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婧妍

作品数:13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学科
  • 3篇媒介
  • 2篇新闻
  • 2篇学科化
  • 2篇知识
  • 2篇中国传播学
  • 2篇文化
  • 2篇物质性
  • 2篇传播学
  • 1篇地方主流媒体
  • 1篇端口
  • 1篇新闻生产
  • 1篇新闻研究
  • 1篇学科视角
  • 1篇演进
  • 1篇语境
  • 1篇政治
  • 1篇知识型
  • 1篇社交
  • 1篇实证主义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广播电...

作者

  • 12篇张婧妍
  • 7篇胡翼青
  • 1篇周惠懋
  • 1篇李宁
  • 1篇李宁

传媒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编辑之友
  • 2篇新闻界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新闻大学
  • 1篇同行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播学40年:基于学科化进程的反思被引量:28
2018年
中国传播学科学科化进程走过四十个年头,经历了从人员物资匮乏的草创阶段到当前学科队伍壮大、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转变。本文将这一历史过程划分为前学科发展阶段与学科化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比较了两个时期中国传播研究的学术队伍、学术成果与学术理念,认为我国当前传播研究中依然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强与学科意识形态保守的痼疾。在这种情况下,从新媒体传播打开的新问题域入手,关注媒介技术通过改变传播方式影响人的存在方式,以及被媒介形塑的人与社会反过来如何加强或弱化媒介技术自身的偏向,成为帮助中国传播学发展走出循环,走向进化的一种可能进路。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学科化
重新发现“媒介”:学科视角的建构与知识型转变——2018年中国传播研究综述被引量:12
2019年
文章基于2018年传播学研究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与学术讨论。在过去40年,研究者对中国传播学"自我"的想象,是一种主要参照于"西方"和"其他学科"两个他者而成长起来的"镜中我"。关于如何形成传播学独立的研究视角,2018年学界提出的新方案之一认为要从技术哲学层面重新定义"媒介",从空间隐喻的角度,对"媒介化"过程给予充分讨论。文章认为这种讨论正在形成对当前媒介技术变迁条件下人的存在问题的再理解,由此引发的很可能是传播学领域的一场知识型转换。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媒介媒介化知识型
功能主义传播观批判:再论使用满足理论被引量:28
2016年
在美国传播学史上,"使用与满足理论"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然而,"使用满足理论"始终只能停留于现象的概括和归纳,而无法成长为一种真正的传播理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该理论的前提——受众是否具有主体性需求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而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该理论的功能主义媒介观导致研究者简化了媒介与受众互相建构的存在关系,将传播学议题转化为社会心理学议题,影响了传播研究的深入开展。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功能主义技术哲学
群体性孤独:针对掌媒使用依赖的中日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近年来媒介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与革新,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与周围人"亲密无间"的感觉。然而现实呈现的却是专注于各自手中掌媒的沉默的人群。本文对中日大学生掌上媒体和SNS技术的使用及其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进行考察,针对数据和访谈中呈现出的中日技术依赖共性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尝试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解释,并从差异中发现现代性兴起过程中陌生人社会出现对两国原有社交结构的冲击。
张婧妍周惠懋
关键词:文化
论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2016年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变得举足轻重起来。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也绝离不开科技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与科技间的关系展开,主要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其联系。
张婧妍
关键词:政治文化
作为媒介的城市: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基于物质性的视角被引量:31
2021年
20世纪以来将"城市"与"传播"相提并论开启了诸多传播学经典议题。由此衍生的讨论中,根据不同研究者界说两个关键概念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时的视角差异,可以辨认出"城市中的传播""传播中的城市"和"作为媒介的城市"三种路径分野。对当下本土传播研究而言,"作为媒介的城市"是综合另外两种路径实现的范式突破。它基于物质性视角,认为城市允许真实与想象的地理彼此叠加,同时敞开了实在的空间和隐喻的空间,并促使二者在自身构成的界面上相互转化。城市及其物质体系所支持的这一中介过程,释放出让特定生活世界成为可能的时空场景。在这种意义上,城市扮演着"容器型"的媒介。这一"城市传播"路径将城市视为与传播双生共构的媒介,拓宽了对"城市"和"传播"两个维度的理解,贡献了传播学独有的智力输出。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媒介物质性
作为常识的新闻:重回新闻研究的知识之维被引量:16
2021年
新闻是什么?当然取决于怎么理解它的属概念。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帕克开启将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型来讨论的先河,并将新闻看作是"相识的知识"。在进步主义时代的背景下,帕克将自己的新闻知识观建立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互动实践中,并期待从新闻这种"相识的知识"出发,最终实现"大共同体"的重建。然而帕克对于新闻作为"相识的知识"的理解过于笼统,而且没有看到不同的媒介平台对新闻知识型的建构。新闻即使作为一种常识,也同样有着各种不同的知识型。在数字媒介的时代,平台让"地方性知识"和"社群性知识""在手的新闻"和"上手的新闻"一同涌现在用户面前,为用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知识社区,也重构了用户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共同体的认同。用户在越来越认同自身的趣缘社群的同时,离大共同体的认同越来越遥远。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新闻常识罗伯特·帕克
回归关系的向度:透视去中心化时代的新权力被引量:1
2015年
1964年,《理解媒介》横空出世,其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也一举成名。尽管惊世骇俗的预言式思想让麦克卢汉在批评者的描述中成为如同巫师一般难以捉摸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学者”,依然有支持者问:“万一他对了呢?”
张婧妍
关键词:去中心化权力向度麦克卢汉批评者巫师
“媒介世”:物质性语境下传播理论研究的演进被引量:11
2022年
党的十九大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媒体技术在政策性利好之下急速成长,建构了全新的社会现实。一个由媒介物质性提供动力的“媒介世”断层,正在悄然生成。本土传播研究对此进行了以物质性转向为核心的全方位回应。文章回顾过去五年来传播学科的重要拓展与变迁,透过十个关键词,烛照传播理论研究的“媒介世”。
胡翼青张婧妍
关键词:物质性媒介
“端口”争夺时代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以“荔枝新闻”为个案被引量:3
2018年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引发了激烈的新闻端口之争,被迫卷入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面临巨大变革。然而,由于始终无法克服旧有传统中商业取向与宣传取向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地方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报道旨趣与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并不契合。其媒介融合转型只能停留在建成"新闻端口",而无法形成挑战商业新闻端口的竞争力。在既需要变革又不能彻底变革的情况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能使传统媒体内在的市场/制度二元区隔及其各自内在逻辑的差异被进一步强化,加深了它作为"文化孤岛"的命运。
张婧妍李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