),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在区域和全球碳水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柴曦何永涛石培礼石培礼牛犇张宪洲陈智
关键词:涡度相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象观测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